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成本即是你的价值
黄焕金
许多人都从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去寻找产品的价值规定,实际上,一个产品的价值规定,并不在于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而在生产同类产品的其它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在于这个其它生产过程所耗费的成本的多少。假设相关市场P上有生产相同种类的两个生产者A与B,他们分别生产产品a与b,而产品a、b实际上是相同种类的产品,即它们在使用价值上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那么,产品a的价值规定并不在于生产a的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在于这个过程所耗费的代价的多少。相反,产品a的价值规定的多少由产品b决定,由生产者B在生产产品b时所耗费的成本的多少决定。
为什么这样?因为,产品b的成本会使相关市场P上的同类产品的价格最低维持在产品b的成本线以上,正是这种“价格维持”使产品a“沾光”,获得同样的价格。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多见,比如国营医院的高医疗费用,会使私人诊所获得过高利润。假设医院医治一个感冒花费1000元,那么私人诊所同样有道理收费800-900元来医治同一个疾病;如果医院医治一个感冒的价格上升到1500元,那么私人诊所收费1300-1400元来医治同一个疾病,就毫不奇怪了。所以当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从而维持高成本价格价格时,它们实际上是在替私人企业获得高额利益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比如,假设因效率低下的原因,国有石油公司的石油产品的价格必须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私人石油产品公司就可以跟随被国有石油公司的产品所维持的高价格水平,从而获得高额利益。相反,如果国有石油公司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市场价格所维持的程度大幅降低,那么,就会挤死许多私人石油公司,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这个“价格维持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贸易摩擦现象。因为中国大量代成本低价格的商品拥入西方国家市场,使西方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得不下降到相应程度,这样就会危及到这些国家相关行业的企业生存与工人福利,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断抗议。他们要求通过关税或其它方式把中国商品的价格抬高,从而使自己产品的价格能够维持在原先较高程度上。但是,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迫使其价格上升,虽然有利于西方国家中生产同类商品的相关行业,却损害消费这些商品的其它行业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生产消费)。比如布什曾经想提高美国进口钢铁产品的关税,这自然会使美国钢铁市场的钢铁产品价格提高,从而有利于美国生产钢铁的行业,但是,这种价格上涨却损害了美国消费钢铁产品的其它行业,如汽车、建筑及其它制造行业,迫使这些行业成本提高,这些行业产品成本提高又进一步使更多行业受损。因此,提高关税虽然维护了美国钢铁行业的利益,但却造成了美国的更多损害,最终得不偿失。
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似乎使人以为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决定的,实际上并非这样,它仍然是用别人的成本耗费、用整个相关市场的成本耗费水平来衡量某个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的价值。
2005/7/6
别人的成本即是你的价值.如果真的要如此考虑问题,我觉得是比较被动的选择.
以前您的一个话题价值本质规律中谈到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价值的基础是凝结于物化自身的劳动,非交换而得来,在创造价值体系中,交换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那么现在又谈到了别人的成本就是你的价值?怎么让我理解呢?
别人的成本是自己价值,您引用的"成本"是指同行业中的,可是同行业中的大的成本又要指望谁的成本呢?作为矛盾的双方,生产和消费的客观实践,必然会导致价值规律的平衡,同行业中的竞争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没有触动问题根源,您举的例子有医院什么的,大的医院和私人的诊所,其服务方式和医院条件等都是有量上的差距和质上的差距的,但这些都是有限的,都可以通过时间和行业特点理论来规范的.
一点点不成熟的观点.
别人的成本即是你的价值.如果真的要如此考虑问题,我觉得是比较被动的选择.
以前您的一个话题价值本质规律中谈到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价值的基础是凝结于物化自身的劳动,非交换而得来,在创造价值体系中,交换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那么现在又谈到了别人的成本就是你的价值?怎么让我理解呢?
