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692 4
2013-10-08
2、价值增殖过程
  产品——资本家的所有物——是一种使用价值,如棉纱、皮靴等等。虽然例如皮靴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我们的资本家也是一位坚决的进步派,但是他制造皮靴并不是为了皮靴本身。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下述两点。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真正的货币(真正的货币又是什么样的货币,是那个自身没有价值的符号吗?还是真金白银?)——的价值总和。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这就是“看不见的手”背后的看不见的原理。
  既然这里谈的是商品生产,所以事实上直到现在我们显然只考察了过程的一个方面。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现在我们就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我们知道,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12小时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又是多少?能知道吗?)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点也适用于作为劳动过程的结果而归我们的资本家所有的产品。因此,首先必须计算物化在这个产品中的劳动。
  假定这个产品是棉纱。
211
  生产棉纱,首先要有原料,例如10磅棉花,而棉花的价值是多少,(棉花的价值是多少?在没有拿到价格表前是不知道的。)在这里先用不着探究,因为资本家已经在市场上按照棉花的价值例如10先令把它购买了,(没有价格表,凭什么相信10先令能买到。)在棉花的价格中,生产棉花所需要的劳动已经表现为一般社会劳动。(如何表现的,马克思知道)我们再假定,棉花加工时消耗的纱锭量代表纺纱用掉的一切其他劳动资料,价值为2先令。如果12先令的金额是24个劳动小时或2个工作日的产物,(神马浮云!12先令的金额是24个劳动小时,当然不能说24小时劳动是12先令。此时,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托,唯一要做当然只能是喝彩。)那末首先可以得出,2个工作日物化在棉纱中。

212
  过去的劳动。至于生产棉纱的各形成要素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早已过去的,是过去完成的,而在纺纱这一最后过程中直接耗费的劳动则是接近现在的,是现在完成的,这种情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如果建筑一座房屋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例如30个工作日,那末体现在这座房屋中的劳动时间的总量,不会因为第30个工作日比第1个工作日晚29天而有所改变。按照钱伯海的“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前29天的劳动成果(物化的死劳动)将与第30个工作日的活劳动共同创造第30个工作日的劳动成果(新增的价值)。而按照牟其中的“99+1”的理论,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成果的价值最大。因此,包含在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中的劳动时间,完全可以看成是在纺纱过程的早期阶段耗费的,是在最后以纺纱形式加进的劳动之前耗费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棉纱价值的哪一部分是由生产资料即
213
棉花和纱锭构成的。这一部分价值等于12先令,等于2个工作日的化身。(12先令,等于2个工作日的化身,不等于2个工作日的劳动。)现在要考察纺纱工人本身的劳动加在棉花上的价值部分。
  现在,我们要从与考察劳动过程时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劳动。在考察劳动过程时,谈的是使棉花变为棉纱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越合乎目的,棉纱就越好。纺纱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和其他生产劳动不同的特殊生产劳动。这种区别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表现出来,就是说,纺纱工人有特殊的目的,有特殊的操作方式,他的生产资料有特殊的性质,他的产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棉花和纱锭充当纺纱劳动的生活资料,但是不能用它们制造线膛炮。相反,就纺纱工人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劳动,(工人的12小时的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多少?这要看棉纱能卖多少钱;棉纱能卖多少钱又要看马克思的价格表;价格表上的价格又从何而来,这又要看棉纱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棉纱是棉花加工人的劳动等生产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知道棉花和工人劳动形成的价值。工人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多少?------)是价值源泉来说,它却和炮膛工人的劳动毫无区别,或者用一个更切近的例子来说,同植棉者和纱锭制造者体现在棉纱的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毫无区别。只是由于这种同一性,植棉、制锭和纺纱才能成为同一个总价值即棉纱价值的只有量的区别的各个部分。这里谈的不再是劳动的质,即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而只是劳动的量。劳动的量是容易计算的。我们假定纺纱劳动是简单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以后我们会知道,相反的假定也不会对问题有丝毫影响。
  
