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沈凯玲,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老师。
工作经历
2006年至今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
2007年至今 德国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95-1998年 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项目官员
教育经历
2006年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9年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5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经济学学士
研究兴趣
劳动力市场中与政策相关的实证分析,
比如,失业保险,工作搜寻匹配,歧视,性别差异,收入分配,高等教育,移民,婚姻以及代际关系
教学
a. 课程 (* 标注为教学奖)
本科:
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 2009, 2010, 2011, 2012*;
劳动经济学, 2009, 2010, 2011, 2012;
微观经济学 (2), 2008; 微观经济学 (1), 2011;
中级微观经济学, 2006; 博弈论入门, 2006.
硕士/博士:
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2*;
高级微观经济学/博弈论(2) 2006, 2007, 2008;
研究生研究方法, 2007;
研究生投资分析与投资组合管理, 2007.
b. 研究生指导
硕士研究生:
杨旸, 彭宇嘉, 陈春男,2012级;
李杨, 刘丹, 陈越, 潘帆, 2011级;
朱建辉, 2008级;张珍琴,薛森, 2007级;谢靖, 2006级.
博士研究生:
高翔, 2009级;毛尚熠, 2007级;王忠(博士后) , 2007级;赵国昌,周波, 2006级.
问答汇总:
Q1:坛友book992008:
新兴产业作为各省市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都在大力投资发展布局,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国家如何统筹规划与控制?如何规避各省市的这种重复投资的浪费?
A1:
首先宏观产业政策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只可能针对您的问题谈我想到的几个问题,希望有助于您的思考:
1. 在这个投资新兴产业的“故事”中,中央ZF、省级ZF的目标函数、角色是什么?省级ZF之间的博弈有哪些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省和省在这个问题上哪些差异是需要考虑的?
2.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有哪些是“市场”经济(当我们把省级ZF作为企业考虑)的结果,哪些是非市场的结果(即行为人不需要承担全部损失)?在理想的体制下,是不是也会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比如creative destruction中所描述的?
3.国家统筹规划与控制的理由是什么?短期和长期后果是什么?
4.假说:如果省市需要承担其竞争失败的结果,会不会促进其提高今后的决策能力,这和机制建设有什么关系?和官员的评价有什么关系?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省市在这类问题上的决策水平?
5.另外,除了所谓的新兴产业上的这些表象,在其他产业有没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潜在可能,如果没有,那么从中反映出这些新兴产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特殊属性呢?(自然垄断?。。。)
6.类似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这个过程中信息对于决策的作用是否有可以改进
我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特别多的思考,仅仅从一个经济学的角度去提了一些思考框架。有任何不成熟、幼稚的方面请见谅!
Q2:坛友sccd2000554:
請問:
當前大學畢業生從事低技術工種已不是罕見的現象,荒廢專業知識,從事低技術工作也是大學生就業匹配效率低的表現。 這造成了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因此,該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匹配效率低的問題?
就業匹配效率是指反映一定時期內用於職位搜尋、人才搜尋、招募談判等方面的投入(即搜尋成本 )與所取得的成果之間的對比關係。 它集中體現了在就業工作中尋職者與用人單位的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是就業市場職位匹配質量與數量的綜合反映。 工作搜尋的直接成本包括交通費、通信費等為尋找工作所花費的一切費用;間接成本則指在進行工作搜尋所耗費的時間裡放棄其他活動的機會成本。 所取得的成果是指工作的薪酬福利,個人發展和勞動關係。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匹配效率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現象與空崗並存;二是工作崗位要求與大學生的能力不匹配。
A2:
您好!这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确实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体会可以分享。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方面学界的讨论也很多。我对这个问题的考虑思路如下:
1. 如果只是少数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与其职位要求不匹配,这就可能仅是个别现象;但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与职位要求不匹配,考虑到大学毕业生为了得到学历付出的各种成本(努力高考,学习费用,生活费用以及机会成本),这里面应该就有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假设高中毕业生已经知道如果上大学会有相当概率没办法找到匹配的职位,为什么还要上大学?除非对他来说其他选项的净收益是与上大学类似的。假设一个可能的场景,如果上大学,对应初次就业高风险,但一旦就业就可以有高收入、高稳定性;那么不上大学,虽然初次就业风险低,但就业后高收入可能性低,工作不稳定。如果这个场景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那么选择上大学有可能从学生角度是理性的,而部分毕业生事后的初次就业高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这种大学毕业生就业高风险的市场均衡结果,必然需要改变市场上不同学历的回报;而简单通过行政手段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收入,可能会强化人们选择上大学的动机,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表象”上的问题。
