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经管相关法律法规
3229 0
2008-03-03

 全国人大提案组

 

 

主题     “劳动工资”管理必须要立法

-----劳动工资是解决许多经济矛盾的关键

内容摘要

一、劳动工资为什么要立法

1、 劳动工资管理立法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2、 劳动工资是劳动工人生存和消费的基本保证,妇女儿童权益要靠劳动工资的立法来保障,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富贫的主要因素

3、 劳动过剩与恶性经济循环,我国经济与发达经济的主要区别

二、劳动工资立法的理论依据

1、什么是劳动工资?劳动工资的二重性:生产性和消费性

2、劳动工资的构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3、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

4、劳动工资管理立法的内容和可以解决的几个经济矛盾:

劳动就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非劳动人的消费

三、劳动工资立法对国家经济的极大发展作用

1、消除贫富差距的唯一手段,也是克服劳动失业的主要手段

2、消除城市与农村差距的唯一手段

3、消除东西发展差距的唯一手段

4、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5、是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唯一手段

四、劳动工资立法需要解决哪些经济问题?

1、规定标准工资即货币的单位标准确定国家经济核算依据

2、揭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矛盾

3、确定财政支出来源的内涵问题

4、确定商品价格的科学机制

5、解决生产过剩及劳动就业的矛盾

 

为什么西方及日本可以建成发达经济?我国为什么不能摆脱贫困?高科技不能,石油不能,汽车工业不能,引进外资不能,社会主义不能,资本主义也不能,到底怎样才能?有许多因素困绕着我国经济的极大发展,有没有一个“纲举目张”的理论或方法,使我国的经济得以逐阶见梯的发展,经过我们二十多年的研究考证,找到了这个纲,就是劳动工资问题,例如劳动就业问题,三农问题,妇女儿童的权益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等,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劳动工资管理的立法和劳动工资经济学得以根本解决。

一、劳动工资为什么要立法

为什么劳动工资管理要立法?劳动工资管理立法与劳动保护法是一致的,劳动工资得到保障,劳动才有保障,劳动工资得不到保障,劳动保护法就是空头文件:一方面劳动工资管理的立法既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也要保护生产者的权益;另一方面既要保障国家利益,也要保障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劳动工资管理既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与否的主要指标。现陈述如下:

1、 劳动工资管理立法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关于劳动工资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作用,尚没有权威的理论依据,但是,在客观上劳动工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劳动工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数据和依据;二,劳动工资体现了劳动者的权益和消费利益;三,劳动工资是社会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交换手段;更重要的是,劳动工资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物价的不稳定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差距,都是由于劳动工资及商品价格管理的混乱所造成的。特别是劳动工资的差距,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劳动工资未立法,也是造成我国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劳动工资管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就是因为劳动工资既是社会生产的要素,也是社会消费的要件。如果没有劳动工资,社会生产就不会发生,社会消费也不会有具体的内容和手段,更不会有扩大的再生产继续。因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工人创造的,没有劳动工资,工人就没有基本的消费保障,也就无法劳动,也就没有商品和消费的手段。

如何保障生产和消费的同步增长?这个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导致了我国特有的失业现象的发生。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也是按十位数增长,为什么经济发展的缺口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对劳动工资进行立法。

2、 劳动工资是劳动工人生存和消费的基本保证,妇女儿童权益要靠劳动工资的立法来保障,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富贫的主要因素

有资料表示我国综合国力已达13万亿美元,即人均1万美元。这是什么财富,是物质资料还是精神资料?它不能作为我国财政投资的依据吗?我国的人均收入以及货币数量也应达到1万美元,实际上并非如此,说明我们对货币数量与劳动价值、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非常不足。我们国家的现行的生产能力落后吗?劳动创造能力差吗?为什么我国却是落后的国家之一?就是我们对货币的本质及货币与社会劳动的关系认识不足。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和劳动资源,却没有用武之地。

