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2134 0
2013-08-05

价值观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价值观与事物价值率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价值观与事物价值率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人的价值观只能无限地趋近于事物的价值率,而不可能与事物的价值率完全吻合、完全同步。显然,人对于事物价值率的认识能力越强,价值观与事物价值率之间的差异就越小,为此人将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使之不断趋近于事物的价值。

一、利益价值观

价值观是事物的价值率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因此价值观与价值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于任何形式的主观反映都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ω必须以其实际值P为基础,并围绕实际值P上下波动,即

    ω≈P                    (3-6)

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的结构要素(即主观价值率)是否与客观价值率相吻合。如果完全吻合,则主体的价值观就能正确地指导、调节和控制其活动,就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其利益要求,这种价值观就是一种理想型价值观,能真正代表主体的根本利益。

利益价值观: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实际值率P1所组成的矢量或矢量矩阵,称为利益价值观(又称理想价值观),用WP来表示,即

   WP={P1,P2,……,PN}         (3-7)

显然,利益价值观反映了人对于事物价值率的完全准确的反映形式,这是价值观的理想状态,理想价值观并不是主体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因为任何主体都不可能对事物的价值率进行完全准备地反映,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根据主体与客观事物的利益关系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用以正确反映主体利益关系的“化身”的价值观,这个“化身”就相当于宗教信仰中的“上帝”或“真主”,集中体现了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根本利益,因此利益价值观又称理想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偏差分析

由于人对于事物价值率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的实际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利益价值观(或理想价值观),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偏差。

价值观偏差:主体的实际价值观W与其利益价值观W之间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偏差,用δW来表示,即

δW=WWP

    ={δω1,δω2,……,ωN}

={ω1-P1,ω2-P2,……,ωN-Pn} (3-8)

价值观偏差中的每一个元素反映了主体对各个事物的价值观偏差量,由于各个事物的作用系数不同,各个价值观偏差量在主体的生产或生活中所占比重与分量不同,因此主体的价值观偏差度并不等于所有事物的价值观偏差的代数和,而应是一个加权代数和。

价值观偏差度:等于主体的偏差价值观δW与作用矩阵X之点乘,用|δW|来表示,即

|δW|=δW·X                  3-9

只有当各个具体事物的作用系数完全相同时,抽象事物的价值观偏差等于各个具体事物价值观偏差度的代数平均值。

三、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过程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其价值观总会与事物的价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主体、客体及介体的素质与状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不断地调节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以趋近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2、价值观的本级修正过程。当主体准备实施某一行为方案时,就在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这一行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并估算出这一行为方案的预计价值率。行为方案实施后,主体又根据实际结果,估算出该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如果实际价值率偏离预计价值率较多时,主体就开始对该确定事物以及本级相关事物的初始价值观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使自己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逐渐趋于精确。

3、价值观的上级修正过程。如果无论主体对本级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考虑对行为方案的上一级或上二级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修正,直至两种价值率(即估算价值与实际价值率)趋于相等。

4、价值观重组过程。如果无论主体对任何本级相关事物或上一级、上二级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怀疑整个价值观的结构模式,就会促使主体重组自己的价值观结构模式。

四、价值观的一般变化规律

虽然人的价值观千变万化,但在整体上,价值观的形成与修正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价值观的形成与修正过程是一个从原始起点到稳定值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阶段、修正阶段和稳定阶段,如图所示。

有几点需要注意:

1、有些事物的价值观初始化阶段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如某些无条件情感反射;

2、对于新生儿,绝大部分的价值观原始起点一般都是1

3、对于不同的事物,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些事物的初始化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有些事物的修正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

4、事物的价值层次越高,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所需时间就越长,修正阶段的变化幅度越大;

5、价值观从一个稳定值突变到另一个稳定值,也必须经过一个修正阶段;

6、主体系统越庞大,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的时间就越长。

         图1  价值观的一般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