2. 那么还有一个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我和Peter Kuhn教授考察用人单位在录用过程中是否会按照职位、学历要求来筛选应聘者。我们发现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太一样。有些单位(比如国有企业)存在偏好高学历的倾向。这就造成博士生抢硕士生的职位、硕士生抢本科生的职位、本科生抢大专生的职位这一社会现象。基于这样的预期,学生就会利用更高的学历为自己的职场加分,教育发挥的不是培养就业技能而是得到就业机会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对教育资源、学生精力的浪费。而用人单位整体上并没有从这种学历的攀比中获益。所以是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的。这方面,外资企业的录用与其招聘信息中的学历要求则表现的比较一致。进一步讲,这里我们考虑的是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策略对教育的反作用。而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策略本身从理论上应该是符合用人单位的目标函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然需要考虑这点,另外政府政策也是可以引导用人单位目标函数的。
3. 最后,从宏观上,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当前产业结构,以及它未来的趋势。如果从制造业解决就业的能力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大比例看,也许职业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层次。改变初次就业群体的教育构成是不是要比改变产业结构更快一点?而根据内生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的理论,初次就业者群体的教育构成变化在市场经济反应灵敏的情况下有可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我认为这方面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向。
Q3:坛友jocelyn4526:
老师您好。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的转型期。因此,我有三个问题:、中国经济是否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第二、刘易斯拐点的确定需要着重注意那些先行指标的变动?第三、这个问题是关于实证分析在科研中的应用的。目前有大量先进的计量软件诞生与发展,计量方法的创新同样层出不穷。那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怎样学习计量方法,是一味的为了发高水平的文章去追前沿,还是该立足一个软件,踏实做到底呢?
A3:
您好!我简单发表一下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供您参考:
1. 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讨论。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收入水平来解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考虑妥当的经济对策呢?是不是过于简单化too much simplification?
2. 首先还是,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于这个概念?本质上我们希望能获得答案的是,当前为了更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我们是要侧重高科技的资本密集、技能密集、劳力节约产业,还是劳力密集产业?这方面,拥有对我国劳动力结构更基础和精细的各种研究是所有讨论的基础。刘易斯拐点理论应该是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一个可选框架。从这个角度,我希望能看到更多更深刻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研究。
3. 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异。因人而异,从研究人员的角度,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准确的理解,选择自己有能力有优势的方式。如果在计量方法的追踪理解上有优势,那当然可以结合合适的实证问题应用更合理的计量方法,推动计量方法的实证应用;如果对现实问题更有兴趣,那也不必拘泥于工具的新旧,关键是要用最合理、最有效率的工具去探讨现实问题。研究只要是有实质的贡献,能反映出踏实的态度,我觉得都是好的研究。
4. 在计量软件和工具上的使用,如果能够知道其发展脉络和各种工具的优劣,合理的选择,在研究需要时能很快的掌握就好。在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我的导师从来没有教过我怎么使用软件,现在各种资料信息很丰富,需要的时候去学就好。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各种软件和方法只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要有所取舍、有所掌控。
Q4:坛友aningspring:
尊敬的沈老师:
您好!
失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它对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都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解释失业现象,尽可能地解决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在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后的10多年中,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以较高的比率实现增长,而支出速度却逐渐放缓,甚至在2005年与2006年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最终导致失业保险基金积累增大。充分的结余和较大的基金规模一方面可以说明承受较强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却说明资金被闲置,缺乏周转,没有在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制度扩面的艰难、保障水平的低下、功能的单一化等问题已经显现,请问沈老师我国在失业保险制度上还有哪些方面不足,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谢谢!