别人的成本是自己价值,您引用的"成本"是指同行业中的,可是同行业中的大的成本又要指望谁的成本呢?作为矛盾的双方,生产和消费的客观实践,必然会导致价值规律的平衡,同行业中的竞争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没有触动问题根源,您举的例子有医院什么的,大的医院和私人的诊所,其服务方式和医院条件等都是有量上的差距和质上的差距的,但这些都是有限的,都可以通过时间和行业特点理论来规范的.
一点点不成熟的观点.
你看得还是相当仔细的,在这里,我已经相当隐藏地将价值看作了“交换价值”,而我一贯强调交换价值是不能与价值相混淆的。在此我只是顺着人们一贯将价值理解成交换价值的意思,而表达的一个带有一点“幽默”性的论题,不过也是为了说明我的“价格维持论”的一个论题。
由于别人的成本,由于众人成本,同类商品的价格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你如果也生产着这类商品,那么你的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必定也是从这种“价格维持”中获得。
我赞同将成本看成价值意义中的一种。但是成本要想得到补偿的实现,就必须最小化。因此,只有最小的“必要的成本耗费”,才有资格成为价值形成中的因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必要劳动”才有资格构成产品中的价值,除此之外,不再承认其它因素的价值意义。
在这个小小的贴子里,我主要是想阐述我的“价格维持论”,而没有探讨成本的概念问题,只是将成本理解成所有耗费的总和。
别人的成本即是你的价格
不错,别人的成本即是我的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又是交换价值的直接体现,而通常人们则把交换价值看成价值。虽然我一贯反对将交换价值与价值相混同,但在此只是顺应人们一般的意识与经验常识,而将这两者等同起来了。
我个人觉得,经济学等各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其本身的产生就有先验的味道,由于我们的认识于客观基础上,所以是必然的有限.你无法对相对的有着感性欲求并理性的消费者有更多的依赖和求索.但作为消费者即需要方,考虑其必要而合理的要求也是优化自身价值,"结构"成本意识,是可以的.
我对楼主的"别人的成本"的成本有些概念上的模糊。是否是老马说的"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的意思.
楼主从价值规律中的成本制订,到交换价值的解释,到别人的成本是自己的价值,从表面上看,我觉得是两个部分,而交换价值把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否做到了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更有实践意义和体现价值效率我认为有待商定.
我个人倾向一切物质的货币化的价值体现,这仅仅是对流通商品的一种价值表现.不涉及到艺术和精神方面的内容领域。
请各位给推荐几本书,强烈要求给推荐几本相关内容的书......
否则灌水不商量。....
以下是引用qiuwen在2005-7-15 12:20:52的发言:我个人觉得,经济学等各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其本身的产生就有先验的味道,由于我们的认识于客观基础上,所以是必然的有限.你无法对相对的有着感性欲求并理性的消费者有更多的依赖和求索.但作为消费者即需要方,考虑其必要而合理的要求也是优化自身价值,"结构"成本意识,是可以的.
我对楼主的"别人的成本"的成本有些概念上的模糊。是否是老马说的"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的意思.
楼主从价值规律中的成本制订,到交换价值的解释,到别人的成本是自己的价值,从表面上看,我觉得是两个部分,而交换价值把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否做到了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更有实践意义和体现价值效率我认为有待商定.
我个人倾向一切物质的货币化的价值体现,这仅仅是对流通商品的一种价值表现.不涉及到艺术和精神方面的内容领域。
请各位给推荐几本书,强烈要求给推荐几本相关内容的书......
否则灌水不商量。....
我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社会成本会将一种产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而我呢?会从这种价格上获益或者遭受损害。这个价格不决定于我的成本,而是决定于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这个道理其实很有意义,所有对内对外贸易,都在这个道理的支配下运作。比如由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低,价格自然就被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正是这个低价格的维持,使欧美人叫苦不迭,因为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产品价格调得很低才能出售。而他们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全部要建立在他们产品的更高价格上(除非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另外,我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如果推荐我自己的东西,似乎使人感到是“借机推销”自己,动机不纯。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6 7:10:23的发言: >我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社会成本会将一种产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而我呢?会从这种价格上获益或者遭受损害。这个价格不决定于我的成本,而是决定于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这个道理其实很有意义,所有对内对外贸易,都在这个道理的支配下运作。比如由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低,价格自然就被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正是这个低价格的维持,使欧美人叫苦不迭,因为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产品价格调得很低才能出售。而他们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全部要建立在他们产品的更高价格上(除非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另外,我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如果推荐我自己的东西,似乎使人感到是“借机推销”自己,动机不纯。
首先我要说的是"推荐自己的东西----借机推销----动机不纯"?怎么会做如此的价值推断?比较让人不能理解,我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借机希望明人推荐有真实内容的书,再请您给推荐您认为的好的书.