问题:工人工资由几十元/月,到几百元/月,几千元/月,为什么我们就无法实现小康社会?1980年以前的三十年期间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矛盾是:只有城市企业劳动工人才有劳动工资,而农民没有工资;近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这个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又发生了只有公务员有工资保障,工人和农民都没有稳定工资的新矛盾,以及工人下岗、大学生就业难、东部地区的相对富有与西部地区的贫困落后的新矛盾。

还有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是我们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认识不足:孕妇及产褥期的妇女,他们没有劳动能力,还需要健康医疗的保障,除了自己要吃饭,还要给腹中的胎儿及婴幼儿以健康和生存的保障,产妇必须要有两个人甚至三个人以上的消费数量才能保障产妇和幼儿的需要;妇女需要有2年以上的产褥假,这样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健康才有保障。如果妇女没有产褥假以及产褥假期的双倍工资立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就是一纸空文。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生了女工下岗失业的问题,妇女下岗,同样就有一个家庭和儿童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

劳动工人的消费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待就业的人工作也找不到,妇女的劳动和消费没有保障,儿童的生存消费有保障吗?还有老年人、病残人的生存保障又如何满足呢?

失业、失学、失医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又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为什么?劳动工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劳动工资的物质含量和消费质量问题。

3、 劳动过剩与恶性经济循环,我国经济与发达经济的主要区别

在世界上有生产过剩的经济现象,但是,在我国却存在着劳动过剩的现象。

一个国家经济是有国家的人口和劳动人口数量所决定的:人口越多,消费需求的数量就越多,劳动就业的数量和需求就越多,是不会发生劳动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就业多,创造的商品就多,可以满足的消费数量也多,也不会发生贫穷现象的。这就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和秩序。

但是,当一些人莫名其妙的下岗失业,一些人不能就学,一些人不能就医,而不是因为没有工厂,不是没有学校和医院,而是因为没有钱及劳动工资,我国的贫困不是很奇怪吗?当一些人不能就业,社会就会减少劳动的数量,从而造成社会生产能力的下降,社会商品的数量也会不足,将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失业现象;一些失业者的家庭就会降低消费需求,社会商品就会越来越过剩,失学失医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教师也会失业,医生也会失业。这就是恶性经济循环。一个国家就会越来越贫困。

我们知道,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根本,劳动工资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劳动就业不只是有个工作和得到劳动工资,劳动就业分完全就业和不完全就业。完全就业就是所有的劳动者都有工作和劳动工资;不完全就业就是劳动者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就业了得不到足够的工资。

生产过剩是由于劳动工资和不完全就业劳动工资数量偏低造成的,劳动就业难是什么造成的?是社会经济和生产结构以及劳动分配不合理造成的。

我们国家的社会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我们的这些消费需要吗?不是,而是劳动工资的数量和实际消费需要的数学逻辑不清晰,一千元不能满足消费,一万元也不能满足消费,就是因为劳动工资的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合理的劳动工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需要。

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别,就是我国的:劳动工资和结构不合理,劳动工资数量偏低与社会生产能力严重失衡,是造成恶性经济循环的主要原因。美国为什么要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其意义就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消费权益,同时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数量上的基本平衡。

二、劳动工资立法的理论依据

劳动工资的立法不仅有客观的要求,还有理论方面的依据。介绍如下:

1、什么是劳动工资?劳动工资的二重性:生产性和消费性

在现在的西方经济理论中还没有劳动工资的定义,劳动工资与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成正比,与货币数量成反比,我们把它用数学公式描述出来,就是这样:

           物质资料+精神资料     社会总生产

劳动工资=---------------------= ---------------

           社会劳动总工资         货币总数量

这里告诉我们,劳动工资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以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为主要内容。劳动工资数量越高,我们的购买力也就越强,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的劳动工资不是个人劳动的多少所决定的,而是社会劳动成果即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数量所决定,社会劳动总工资即货币数量越多,劳动工资的物质含量即实际消费数量则越少。这就告诉我们,劳动工资的数量是一个定数,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劳动工资的二重性是指劳动工资既是社会生产的生产手段,也是社会消费的消费手段,这是个客观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在客观上说,社会经济是一个运动的体系,在这个运动中有物质资料被生产制造的过程,也有物质资料的被消费过程,还有在满足消费之后生产的继续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生产的固定资产;二是流动资金;三是劳动及劳动工资,之后才能生产出可以满足人们消费的物质资料;物质资料的消费也有两个要素:一是消费资料;二是消费手段,消费资料就是由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消费手段就是劳动工资。在经济的运动中有两个运动:一是货币运动;二是物质资料的运动,货币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劳动工资在此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客观经济的运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的理论有两个: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运动规律;二是货币的运动规律。货币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充当了一系列的职能,其中主要的职能有:生产手段、消费手段,即劳动手段,以货币的手段表现出来就是劳动工资。所以,劳动工资具有二重性:劳动手段和消费手段。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的理论是: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数量和劳动即劳动工资的数量以及消费手段的数量是相等的,这是社会经济的数学逻辑。如果劳动工资的数量小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量,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现象,也就是不完全的劳动就业,劳动工资数量偏少、偏低。

2、劳动工资的结构,是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过去,我们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存在缺陷,没有全面的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货币运动的过程的独立性,也没有认识它们的关联性,对物质资料数量和货币的数量以及社会劳动数量关系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有些认识及理论甚至是错误的。国家财政支出的是什么?是物质资料?是货币?还是社会劳动?实际上,国家财政支出的是货币符号,当它进入生产领域,才变成生产货币(劳动工资);当它进入消费领域,他就变成消费货币(劳动工资),货币符号在整个经济运动中,一直是以信息即数目字的形式存在,只有被当作劳动工资时,才以现钞或信用卡的形式存在和出现。

第一,劳动工资与国家财政支出的关系。实际上,国家财政支出的是货币符号,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劳动(劳动工资总和),物质资料总和,即社会劳动总工资=社会生产总和=货币符号总和。由此可见,劳动工资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国家财政支出的计算依据。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都是劳动和社会劳动创造出来的。请看如下的推论: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

=物质资料生产投资+精神资料生产投资

=工业生产总和+非工业生产总和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国家财政支出的全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客观理论依据,即社会劳动总和和劳动标准工资。这个推论过程,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投资数量+精神资料生产投资数量

=工业生产数量+非工业生产数量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总工资

=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

这个推论的意义就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实质就是对社会劳动即社会生产的组织和社会消费的满足:第一,财政支出决定国家工业总产值产量;第二,决定劳动就业的数量;第三,决定社会劳动总工资即社会总消费,社会劳动总工资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实质内容;反之,社会总工资也决定国家财政支出的实际经济意义。国家政府是国家经济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能有第二个吗?

第二,劳动工资的结构。关于劳动工资的结构除了我们笼统的介绍与物质资料、精神资料成正比,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首先,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是社会劳动创造出来的,就是说我们的消费是社会提供的,不是我们个人的劳动创造的;其次,我们劳动与否都要消费;第三,我们的劳动工资的数量不论多少,必然是社会劳动的分配结果。我们的劳动工资包含所有的社会劳动成果。

我们的劳动工资包含有如下基本内容:基本物质资料(衣食住行),基本精神资料(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还有抚养赡养费。我们按现行物价水平加以折算,我们一生按六十年计算,基本生活费60万元,住房费60万(含30万购买费,20万装潢修缮费,10万家具费),教育费60万,医疗费60万,文化娱乐费60万,合计240万,还有赡养抚养费60万,共计300万。那么,我们一年的劳动工资该是多少?300万/30年=10万元/年。

如果按20年前的物价水平计算,只要一万元。

由此可见,劳动工资和物价水平具有一个科学的关系,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可以上下浮动,为什么只上浮而不下降呢?这也是劳动工资立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认为,劳动工资标准是国家规定的,物价也是国家规定的。

通过这样的推论我们可以知道,国家经济要满足社会需要,首先要满足全员劳动就业,还要有科学的标准工资,标准工资既是货币符号的数量标准,也是劳动的标准,还是计算商品价值和价格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3、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