A4:
您好!失业对个人和家庭可以理解为是一件负面的经济事件。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是在各国的政策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问题中提到有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收大于支,我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对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情况,我也很惭愧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和认识。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加拿大的失业保险制度对于失业时期,再就业工资的影响,用的是微观的面板数据和久期模型。根据我对国外相关文献的了解,简单回复如下:
1. 短期内收大于支,并不能从逻辑上判断失业保险制度有缺陷;在经济周期中,当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收是应该大于支;当经济处于低谷时,收可能会小于支。
2. 国外一段时间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观点是在被动政策的基础上强调积极政策。也就是说,除了对于失业人员给予定期的失业保险金外,还应该在失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有针对地采取措施,而这些主动政策的经费也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一部分。
3. 各国的失业保险政策针对的都是各国具体的劳动力市场情况,也是各有特色。而这些政策的制定一定是建立在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之上的。而且大量的文献也证实,失业保险政策的选择也会对人们的就业和企业的用人政策有各种影响。对政策、劳动者、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的性质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任何政策建议应该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那么我当前的研究中对企业录用行为的研究,对求职者行为的研究就是希望对认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所帮助。
4. 最后,失业保险政策虽然不同于其他社会福利政策,但在纯粹“保险”的功能外,它还是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的。因此,它也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总之,因为做个有关研究,觉得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也有很多大家。这里只能是班门弄斧了。
Q5:坛友yang123456:
沈老师,你好。我的问题是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的。根据我的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分为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两种。其中显性歧视比较容易被研究者观察到,比如用人单位对性别,身高等的要求;而隐性歧视可能并不明确地体现在招聘要求中,但是确实有可能影响雇主的选择,比如雇主对求职者宗教信仰,价值观、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的偏好。显性歧视由于容易被观察到,所以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进行管制。我的问题是ZF是否应该对劳动力市场的隐性歧视进行管制;如果进行管制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谢谢沈老师。
A5:
首先劳动经济学对歧视分为基于偏好的歧视和统计性歧视(taste-based discrimination and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3类: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客户歧视。而后者的出发点主要是信息的不完全或者获得信息的成本。那么根据Becker的理论,用人单位在很多时候是要为其歧视行为付出代价的。因此当产品市场为充分竞争时,歧视的企业会被逐出市场。而我和Peter Kuhn老师对我国网络招聘数据的分析则显示随着对求职者技能要求的提高,性别歧视会有所减弱。
对于您的具体问题,我认为有些是可以通过市场而被驱逐的,比如成长经历等。可能部分用人单位有这方面的要求,当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而只要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能够有施展的机会,为其就职单位作出贡献,就会使有歧视的用人单位感受到损失。(当然,这里我的逻辑中对用人单位是有所假设的)。
Q6:坛友ecosdu:
沈老师:
您好!
我是研究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的,我研究的结论是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还是“体制性分割”,即体制内的劳动力获得了普遍意义的高收入,而体制外员工收入的离散程度很高。一些单位为了减少“编制”,采用了大量劳务派遣的方式。我想请您从国外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我国目前一个争论很大的话题是关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部分学者觉得它们之间是统一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按劳分配”存在与公有制企业,“按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企业。我的研究困惑是,“按要素分配”应该是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贡献往往是难以独立量化的,这也使得我国目前出现了“资本雇佣劳动”的局面,想请教一下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谢谢!
A6:
您好!你的问题是一个normative 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很多研究是positive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涉及到对不同群体利益的权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很难去判断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你的问题中反应的更多是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状态segmented labor market。这样的现状与我国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与我国原有的国有经济,户籍等等情况可能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相关法律是相关的。我的判断是一个合理的、有助于经济整体运行的政策环境应该建立在对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把握基础上。谢谢
Q7:坛友yucuiting:
敬爱的沈老师:
您好!您所研究的领域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但由于本人是学数量经济学的!对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涉猎的不是很深!老师您能推荐一些教材或是文献给学生吗??万分感谢!
A7:
这方面Bojas的劳动经济学教材比较注重经济学分析框架,虽然很多都是美国的数据,但对于我们认识劳动经济学的各个知识点还是很全面的。其他的,可以看一下有关的期刊,国际会议,工作论文等等。
最近我也考虑能否更多地在介绍劳动经济学这门学科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Q8:坛友小军123:
在全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小城镇该如何科学规划与管理,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与趋势,供需是如何变化??
A8:
这是一个有关中国的现状的宏观问题,也不仅仅涉及劳动力。我只能说大批农业人口希望能住在城镇中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收入效应,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当改造农村居住环境的成本比较大的时候。在这方面,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对于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定和趋势,又是一个大题目。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同样,我比较关注老人,妇女,孩子留守农村,以及对于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Q9:坛友zhongzhi2010:
尊敬的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劳动经济学的硕士生,最近特别是十八大过后,关于提高我国就业质量的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有不少。
我想问三个问题::“就业质量”是个主观概念还是客观的?
第二:如果我要做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行性,应该从何处入手?
第三:请教一下沈老师,关于就业质量的概念以及量化指标国外或者国内有过哪些研究与结论?
谢谢!!!
A9:
谢谢您!
1. 有关就业质量我理解也是当前国外(比如北美)有关研究的一个热点。所谓的mismatch,高学历劳动者从事体力劳动的问题已经被北美的劳动经济学家认为是在美国、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市场趋势。这方面的测度等问题可以参考有关文献。应该是一个客观概念。
2. 这方面有一些国内的研究。我和Peter Kuhn 老师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可以参考一下。比如职位需要的学历与在职者的实际学历。
3. 不知道如何能简单回复。但,就业质量的研究确实是当前一个又被重视的研究领域。这方面我对有关将就业质量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skill biased technology change)等等问题结合的研究比较感兴趣。
Q10:坛友wangmingyu1983:
沈老师您好,我的问题如下:
1. 就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而言,我国的人才供给是否已过剩?如何促进高校学生就业?
