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000 5
2013-09-25

储蓄支撑债务

2013/9/19 南方都市报

不会有债务危机,不会有内需,还会有大规模的投资投资。

8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好转引发质疑,乐观者认为,在没有大规模投资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出现明显回暖,经济内生动力显而易见。而悲观派认为,这不过是信贷发放滞后的反映,是新一轮投资的结果,经济结构未能得到调整。

野村证券认为,重工业数据好转是关键,中国工业产值之所以在8月份出现最高月度增幅,是拜重工业所赐,包括钢铁、铁矿石和焦炭,而这些产业的产能已经过剩。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与基础投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截至今年8月底,高速公路支出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8%。

本帖隐藏的内容

紧随投资之后的贷款扩张。8月份,信贷收缩趋势逆转,衡量中国放贷情况的最广泛指标社会融资总额飙升至人民币1.57万亿元(2,566亿美元),而7月份这个数字仅为8,080亿元。这表明中国开始再次用信贷来刺激增长。目前深受追捧的惠誉分析师朱夏莲说,最近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过去一年放贷规模增长约20%所推动的。今年,中国总放贷规模增至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的水平,高于2008年的约125%。

ZF与企业负债还将增加,中国之所以能够逃脱债务危机的阴影,源于与日本人一样的存款癖好,截止8月份,我国个人储蓄存款已经连续三个月达到43万亿元的高位。

巨量的存款成为稀释ZF与企业负债的最佳途径。日本的总体债务2.5倍于其经济总量,却没有像希腊等国一样陷入债务危机,因为日本欠的是内债而非外债,日本债务95%由国内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掌握,日本拥有近12万亿美元的国民储蓄和1400多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中国个人的储蓄与金融资产成为支撑10万亿以上的地方债的堤坝。中国不如日本的是海外净资产,日本对外净资产连续19年保持增长,截至2010年底约为250万亿日元(约合3万亿美元),约为日本GDP的55%。如果日本与中国国民储蓄下降,债务无人接手,危机顷刻爆发。

正因为国人有如此巨量的存款,国人消费不可能得到根本提升,他们将财富转变为储蓄、房产与黄金,以应对不确定的老年生活,为下一代的生活减轻负担。与日本一样,中国债务危机风险源自于储蓄率下降,日本国民储蓄率已从1998年的10.5%下降到3%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几年之内日本储蓄率由正转负的趋势不可避免,靠国民储蓄支撑债务的模式将难以为继。高储蓄、高投资与低消费形成固定的经济模式。

假设出口保持稳定,逼迫国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代价是债务风险上升投资下降,被高储蓄低利率掩盖的债务巨石浮出水面。一旦经济下行家庭财富蒸发,庞大的养老负担就是迫在眉睫的压力。

中国目前面临的选择似乎变成了两难先题,是鼓励居民消费,还是鼓励继续投资?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以及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来看,都逃脱不了大量投资积累财富这一关键阶段。考虑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所必须的轨道交通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保持在高水位是无可避免的现实,笔者所到之处,到处看到的地铁工地,新区楼盘,已经形象地为高投资作出注脚。

中国真正的问题是,投资效率提升了吗?麻省理工大学黄亚生教授曾以巴西为例,证明ZF主导的高投资无效——基础制度没有改变,贫富差距没有缩小,ZF主导的投资充斥着贪污腐败——是不是与中国现状很像?ZF主导投资,高铁建设医药等领域腐败横行,穷人缺乏技能培训,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富裕阶层在全球购买奢侈品,国人的消费能力在奢侈品领域绝对算得上主力。

在现阶段,中国需要的是提升投资效率,以市场的方式筛选投资项目,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的要义所在。ZF手握财权不放,大力鼓励居民消费,绝不是什么好事,居民消费热情真被鼓动起来,恐怕债务就得崩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9-25 12:13:09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5 15:55:17
围观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6 19:27: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6 20:34:5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26 20:38: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