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
--------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中)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着到底是否会真正收全球流动性,而现在的美国状态和98年完全不一样,98年美国的失业率为4.4%,通胀率为1.6%,人均GDP是中国的38倍,科技在全球处于明显领先地位。(随便拉个98年去美国旅游和现在去美国旅游的人做个访问,回答差距很大,98年去的人肯定说,美国太好了,科技比中国发达的多,而现在去旅游的人,最多也就是说美国的自然环境不错,但是楼没有中国高,应用科技也不见得比中国先进很多。这就是和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本质不同,美国当前的自己的状态决定,不可能在此时全面收流动性,如果把新兴市场搞垮了,这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美国自己的就业受到威胁,然后进入螺旋式货币战,最后谁也得不到好处。美国当前的失业率为7.3%,通胀率为2%,人均GDP为中国的8倍,美国看的明白,所以通胀预期企稳后,会偷偷的放货币,归根到底就是要新兴市场的货币相对稳定,尤其是中国的货币更要稳定,因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决定了未来只有中国的内需能够和美国一起拉动全球需求,让全球经济通过改革走出萧条。
那为什么美国还要不停说中国崩溃?其实这点我们在热血第二卷中有说,美国的上层精英知道中国的潜力,但是要尽可能大的让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崛起过程中受益,只有尽可能的让中国本土企业家,投资者丧失信心,这样就显得只有美国资金可以救中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逼迫中国进一步向美国企业开放市场。05年逼人民币升值就用过这招,天天说中国崩溃,然后偷偷的买入,之后逼升值发财。现在中国也不傻,也没当时那么弱了,不会再把资产简单卖给美国企业,所以美国资金看清控制无望,自然退出这些企业,但是美企自己肯定还是会想方设法的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至于中国肯定还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资本优先发展,民族资本必须要有爱国理念,全球任何地方都有其政治体系,千万别心存幻想。当然中国的政治体系自身也有着很大的改革空间,ZF也必须简政放权,让民族资本有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才是。
98年的东南亚和之后的新兴市场成为美国等西方资本的猎杀对象,但今天的中国绝不可能沦落到如此地步,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内需空间巨大,全球都需要中国的内需,中国如果有金融危机,全球都一起歇菜。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具有当年的强大,现在美国为了解决其本身的就业问题,还是希望全球的流动性相对宽松,尽可能多一些美国企业的市场,多雇佣美国民众,这才是世界经济走出困局的王道。
日本的金融战败,背后的主力依然是美国
近期很多经济学家不停的拿日本的案例来吓唬中国人,说看看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增速严重下滑,金融机构倒闭,这或许是中国的未来,然后鼓吹尽快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涨到天上才是硬道理。
对于我们的近邻日本,我的研究不可谓不尽力,毕竟这在历史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就连金融体系一开始建立的时候,的确也是参考日本的经验。但是简单对比两国的道路,我认为是件很肤浅的事情。下面进行一下全面的对比,告诉投资者,中国绝不会步日本90年后的故事。
第一: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美国在90年的时候,经济虽说没进入新经济,但是本身从81年脱离滞涨以来还是不错的,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资本力量,而为了应对和日本的贸易逆差,其在85年广场协议中成功领军西方国家,逼迫日元大幅升值,从1美元兑250日元,一路升值到1美元兑120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00%,当日元升值,结合日本低利率政策推动房地产泡沫时,其实背后的推手依然是美国等西方联盟,因为这样可以抬高日本的成本,减轻对西方国家出口的压力,同时由于内需畅旺,也可以加强对这些国家产品的需求。
但是日本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我们仔细研究下数据,发现日本的内需是垮了,股市崩盘,房价暴跌,房地产公司破产,金融企业倒闭,这些很多经济学家已经渲染过了,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日本的外需并没有受冲击,而且还由于成本的降低,反而更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竞争力。这里有些数据可以看出,失业率还比较稳定,出口额也还不错,同时日元在一定时间中继续升值的势头。
很多人说日本ZF没有货币工具使日本走出通缩,我只能说按照日本的政治体系,想走出通缩是一定可以的,近期的日元大幅贬值已经证明了这点,那么为什么在90-97年无法走出通缩呢?说到底背后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平衡的结果。90年的美国正准备进入新经济,而日本的内需坍塌,劳动力成本降低,导致出口竞争力依然强大,此时美国是继续在广场协议之后的战略,让美国企业在未来的机遇中优先获利,同时在日本之后,还要顾及东亚其他国家的利益,所以不允许日本进行主动贬值。也因此日本不可能简单大幅注出货币而走出通缩,这种通缩的结果,是国际和国内政治体系博弈的结果,所以即使大幅货币刺激,日元依然稳定,内需终无起色,才有人说日本的流动性陷阱。但是这个陷阱是谁设的呢?