214
  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过程的进行中,即在棉花变为棉纱时,消耗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在正常的即平均的社会的生产条件下,一个劳动小时内a磅棉花应该变为b磅棉纱,那末,只有把12×a磅棉花变成12×b磅棉纱的工作日,才能算是12小时工作日。因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算是形成价值的劳动时间。(12小时工作日形成的价值又是多少?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魔术师面前必定有一个优秀的托。作为一个优秀的托,在关键时刻必须忘记上一个魔术,比喻上一个魔术说12小时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在此是绝对不能提的。)  
同劳动本身一样,在这里,原料和产品也都与我们从本来意义的劳动过程角度考察时完全不同了。原料在这里只是当作一定量劳动的吸收器。通过这种吸收,原料事实上变成了棉纱,因为劳动力以纺纱形式耗费并加在原料中了。而产品棉纱现在只是棉花所吸收的劳动的测量器。如果1小时内有1 2/3磅棉花被纺掉,或者说,变成了1 2/3磅棉纱,那末10磅棉纱就表示6个被吸收的劳动小时。由经验确定的一定的产品量,现在只不过代表一定量的劳动,代表一定量凝固的劳动时间。它们只是一小时、两小时、一天的社会劳动的化身。
  在这里,劳动是纺纱劳动、它的原料是棉花、它的产品是棉纱这种情况,是没有关系的,正如劳动对象本身已经是产品、是原料这种情况没有关系一样。如果工人不是在纺纱厂做工,而是在煤矿做工,劳动对象煤就是天然存在的。但是,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一定量的煤,例如一英担,依然代表一定量被吸收的劳动。
  在劳动力出卖时,曾假定它的日价值=3先令,在3先令中体现了6个劳动小时,(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有日价值?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显然,劳动力等于劳动者(工人)。这个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个劳动量又是如何等于3先令的?两个消耗同样生活资料量的工人,一个劳动6小时,一个劳动12小时,资本应该怎么支付报酬?应该同样支付3先令?两个消耗同样生活资料量的工人,他们的劳动力相等?日价值=3先令,时价值=3先令/24。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工人只出卖12小时,难道却要按日价值(24小时)收钱吗?卖6小时劳动力应得3/4先令,卖12小时劳动力应得3/2先令。现在卖12小时却得到了3先令,这不是多得了1.5先令吗?这多得的1.5先令又是什么?反剩余价值。正是这1.5先令的存在,使得众多的工人能够继续成为工人,也使得一部分工人成为资本家。3先令中体现了6个劳动小时,谁告诉的?先令本来就是一个符号。可否理解为1个劳动小时=0。5先令?意会就行,不然马先生会取消你做托的资格的。货币有没有劳动含量,全看马克思的心情。即使如此,又有什么依据认为3先令中体现了6个劳动小时而不是12个劳动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现在,如果我们的纺纱工人在1个劳动小时内把1 2/3磅棉花变成1 2/3磅棉纱【这里的数字完全是随意假设的。】,他在6小时内就会把10磅棉
215
花变成10磅棉纱。因此,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吸收了6个劳动小时。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3先令金额。这样,由于纺纱本身,棉花就被加上了3先令的价值。 217
是劳动。这里谈的是交换价值。他付给工人3先令价值。工人还给他一个完全相当的等价物,即加在棉花上的3先令价值,工人以价值偿还了价值。我们这位朋友刚才还以资本自傲,现在却突然变得和自己的工人一样谦逊了。难道他自己没有劳动吗?难道他没有从事监视和监督纺纱工人的劳动吗?他的这种劳动不也形成价值吗?但是,他的监工和经理耸肩膀了。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些新说法。他在选择监工和经理时付出了“劳动”。但这个“劳动”的量又有多少呢?他或许只是方便地让他的小舅子做了经理,而监工还是他小舅子找的。而他得意地笑了笑,又恢复了他原来的面孔。他用一大套冗长无味的空话愚弄了我们。(他用一大套冗长无味的空话愚弄了我们)为此他不费一文钱。他把这一类虚伪的遁词和空话都交给他为此
218
目的雇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们去讲。(他为此目的雇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们去讲)他自己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对于业务范围之外所说的话,虽然并不总是很好地考虑,但对于业务范围之内所做的事,他始终是知道的。现在还有人在互联网上叫嚣,难道要让资本家比雷锋叔叔还崇高?其实,这个“新”问题的答案,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这里回答了。谁还能说,《资本论》过时了呢?而且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限于此,后来的分析表明,即使工人是以加在棉花上的3先令价值偿还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3先令价值,还的是一个相当的等价物,资本家也还是占了点便宜。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看一看。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先令,因为在劳动力本身中物化着半个工作日,(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先令,半个工作日不就是3/2先令吗?)就是说,因为每天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要费半个工作日。但是,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也好,使用价值也好,有量的概念吗?如何计量?)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汽车的日价值是3先令,因为在汽车运力本身中物化着半个工作日,就是说,因为每天生产运力所必需成本要费半个工作日。但是,包含在运力中的过去成本和运力所能提供的收入,汽车一天的维持费和汽车运力一天的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汽车24小时的成本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汽车使用一整天。因此,汽车的价值和汽车运力在运输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汽车运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劳动力能制造棉纱或皮靴的有用属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劳动必须以有用的形式耗费,才能形成价值。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生产资料都有这种独特的使用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在这里,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各个永恒规律行事的。事实上,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货币所有者支付了汽车运力的日价值,因此,汽车运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运输就归他所有。汽车运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汽车运力却能运输一整天,因此,汽车运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汽车运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
219
  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他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更懂得用任意骂国家领导人的小人权去换取生存与发展的大人权。因此,工人在工场中遇到的,不仅是6小时而且是12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果10磅棉花吸收6个劳动小时,变为10磅棉纱,那末20磅棉花就会吸收12个劳动小时,变成20磅棉纱。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现在,在这20磅棉纱中物化着5个工作日,其中4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30先令,或1镑10先令。因此这就是20磅棉纱的价格。1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1先令6便士。但是,投入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27先令。棉纱的价值是30先令。产品的价值比为了生产产品而预付的价值增长了1/9。27先令变成了30先令,带来了3先令的剩余价值。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好戏!的确好戏。13亿观众百看不厌。)
 。所以,“在
220
这个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十全十美”。
 
