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011 0
2013-08-08

        一、基本思想。

          生活學是對生活規律意義的理論化解讀,其目的是讓人們認識生活、理解世界而使生活變得輕鬆與幸福。

          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取得了巨大的物質與技術進,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然而,最重要的、對生活與人本身的認識還存在嚴重的不足。如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本质是什麼?人與人、人與環境在發展中的關係如何?人類的最終歸屬是什麼?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認識生活中的這些基本問題,我們的行為就會盲目,生活就會感到迷茫。

         生活需要思想,更需要理論,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對生活進行解讀,毫無疑問這是可悲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效進行。

    當然,這不是說人們不重視生活的這些基本問題,而是指這種重視不夠、思想與理論性不強,於是更多的是片面與表面化地看待这些問題。

        這的確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生活是人人都在談、都在思考,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分析,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還有傳承的國學等,但直接以生活為對象的、基本的理論思考卻是一片空白,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注意:生活有無特定的規律?能否建立讓人們能有效掌握的生活理論而不是迷茫於各種眼花繚亂的知識中?

       顯然,任何事物都有需要我們去發現的特定存在形式與一般規律,生活也是一样。且在生活理論的探索中,我們不可能從現有的知識中找答案,而必須重新站在現實生活的地平線上,靜下心來觀察、思考與歸納。

   二、基本觀點。

     生活的意義。人類是動物在應對環境的有效反應中獲得激勵進化而成:從最初對環境的變化作出反應是為了生存,到積極應對變化來獲得滿足,再到為獲得滿足而尋找與創造變化,以及由此形成人的思想与情感,這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本質。

      因此,人的本质在于体验变化,因而生活就是感受变化的过程,人的各种行为与生活形式也由此得以解释

        如安全的需要,是人們為了延長生命以獲得更多的事物感受;對地位與財富的追求是人們為了得到更多變化體驗的保障與機會;生活需要交流,就是從交流的動作、語言中獲得變化、傳遞不同的感受;而交換就更明確了,那就是互通有無;我們組成家庭與社會參,可解釋為了獲得持續變化的平台與基礎;而知識與技術在於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與手段;而我們所的追求,也就可理解為對特定意義感悟與特別的生活體驗要求等。

        英國研究人員在用腦部掃描器測量血流時發現,當實驗對象在受到控制的實驗中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物體時,一個被稱為腹側紋體的腦部區域會變得更加積極,並通過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參與腦部的獎賞。

科學家認為,存在這一古老的獎賞、激勵機製錶明,體驗未知事物具有一種進化上的優勢,也是生命體進化與人類生、發展的原因。

       人類生於大自然的一種神秘激勵機制,這就讓我們生一個疑問,即人類是在大自然作用下進化出來的特殊物種,以其本身能探索出世界的奧秘嗎?或者,宇宙間是否還存在有別於這種進化機制而形成的其它生命體?且人類為獲得享受感而持續追求變化,必將無止境地改變世界意味著什麼?難道人類有一種神秘的使命?

感受論。生活是一种感受,且由所感受的事物组成。這就是,無論一種事物對人有多麼重要,只要沒被感受與形成印象就不會對人的生活生影響。

      于是,一種事物對人的影響不僅取決於本身的意義,還取決於事物給人的印象,且事物給人的印象越深,對人的行為影響越大,反之亦然。

     因而即使前面是陷阱與地雷,因為你不知道就不會影響你繼續往前走,即事物的意义大而给人的印象为零而对人的行为影响就不存在。相反,很小一個事情,你總是去想、甚至生情緒化衝動,就會對你的生活生很大影響,即事物的功能意義雖小,但印象大,故人的行為受此影響大。

        由此我們可進一得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規律,即感受印象規律:生活中人們總是選擇最容易感受、給人印象最深的事物,同時感受的結果是感受事物給人的印象進一加深,人們對其感受趨向更強,如此循環。

因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人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自己的有限經驗與所處的環境中,其結果必然是人的情感與思想變得狹隘,並因此把自己的經驗與習慣看得過於重要而導致交流與交往的困難,生矛盾與衝突也就難以避免。

       人的情感是很豐富的,其一種情感或者情緒都很容易被激發而讓人遠離真實與理性也許人類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印象的世界裡,理性與科學僅僅是一種感覺與幻想。