什么是标准工资?标准工资就是货币符号的标准,例如长度和温度都有标准一样,货币符号也要有计算的标准。标准工资到底是什么?这里我们就讨论一下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

商品是由价值和使用价值所组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使用价值就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个理论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我们把三种价值混为一谈了。在客观上,商品是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必然包含着劳动的价值,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是我们的劳动目的。商品还是社会劳动交换的标的,所有商品都要交换,交换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马克思只讨论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讨论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社会属性,就是商品的可交换性,其中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劳动价值;二是劳动的数量;三是商品的交换标准和依据。

其实,我们不可以混淆这三种价值,即劳动价值、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价值是独立的不可混淆的。劳动价值是不可见的所谓的抽象劳动,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价值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和依据;货币价值从客观上讲,一方面它表示商品的交换价值;还要表示劳动的价值及数量。我们在理论上很难把它们的关系说清楚,只有通过数学逻辑加以推论:

一双皮鞋的所有制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这就是劳动价值;当社会劳动时间有了这样的规定:10元/小时,这样,一双皮鞋的价值就是10×10=100元/双。其中,10小时劳动时间是社会劳动价值;100元/双就是商品价值,也是凝结在皮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的数量;10元/小时,就是劳动的货币价值,这是计算商品的标准和依据。货币价值和劳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货币的价值不是独立的,例如,10元,100元,它都有所表示,是什么等于10元、还是100元?单独的10元,100元,就是货币符号的价值,只有他表示10元/小时,这就是劳动的货币价值;当它表示100元/双,就是皮鞋的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和劳动价值、商品价值是统一的,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数学逻辑得到统一的。

所谓劳动工资标准,就是指10元/小时这样的法律规定。美国货币的规定是7.5美元/小时,过去是5美元/小时,日元是:500日元/小时。每个国家都会做这样的规定,对此,我们也可称做最低工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计算日工资,月工资,年工资,等。我们规定10元/小时,日工资就是80元,月工资就是2400元,年工资就是2400×12=28800元。一个国家一年的财政指出是多少,就有这个标准和劳动就业人数所决定。即28800元×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

有了劳动工资的标准,才有了劳动价值和价格的计算依据,商品的交换才有了公平合理的基础。

4、劳动工资管理立法的内容和解决的几个经济矛盾

第一,劳动工资的标准问题,劳动就业就是这样解决的

劳动工资标准就是货币的标准,例如长度标准和温度标准一样,首先是一个科学的单位问题。

劳动工资的标准反映了如下几个矛盾关系:一是劳动工资数量与商品数量的关系;二是劳动工资与个人消费需求的关系;三是劳动工资与商品价格及国家经济的关系。1000元未必贫困,10000元未必富有,关键是劳动工资的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否合理和科学。例如1元钱买1个馒头与买10个馒头的工资含义是不一样的,同样为10元的劳动工资,其消费的能力是不同的,国家经济的贫富就取决于这个关系的数量标准。劳动工资立法要解决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劳动工资的标准:例如,劳动的数量只能以时间来计算,例如小时、日、月,年等,1小时劳动时间等于多少,就应当有个计算的标准和依据,应当是每小时10元,还是100元,这个数量必须由国家来规定;然后,企业和国家再计算日工资、月工资数量和年工资的数量。一个小时劳动时间为10元,日工资就是80元,月工资就是2400元,年工资就是28800元。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一个不确定的规定,美国为10美元/小时左右,日本为1000日元/小时,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过去是5美元小时,今年为7.5美元,这就是不完全科学的劳动工资标准。

一个国家要满足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就业,财政支出必须达到:

国家财政指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例如我国有5亿的劳动人数,年标准工资是20000元,国家一年的财政支出必须达到10万亿元,才可以满足就业的需要。如果只有5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只能满足2.5亿人的就业需要,这就是解决劳动就业的方法之一。