2. 在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趋势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将发生何种情况变化?会更好或者恶化就业形势?
A10:
1.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前面有谈的比较详细了。虽然没有特别的数据分析,我的直觉是新进入的大学生可能供大于求,但有一段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熟练适用的大学生还是市场缺乏的。而这里就涉及一个进入职场后的再学习过程,以及我们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的市场化。
2. 劳动力市场与整体经济的运行是相互作用的,而当前我国如果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的话,那么如何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女性,青年,中年等等)培养成为适用的劳动力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更多的是集中在青壮年部分,我觉得可能会有很多后续问题。
Q11:坛友卢均:
老师,现代经济学高度数理化了,最近在学习数理和动态的东西,已经读了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动态最优化基础》,正在看龚六堂老师的《动态经济学方法》发现有点难,且排版很多错误,您可以推荐一本可以替代的书吗?你可以给我一些学习数理的建议吗?我是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一所还不错的211,考研调剂到一所二本读硕了,我想读博继续深造,我想考WISE的博士
A11:
我想如果是考WISE的博士,根据招生简章的要求应该就足够了。但如果是为今后的研究做准备,那么多学习一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很重要。如果能到WISE来,我们学院会创造很多交流的机会探讨课题选择的问题。祝顺利!
这是我在亚南院研究生的应用微观讨论课的文献目录,希望有所帮助!(https://bbs.pinggu.org/a-1387676.html)
Q12(1):坛友throndon:
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博士生,正在入手做农村劳动力方面。我最近在看这方面的外文文献综述。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下您:1、农民迁移行为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如何解决?2、农民外出务工行为决策问题抽样过程中的样本选择偏误如何解决?3、你觉得如果研究农户非农就业行为决策,应该如何入手,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希望沈老师给予指点!
A12(1):
我想象中你的样本是微观的农村户籍人口,因变量是是否迁移的虚拟变量,关键解释变量是个人在农村/城市的收入,对么
内生性问题的几个基本处理方式:工具变量,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双差法,断点回归,Propensity score 匹配等等。这些方法的设计都是从一个特定的内生性假设出发,各有优缺点。如何从中选择要看你数据的特点以及你的具体问题。
从这些基础的方法出发,随着计量方法的推进,又有很多新的方法。如何选择,主要看你是从问题出发还是从计量工具出发。
现在对你的具体情况不清楚,那么我只能说仅仅是对这里所谓的内生性问题/选择性问题的严谨分析,我觉得就很重要。
Q12(2):
沈老师,是的。我前几天本来琢磨出一个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是研究农民兼业问题,我想博士论文探究农村兼业对于农业发展、家庭收入以及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和博导进行交谈过后被否决了,说这个问题有点过时,太局限了,没有多少政策指导意义。而且我现有的三期面板数据确实也不能支持我的研究思路。现在依然在看外文相关综述想思路,不知道沈老师能否给些思路建议!万分感谢
A12(2):
农村兼业应该是比较普遍,它作为关键变量在这个问题上也确实是有很强的内生性。供您参考的建议如下:考虑将问题定义的更明确。你这里的3个因变量都很大。比如如果仅仅看女性呢?看不同教育水平?等等
沈老师:
有关我和Peter Kuhn老师研究,可能很多人都比较好奇。这篇文章从2008年开始构思,2009年次投稿到2012年夏修改稿被接受,时间比较长。整篇文章前后有将近60稿。其中很多表都是修改几十次后的结果。对于一个刚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在有论文发表的数量要求,时间要求下,现在看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锻炼而且这确实是我感兴趣的题目。
我们的研究的数据以及Stata代码已经放在网上供大家下载:
http://www.econ.ucsb.edu/~pjkuhn ... derDiscrimIndex.htm
事实上,因为研究规范的限制,我们的文章只是在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了其中之一。根据这个数据,还有其他可以做的题目。这方面,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或同事感兴趣?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王尔德
我想象中这个论坛的读者中有相当部分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那么我觉得学术研究的选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方面不仅可以去看看别人已经发表的文章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也可以问一问为什么有的问题在热烈讨论后又平静了,是因为技术遇到了困难,还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制约了问题的讨论。
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不仅仅关注传统的就业问题,工资问题,工会问题,劳动供给问题等等。事实上婚姻市场,家庭内部的关系等等都是它所关注的问题。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