对"别人的成本即自己的价值"的概念又有了更深或更宽泛的掌握。首先,互相交换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是交换的必要条件。那么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构成商品的成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通过交换,可以考察商品本身及交换商品的必要劳动量上的变化,有技术变化,价值变化等等.
商品价值自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价值即抽象劳动,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两个"自身"的表现,一个"物"自身,一个"人"自身,“物”自身的具体的劳动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必然劳动,通过提高技术发展,减少必要劳动,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为包容在“人”自身的“物”自身,即个别商品的劳动是在社会的总劳动中,是整个社会劳动中的一部分。
在社会总的劳动、价值中,对不同的商品做自我、别人成本的定位,我觉得不好,应该是“物”之成本和“人”之成本,“物”之成本上边已经说了,即以商品的自然属性为基础而发展的结合人的必要技术发展劳动;而“人”之成本即是您的“别人的成本”的概念,我解释为:交换价值一旦出现,双方考虑的是“物”之成本上的量的货币转化及“我”的功利价值最大化,就是说“物”之成本是“我”之成本的价值交换价值的必然基础,彼此有制约的作用,但由交换体现出来,多以货币为价值的体现。
个人觉得有些不妥,但说不出怎么个不妥,一点点不成熟的观点。
我只想推荐孙冶方的一段话:“社会主义经济应从产品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分析起:价值是生产费用(劳动花费)对效用的关系;价值这个概念应贯穿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个篇章: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红线”。
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使用价值与获得这个使用价值所需耗费的代价,也就是孙冶方所说的“费用”,费用的基底是人类劳动,而这种劳动又必须是“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到底包含什么意思?它实际上是想表明: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自己需要的物品效用)。
我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社会成本会将一种产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而我呢?会从这种价格上获益或者遭受损害。这个价格不决定于我的成本,而是决定于别人的成本、众人成本。这个道理其实很有意义,所有对内对外贸易,都在这个道理的支配下运作。比如由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低,价格自然就被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正是这个低价格的维持,使欧美人叫苦不迭,因为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产品价格调得很低才能出售。而他们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全部要建立在他们产品的更高价格上(除非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别人的成本如果是指某个别人的成本则与“众人成本”不是一个概念。总成本与单位收入的成本也不是一个概念。一般均衡价格的形成不光是成本还有需求。对买者这个价格是成本,对卖者这个价格是收入。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对一般均衡价格产生影响,只不过很小罢了。在两人交换的场合,本人的需求与供给的微小变动都会决定“价格”的大小,此时,就能看出本人的价值决定成本了。
我认为,成本是价值的衍生物。黄先生用成本定义或说明价值是本末倒置了。
别人的成本如果是指某个别人的成本则与“众人成本”不是一个概念。总成本与单位收入的成本也不是一个概念。一般均衡价格的形成不光是成本还有需求。对买者这个价格是成本,对卖者这个价格是收入。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对一般均衡价格产生影响,只不过很小罢了。在两人交换的场合,本人的需求与供给的微小变动都会决定“价格”的大小,此时,就能看出本人的价值决定成本了。
我认为,成本是价值的衍生物。黄先生用成本定义或说明价值是本末倒置了。
很有意思!先生以需求作为先决条件,而我则认为需求有许多时候则是价格的函数。