第二,计算和确定商品价格管理的科学机制

有了劳动工资的标准,所有的商品才有了价格计算的依据,商品价值的计算才有科学标准。过去我们是这样计算商品价值的:例如一双皮鞋的价值就是:原材料成本+劳动工资成本=商品价值。原材料成本包括所有的采购成本除以商品数量,得出单件成本数量;劳动工资成本也是所有人员工资除以商品数量,得出单件人员工资成本的数量。科学的核算方法是这样:

一双皮鞋的所有制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当社会劳动时间这样规定:10元/小时,这样,一双皮鞋的价值就是10×10=100元/双。其中,10小时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价值;100元/双就是商品价值,也是凝结在皮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元/小时,就是劳动货币价值,实际上,它就是劳动的货币价值。

有了以上劳动工资标准和商品价值两个计算依据,国家财政部就可以计算得出这样两个数据:一是全员劳动就业需求和数量;二是社会所有的商品数量。

假如,国家现有就业人数为8亿人,劳动工资数量就是8×28800=230400亿元,如果只有100000亿元劳动工资,说明我们就只有100000/28800=3.4亿人就业。其余的就为失业人数。假如我们要满足8亿劳动者的就业需要,每年的财政支出数量必须是230400亿元。

第三,通过价格关系协调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相互矛盾

因为社会劳动有产业工人和非产业劳动两大类,产业工人的劳动产品有具体的商品数量,是可以计算的,而非产业工人的劳动没有具体的商品数量,例如教师、医生等等所有非物质性劳动,是无法进行劳动数量的计算。此外,物质劳动需要精神服务,精神劳动需要物质消费,二者之间如何完成需求交换呢?只有通过统一的无差别的劳动工资和科学的价格体制来实现:

 

     产业工人劳动工资总和+非产业工人工资总和      非产业工人工资总和

价格=---------------------------------------------=1 +-------------------

             工业总产值产量                          工业总产值产量

 

假如产业工人与非产业工人之比是1:2,这个价格就是3,如果是1:3,这个价格就是4,这也就是利润率。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3或4。

1块钱价值的商品就要卖3元或4元。这一计算模式的前提是: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是不收费或免费的。这样,国家对非产业工人的投资就是社会的利润来源;如果非产业及精神资料的消费开始收费,社会上就没有利润来源。价格指数就是这样:    

 

 产业工人劳动工资总和+非产业工人工资总和     

价格=---------------------------------------------=1

    工业总产值产量 +精神资料总和                         

关于价格公式的推理过程就不再赘述。这个结果告诉我们:社会上没有超越社会劳动的特殊价值,只有社会劳动的协作和交换。所有商品的价格只能以劳动成本及价值来出售。这就是我们国家几乎所有商品都过剩并没有利润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用数学方法推论的结果。

第四,协调劳动人和非劳动人的消费矛盾

我们知道,只有劳动的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工资,人类社会经济唯一没有认识和解决的经济矛盾,就是劳动人和非劳动人的消费矛盾。非劳动人有:青少年及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病残人。他们的消费如何解决?还是通过商品的价格计算即劳动工资加以协调解决的。

 

 劳动人消费+非劳动人消费      非产业工人消费总和

价格=-------------------------=1 +-------------------

    物质资料+精神资料          物质资料+精神资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消费,消费资料只有劳动人所创造,非劳动人的消费如何满足?有两个办法:一是给劳动工人发给足够的工资;二是单独给非劳动人发给消费手段。无论如何,都是这样一个结果:非劳动人也要消费。如果劳动人和非劳动人的比例是1:1,那么,我们就要提高1倍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如果是1:2,我们就要提高2倍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劳动的人可以劳动创造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而所有人都要消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更重要的是如何满足非劳动人的消费,给他们发消费手段?给他们发放消费资料?

