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type="text/css"></style>
[摘要] 我国超强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要素的充分流动。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进入农村,使农村有发展的机会;农村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注入城市,支持城市建设。本文对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要素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律和现状,从而提出对促进要素充分流动的几点建议措施。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性,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其国民经济结构的二元特性更为突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提出,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城乡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资源城乡的双向流动,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素的充分流动。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进入农村,使农村有发展的机会;农村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注入城市,支持城市建设。 一、要素流动的规律及现状 (一)资本的流动 资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资本总是向着投资效率高的地区流动,由于城市经济条件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较高,资本先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可能进一步拉开了城乡的差异。根据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着农村的资本边际效率的逐步提高,资本就从城市缓慢地回流到农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资金短缺,城乡资金分配极不平衡。有人认为,既然农村资金缺乏,就应该有效制止资本的充分流动。我们认为这是从相对静止方面看问题,因为阻碍资金流动会导致资本效率低下,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城乡的共同落后。 (二)技术的流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资源。由于城市占据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本,良好的环境,技术往往先在城市地区得到开发。因此,技术一般由城市流向农村。因为技术具有共享性,从对技术需求的层面上来看,城市和农村的技术需求没有太大的差异。技术的共享性决定了技术进步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有好处,而且技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机制越好、范围越广,技术的发挥作用就越大。 (三)人力资源的流动 人力资源是要素中最重要资源,是最具活力具有创造性的因素,人的流动必然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经济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才流动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原则是人尽其才。一般来讲,由于城市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环境的吸引,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人才的回流有着不同于资本回流的特点,首先,人才回流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次,农村地区需要花费巨大代价吸引回流。最后,资本回流必然带动人才的回流,只是人才回流表现迟缓。但我们应该允许人才的充分流动,因为人才回流是必然的趋势,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人才的浪费就是最大的浪费。 农村的劳动力流动与人才流动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由农村流向城市。但又有一些不同规律。首先,农村一部分劳动力以打工者的身份留在城市,在城市逐渐积累一些技术、知识、资金和管理经验后,他们一是选择继续留在城市发展,二是回流到农村兴办自己的事业,支持家乡建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自然资源和产品的流动 一般,自然资源由农村流动到城市,为城市工业发展作贡献。对于城市工业品和农村工农产品只有通过双向流动,才能拉动市场需求,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要素流动的几点手段 (一)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要素充分流动的必要前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初显端倪,信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科技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产业化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导致城乡的信息鸿沟,首先,信息鸿沟导致城乡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增收的困难,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民展日趋边缘化。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他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环境服务一体化改进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把越来越多的城乡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了全球经济中,形成了一个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城乡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二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二)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必须走乡镇企业--城镇化--城市工业的道路。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小城镇的扩张不仅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和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压力。其次,小城镇的聚集效应不仅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市场规模效应。此外,还带来信息技术人才,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能力。再次,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同时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最后,有利于推动乡村企业的聚集结构升级,成为产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结合的发展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产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的转换,又能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制度改革创新是推动要素充分流动的发展动力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资金严重短缺,农民贷款难,资金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自1997年以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几大商业性银行包括农业银行开始陆续撤出农村,使本来就萎缩的农村金融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农村经济情况越来越恶化。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已迫在眉睫。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有必要逐步确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要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要,需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双管齐下。首先,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有效弥补财政支出直接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2)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可以也应当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通过把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职权完全交给农户,引导农村土地向优势产业、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推动城乡的双向流动。农民把土地或是给别人代耕或是把土地承包权转让出去,自己进城谋取生,这对于抑制城市劳动力增长,维持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培养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有重要意义。 (3)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实行以居住地确立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进入小城镇聚集,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资源按市场经济要求合理有序流动和配置的管理体制。
|
( 当代经济, 曾海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