所有“别人的成本”的汇合,便成为“众人成本”,这个众人成本对价格起决定作用(需求在许多程度上也受它决定)。因此,某个生产者的产品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众人成本所决定的价格,它变成了这个生产者产品所能够获得的价值(交换价值)。
所谓均衡价格,只不过是价格等于成本时的价格而已。
“某个生产者”也是“众人”的一员。
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只是函数关系,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相关的数量变动关系但都不是自变量,都是其它自变量的函数。
某个自变量的变动对于个体需求影响较大同时对一般均衡价格影响较小,看上去似乎是价格不动而需求在变动,于是得出需求由价格决定的结论。但这里的需求也是个体的需求,如果看整体需求比如看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全社会的需求与其价格的关系,就是同时变动的关系。谁也不决定谁。我说的决定价格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需求本身是个增量概念,是可能的交易量的涵义。而需要是指由于嗜好环境等变动造成的饱和需要量的变动,这个变动就意味着价值的变动,并直接影响需求,众人价值评判的汇集力量将决定价格。价值是第一性的,价格是第二性的;当然这里的价值不是劳动,我的价值观点:价值不是劳动耗费,劳动耗费是损失的价值。
这是我的理解,你也可以试试回答cenet上AH-SA斑竹的问题:假如市场中全是价格的接受者,谁决定价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6 10:28:40编辑过]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从实际来说是相当明显了。需求决定价格,但它也只不过是通过成本耗费而决定价格而已,即如果需求的扩大没有使供给出现成本上涨的瓶颈,那么需求的扩大并没有使价格上涨。因此,成本因素要比需求因素对价格更具有决定作用。
而实际的需求从来就是有购买力的需求,而不是“需要”。而价格下降则使这种购买力得到相对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相应的需求。
价值是效用,同时也是获得这种效用的难易程度。
假如市场中全是价格的接受者,谁决定价格?
有这样的“假如”吗?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从实际来说是相当明显了。需求决定价格,但它也只不过是通过成本耗费而决定价格而已,即如果需求的扩大没有使供给出现成本上涨的瓶颈,那么需求的扩大并没有使价格上涨。因此,成本因素要比需求因素对价格更具有决定作用。
怎么样“互为因果”?
关于价值的量化问题,本人已经作过探索。
怎么样“互为因果”?
需求既对价格具决定作用,价格也对需求具决定作用。在需求定律与曲线里,是描述需求量在价格的变动下的变动情况。它的意思是: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物品的价格下降,那么需求量就会上升,相反,如果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则下降。
而先生的观点是:需求决定价格。这当然也不算错,但我前面已经说过,“需求决定价格”实际上是成本决定价格的反映,因为需求量的扩大如果没有涉及到供给成本制约的瓶颈,那么这种需求量的扩大并不会造成价格的上涨;只有遇到这个瓶颈,价格才会上涨。
另外,我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如果推荐我自己的东西,似乎使人感到是“借机推销”自己,动机不纯。
你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别的研究者都对这样的题目不感兴趣的原因么?
这不是我的价值意义,而正是马克思的价值意义了。请你研究清楚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将价值混淆于交换价值,而一个商品有多少交换价值,能够卖出多少价格,取决于同类的其它商品所耗费的成本,因为这些成本维持了这类商品的价格于一定水平上。
而现实中的交换价值即价格,正是如此叠加量化的。
那么我的成本就成了别人的价值?我的成本也会影响到我的价值吧。
觉得这个结论不够严谨。
不管严不严谨,每个生意人都懂得这个基本道理,尽管经济学家们难以理解这个常识。比如你是卖猪肉的,与你同在一个市场卖同样的猪肉的还有许多人。假设这些人生产猪肉的成本是每斤10元,那么他们必须要将猪肉价格定在高于10元之上才能有利润。由于这些人的猪肉产量占了市场占有量的绝大部分,所以猪肉的市场价格就由他们的这种条件决定。而你虽然同样卖猪肉,但你的猪肉的价格不是由你而定,只有遵从于这些人的条件所确定了的市场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说:别人的成本即是你的商品的价值(准确地说是交换价值或者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