只有国家财政的科学管理才能解决。给非劳动人发消费手段,不可以吗?非劳动人的消费是社会利润之一。

我们要告诉大家利润的本质是:利润是协调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手段,也是协调劳动人和非劳动人消费的手段。国家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是:极大的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而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提高物价,和精神资料的收费,只有一个结果,限制人们的消费,不仅如此,也是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的行为。因为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当前,我们所给与的劳动工资包含了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的费用和住房费用吗?然而人们的所有消费都要缴费,人民得到了什么好处?国家又得到了什么好处?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倍、10倍,我们做不到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满足社会所有非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认真分析一下,是我们的物质资料严重匮乏吗?精神资料没有足够的数量吗?不是,而是我们的国家及城市的管理方法存在问题,也就是对劳动工资及货币符号的管理存在问题。

三、劳动工资立法对国家经济的极大发展作用

通过劳动工资的立法,要解决货币的标准问题,还要解决劳动价值、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统一,劳动就业问题,还有非劳动人的消费问题,等等,它的经济意义不仅如此,

1、消除贫富差距的唯一手段

消灭贫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首先要消灭贫富差距。这不是理论问题,首先是一个客观实际问题。我们先不讨论现实的社会生产能力如何,单就一些基本的认识问题作一个讨论:

首先,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货币价值,都是属于人类社会所有。我们人类所占有的仅仅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使用价值,货币永远属于社会即国家所有,货币价值的数量主要反映了特殊的管理能力,国家有钱反映的是国家的管理权力,企业家有钱反映了企业家的生产管理能力,个人的钱反映了个人的消费能力。

其次,消费的权利是平等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性所决定的。我们对物质资料的需要有四大类,即衣食住行,我们穿衣服的数量是有限的,使用价值就是保暖;食物的需要也是有限的,使用价值就是吃饱满足营养需要;住的需要,也许10平方米、100平方米,它的使用价值就是睡觉和生活起居;行是社会公共工程,也是社会综合经济能力所决定的。这与我们的钱的多少和文化知识多少没有关系,使用价值是特定的。皇帝如此,乞丐也是如此。富人和穷人对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的占有是平等的。

不平等的是精神资料的消费。因为精神资料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科学知识,我们每个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劳动能力,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缴费,无疑这是愚昧无知的经济政策。我们就基本的教育权利都不能保证,我们的劳动能力又从何提高?教育权利不平等,劳动权利和消费权利又如何平等。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相互需要有无差别的劳动工资所协调,劳动人和非劳动人的消费需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的分配机制来解决。只有通过劳动工资的立法来解决。

2、消除城市与农村差距的唯一手段

我们可以任意规定经济理论和划分经济管理体制,但是,经济科学只有一个,经济管理科学也只有一个,人类社会只有一个,人类也只有一个。每个人都需要精神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消费。我们在概念上可以把城市和农村区别开来,但是,我们把农业工人叫做农民,就是错误的。

首先,劳动人民只有一个概念和意义。劳动者分物质劳动者和精神劳动者,农业工人也是物质劳动者,但是,我们却把劳动者分成城市工人和农民等,这合理吗?

其次,劳动的权利是平等的。城市工人和农村的工人都是劳动者,但是,城市工人有劳动工资,农村的工人却没有劳动工资,难道农村的人是另类的吗?他们不需要接受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不要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吗?

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劳动工资,所以,劳动的权利,消费的权利,以及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平等了。农民没有劳动吗?农民的子女不需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吗?这是造成城市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根源之一。

通过劳动工资的立法,可以解决劳动者之间劳动权利不平等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的矛盾,也就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相对落后的矛盾。

3、消除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唯一手段

只有在我们国家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为什么在一个国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东部的经济相对进步,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有的人的劳动工资可以达到四、五千元/月,有的人只有四、五百元/月,他们不是劳动者吗?是劣等人类吗?这同样是劳动权利的不平等问题。

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我们对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就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一样,都是我们管理的失误。

4、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我们国家的劳动资源不充分吗?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能力和规模还不足吗?我国的文化科学理论和技术还不够发达吗?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层次不能进步呢?就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货币符号的发行及财政支出与国家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以及金融管理不相协调和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货币数量和社会劳动数量、商品数量的平衡问题,以及生产数量和消费数量的同步增长问题。