  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盈亏平衡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一纺纱厂,有工人100人,纺纱10000吨,工人工资1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现在该厂更新设备,产能增加一倍,产品品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时间不变,利润3000万元。同样的工人、同样的劳动强度、时间,利润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剥削程度加深了?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为1000万小时,原先的一小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元,现在却是3元。工人在同一小时里所能创造的价值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3元?按资本论观点,利润(剩余价值)只和工人的劳动相关,那么,为什么工人在同一小时里所能创造的价值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3元?设备只能转移价值,也就是用什么样的设备与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使用新设备(先进的)与用旧设备(落后的)的区别,对于工人来说,可能是劳动减轻(至少不会增加),对于资本家来说却是增加罪恶,资本家为什么还要更新设备?假如马克思是这个国家的绝对权威,所有的资本家都要按他的理论执行,这个国家能在地球上坚持几天不消失?

资本论在此章前,以抄为主,此后以胡说为主。本章胡说数万字,归结就一句话:工人的劳动(其实这里应该使用劳动力,因为以下使用的“劳动的价值”这一用语,我不过是把它作为表示“劳动力价值”的通常流行的名词罢了。)产生价值增殖,至于为什么,不知道。如同后面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章一样,为什么不变资本是不变的、为什么可变资本是可变,不知道。

价值增殖过程是一个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过程,应该消灭!
但是,现实的价值增殖过程与此截然不同。甲乙两个联合体,他们都各自生产羊和布,自给率100%,不多不少。后来他们进行分工生产,甲负责生产羊,乙负责生产布 ,他们将各自生产的羊和布相互交换后,分别多出一定量的羊和布。于是他们分别将多出的羊和布向联合体外的第三方进行交换,得到了一个他们以前无法得到的价值。人类社会好象就是这么发展的。按马克思说法,到了盈亏平衡点就应该停止了,否则,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就是工人剥削资本家(如果将剩余价值全部给工人,工人就获得一个超过他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了),总之,必须有一方犯罪。

现在应该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社会发展究竟是增殖好还是不增殖好?
第二社会发展是按马克思所说的增殖方式在增殖吗?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资本主义不是政治制度,而只是一种生产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8 18:26:02
马克思纯粹是为了说明他的”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而进行 的编造。

纺纱工3先令=6小时将10磅棉花转换成10磅棉纱,那,维修工、电工、运输工、清洁工、库管工、锅炉工、班长、检验工、段长、车间主任、厂级的管理 人员的工资找谁去要?他们的工资算不算在这10磅棉纱中?

马克思纯粹是胡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8 19:06:48
qi509 发表于 2013-10-8 18:26
马克思纯粹是为了说明他的”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而进行 的编造。

纺纱工16小时将10磅棉花转换成10磅棉 ...
可这种胡说却能有人深信不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8 20:09:01
clm0600 发表于 2013-10-8 19:25
一纺纱厂,有工人100人,纺纱10000吨,工人工资1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现在该厂更新设备,产能增加一倍, ...
产品品质提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69806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8 20:57:44
clm0600 发表于 2013-10-8 20:29
品质提高也没用啊,
现在的汽车比几十年前的桑塔纳品质提高了没有啊,可是价格呢??
产能增加一倍,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698065
利润大幅度增加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698065
语无伦次,你想说什么
你的例子能证明产量增加,价格不降反升是存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