       生活不缺少能給人影響的事物,而缺少讓人感受的機會與影響人行為的印象。同時真實的世界太複雜、太深奧,我們不必太認真,而只需在有限的時間與環境裡獲得好的感受即可。

事物論。事物是人的大腦對物質刺激的反應,是生活的單位與意識的容。

       事物生於人們思考與交流的需要儘管人類思考與交流的容豐富多采、因人而異,但都具有一種人們認可的、具有特定意義的事物概念。

       事物都以其特有的、能對人生影響的意義与多种意义存在,如水果具有營養、味道與樣式等多種能对人生活产生影响的意义

       生活是一種感受,因而事物意義又可理解為由事物概念刺激所引發的对人产生影响的聯想來決定,記憶的激活与比較,而不僅僅是本身的容與組成。相反,即使是事物的組成與容,如果人們不能感受到,也不是事物的意義容。

         如一工作,其意義不僅是看其工作容與收入,還有相关的經驗聯想與他人的工作情况、以及可選擇的生活比較來决定。且即使工作對人的生理有害,而人們卻感受不到,就不構成一種意義。

我們可把事物的意義分為可疊加“好”與“惡”兩種及其程度的、作為人們選擇依據的量

經濟論。   生命的本质在于能对环境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表现出一个基本的经济性规律,即以最低的能量消耗与最小的代价维持其生存与遗传。

      动物是生命体进化而成,其行为意义是具有比生存与延续后代更复杂的舒适与痛苦情感,如以娱乐与战胜同伴为舒适、以失败为痛苦,其经济性也就表现为尽量减少痛苦、增加舒适。

     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即比普通动物具有更丰富的情感与更复杂的思想,并形成了以享受为生活的基本追求,于是在以各种由“好”与“恶”事物构成的生活中,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即痛苦与“恶”来获得最大的享受与亲近“好”,也就是生活的经济性与基本规律。

        行為的生理規律。人的行為都會留下記憶,即事物的各種特在人的大腦皮層神經中形成聯繫,特別是對那些給人刺激大、重複性強與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並在相同性刺激下再現,從而使人的行為與情感在生活中容易出現连续與重複性特

        同時,人的這種神經聯繫會因記憶與再現得到強化與發展,使得其能在相同性更少的刺激下動,並形成人的一种生理特征与通過某種形式遺傳下去,這也是感受印象規律的生理原因。

        如恐怖的經,其環境中特定的人物、形、顏色與氣味等就會與其恐怖生聯繫,而在人們再次受到這些相同性事物特的刺激、或者隨後更少的相同性刺激,就會引發恐怖情境與情感的再次出現,并逐步形成可遗传的敏感与胆小个性特征

       因此,從對變化的感受與選擇、到重複與習慣的經驗與本能、最後發展成生物個性並遺傳,反應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與進化的連續性過程,這種進化的意義在于生活中有許多的相同而人們不必思考與選擇,從而把節約的能量與時間用於应对更有意义的新事物

        人的這種相同性刺激反應還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是由於在群體生活中面對相同的環境與對特定事物所形成相同反應,必然導致人的行為很容易刺激他人相同情感神經的活躍而表現出相同的情感。

        比較論。一個麵包對人的作用有多大?從麵包的意義上看,無疑很大:它為人提供了寶貴的營養與能量。但人們卻不會這麼想,道理很簡單,如果食物很充足,即使沒有該麵包,人們仍可獲得充饑與營養,且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可供選擇,人們還會因用麵包充饑而感到痛苦,這就是事物比較的意義。

       也許我們生活在天堂,但我們並不會因此感到幸福;也許生活在地獄,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因為能讓人生感受的是變化與不同,在意的是否比以前好、比別人強。

     幸福沒有對的客觀標準,只是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與條件提出的、且在多數情況下也能實現的要求得到滿足而已。

          所謂勞動與代價,也就是選擇比較的結果,即生活中有許多可供人們選擇的事物,人們必然會選擇最好的,而當人們選擇較差,就會形成一種痛苦,顯然這種痛苦生於與最好選擇比較形成的機會損失感。

          我們之所以把工作看作是一種代價與勞動,就在於工作約束了人的選擇自由,顯然,除工作外沒有一種更好的生活選擇,工作的意義就完全變了,即是享受而不是代價付出了。

         勞動與代價是生活中一個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對市場經濟尤其重要,可至今沒有一個實質而合理的解釋,這正常嗎?難道理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與意義可以不用認真與深入思考?在最基本的意義都沒有搞清楚之前我們就盲目與機械地發展許多的數學模型有意義嗎?或者離現實地推導出社會的發展規律不是可笑嗎。摘自生活学原理。刚才发重复了,只好重新发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