第二,社会生产按两位数增长,那么,劳动工人的劳动工资按多少增长?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所有的经济矛盾,都是数学量的平衡问题,是没有理由弄不明白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劳动工资的认识缺乏完善和科学性,劳动工资管理立法面临许多认识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人们一定会担心,发行这么多的货币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吗?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常识,一方面我们发行的是劳动工资,每1元的人民币都有1元的劳动数量,还有1元的商品数量;另一方面,美国及发达国家人均工资已经达到了一万美元以上,发生危机了吗?我们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给工人发工资,就是合理的工资也没有保障,我们劳动工资的多少其中必然包含所有的消费需要。当商品价格不合理的时候,才会有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同时存在不能消费的现象。

5、是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唯一手段

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劳动成果交换;第二是劳动人和非劳动人的消费问题

我们要建立小康国家,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货币数量和社会劳动数量、社会生产数量的平衡发展问题。要建立小康社会,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人均收入法;二是劳动工资标准法。

第一,     例如小康社会,上世纪1980年小康水平是人均1000美元,现在是1万美元。那么国家一年财政支出的数量必须达到:10000×13亿=130000亿美元,如果有8亿就业工人,每个工人年工资就是13000/8=16000美元左右,日工资就是16000/360=40美元左右,只有这个数字才能解决货币数量不足的问题和劳动就业的问题。

第二,     我们不考虑国际社会的影响,单就从规定货币标准问题开始,首先确定工资标准,然后计算出劳动工人一年的劳动工资数量,再计算出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资料数量,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科学机制。完善社会生产机制;完善财政金融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教育及健康保障机制。因为小康社会或和谐社会的目标,只是为了作到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可知:劳动工资的数量是国家财政管理通过对劳动就业需要和劳动工资标准的计算结果,决非劳动者个人创造的,也不是个人能力所决定的,而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其次,我们从中可知,商品价格不是随意的,而是与社会劳动数量和劳动成果数量,即工业产值产量,有着一个科学的数学关系。

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不是劳动工资的数量问题,不是1000元或10000元的数量问题,而是劳动工资的标准问题及劳动工资的物质含量和精神资料的含量问题,也不是社会经济的客观问题,而是经济管理的理论问题,我们只需要一些专家作在一起,花费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四、劳动工资立法可以解决哪些经济问题?

劳动工资的立法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们可以随意说教的,而是有数理逻辑依据的,都在如下这样的推论之中: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投资数量+精神资料生产投资数量

=工业生产数量+非工业生产数量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总劳动及总工资

=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

下面我们做简单介绍:

1、规定标准工资即货币的单位标准确定国家经济核算依据

推论中的标准工资其实质就是货币符号单位的标准问题,这是货币科学的基本问题,如同物理学中的长度单位标准一样,例如厘米、分米、米、公里,这只是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等于多长,必须要有一个长度的标准;货币也是这样,货币的单位是元,1元应当等于多少?有两个内容:一是物质资料;二是社会劳动,即

(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数量+精神资料数量

=社会总劳动数量及社会总工资

在历史上,我们把一些物质资料例如贝类、青铜、黄金、白银、珠宝等作为货币及货币的单位标准,事实上,这些货币和单位标准是不科学的,就是因为它们还是劳动的成果,所以,标准工资只有一个选择,即社会劳动:

货币符号(元)/社会劳动=工资标准,即元/小时,是1元/小时还是10元/小时、100元/小时,国家必须作出规定。过去,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是多少,都会有一个工资标准,但是是不确定的,这是不科学。有了工资标准,国家经济及所有的商品的价格核算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样,国家进行的所有统计指标才有科学意义。通过劳动工资的标准,核算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从而完成货币价值、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统一。这是其一。

社会劳动是自变量,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是因变量,只有有了标准工资这个不变量,这个数学逻辑才能成立。这是其二,没有数学逻辑,也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学理论。

2、揭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矛盾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投资数量+精神资料生产投资数量

=工业生产数量+非工业生产数量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总工资

=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劳动人需要+非劳动人需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所有矛盾,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有:

○货币的数量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劳动的矛盾;

○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劳动人与非劳动人的矛盾。

这四大矛盾是社会经济的客观存在,货币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其中,货币的数量和社会劳动的数量以及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数量,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科学关系,这个科学关系,是国家必须作出科学的规定。当前社会经济学就是没有完全认识这个关系。

3、确定财政支出来源的内涵问题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投资数量+精神资料生产投资数量

=工业生产数量+非工业生产数量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总工资

在国家财政支出的等式后面都是财政来源的内涵。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财政来源与税收的关系。财政来源的实质是货币符号?还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还是社会劳动即社会总工资?实际上,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是货币符号,其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劳动总工资,其中还有: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发生。我们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就是:货币符号是国家创造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是社会劳动创造的,个人创造的只有劳动,税收到底是什么?

税收理论是错误的,是没有社会经济基础的,错误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确定财政来源的内涵,它是货币符号?还是社会劳动?还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不是社会劳动,也不是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财政部不可能把这些有形的事物分来分去,只有货币符号。假如我们确定其中之一为财政来源的内涵,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就不会再如此贫困。

4、确定商品价格的科学机制

商品价格的概念和定义不是我们可以随便说的,也不是社会上所理解的那样,商品价格和社会劳动有关,和消费资料即物质资料、精神资料有关,还和社会总货币数量有关。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与物质资料成反比,货币越多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在价格公式中,物质数量和货币数量都是变量,价格如果也是变量,社会经济管理不但没有了秩序,经济发展的机制也就遭到了破坏。物质资料增长,货币数量也要增长;反之,货币数量增长,物质数量也要增长。这才是科学的价格机制。价格是社会经济所有要素的调节机制:

第一,价格是社会总生产和总消费的调节机制:

社会总生产  工业总产值产量+非工业产值产量

价格=------------=-------------------------------

      社会总消费      物质资料+精神资料

第二,价格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调节机制

工业生产数量+非工业生产数量

价格=-------------------------------------------------

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因为物质资料劳动需要精神资料消费,精神资料劳动需要物质资料。

第三,价格是社会劳动和非劳动的调节机制

社会总劳动   物质资料+精神资料

价格=------------=--------------------

      社会总消费    劳动人+非劳动人

因为只有劳动人可以劳动,非劳动人不劳动还要消费。

 

商品价格体制是社会经济管理科学机制的重要内容,社会所有的经济矛盾都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机制来协调完成的。

5、解决生产过剩及劳动就业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由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不足和标准工资的非科学性等因素造成的,同时造成了劳动失业和就业难的问题。

物质资料投资数量+精神资料生产投资数量大于社会劳动总工资

这就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由于劳动工资偏低造成的。要彻底解决生产过剩和就业问题,一要科学规定标准工资问题;二要科学规定价格机制;三要科学计算国家财政支出的货币数量。

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货币符号)==社会劳动就业总人数×标准工资

=(产业工人数量+非产业工人数量)×标准工资

=社会总工资

从中可知,国家财政指出的数量和标准工资决定劳动就业的数量。同时,如果财政支出即货币符号需要来源的话,就是社会劳动,这就是唯一的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劳动就业的唯一有效的科学方法。

 

劳动工资管理立法,既要保障国家利益、企业利益,更要保障个人利益,这是劳动工资立法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详尽论述请见拙作。

---------------------------------------------------------------------

提案者:段爱顺,自称民间研究家,已出版研究专著,致力与现代化经济的研究和如何消灭贫穷的研究。已出版《国际货币逻辑学原理》《新价值论》《心灵的革命》即消灭贫穷三部曲,物质贫穷、精神贫穷和货币贫穷。

联系地址:甘肃兰州七里河区南湾231号104

电话:13321311370    邮编  730050       email:das201@163.com

                   2006年元月底一次,8月第二次,2008年2月  第三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