但是现在日元怎么就可以大幅贬值了?这背后的推手依然是美国。现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则是尽可能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多分点利润。那么美国如何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反复的博弈,谈判,从而达到中美之间的利益平衡。
当前,中日的钓鱼岛之争是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中国估计不会再让日本过多的控制中国市场,毕竟日本始终不认错。而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是不会容忍让日本过多切入中国核心产业,那么,日本作为千年小弟,由于国内政治,国际环境,看到中国的大腿抱不上,那只能狠狠的抱住美国的大腿。毕竟作为小弟,没大腿抱是不行的。美国此时也希望加强自身的谈判力,带个小弟一起谈,总比单独面对中国要有利得多。老大要给小弟利益,小弟才能忠诚,所以允许日元大幅贬值,很有机会把日本从长期通缩中拯救出来,说到底就是给日本个甜头,老大和小弟一起发财。
但是中国也不傻,未来肯定拉着俄罗斯一起谈,毕竟从经济上,俄罗斯和中国的互补性极强,俄罗斯的资源和军工技术,中国的制造能力,这种合作必然提升两国的综合竞争力。
那么会不会有世界大战?我认为是不会的。因为虽然博弈的力度加大,毕竟全球政治体系的改变,会导致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的不满(美国),但是这也是客观发展的大势,美国自己心里是很明白这点,只是在这个大趋势背后,尽可能得通过反复谈判博弈,让美国企业多受益,所以在经过一轮激烈博弈之后,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大蛋糕,在以中国为主的背景下,大家一定都能分享到,从而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我相信中美在博弈中,顶层精英都会顾及彼此的底线的。
如果让我判断未来的行业对比大格局,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不会给西方国家过多的控制空间,毕竟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还是要留给民族资本。但是西方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例如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则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而民族资本也有跟随空间,其他产业应该就是百花齐放,都能有不错回报,大家共同发展。现在很多媒体过多渲染国企和民企的对立,我觉得真没必要。国企通过市场化改革后,也有国企的规模和对外谈判优势,民企通过多学习核心技术,自然也有民企的效率优势,大家各自努力发展不也挺好?新加坡有30%的企业是国企,而且发展的也很不错,在东南亚市场中占据很强的份额。
第二,两国的政治体制不一样
日本ZF的政党更换,在大国中应该是最不稳定的,两年要换个内阁,换个党派。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国家政策过度在乎短期的收益,因为要收买选民,而我们也不要高估日本选民的长期理念,基本上也是谁许诺好,给钱快就把票投给谁,谁对消费者收税,即使长期明显有利的,基本上也马上就离开政治舞台了。这种过度民主化,导致日本在80年代末不敢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怕打压股价,楼市,从而导致两者的泡沫过度发展,骑虎难下。而这种极低的行政效率,也导致在90年代初,日本不敢进行强有力的改革,突破固有利益的藩篱,让既得利益主动让利,让房地产泡沫和股市实现软着陆。可惜这些改革都没做到。而由于改革过于缓慢,日本错过了内部改革最好的时间,88-93年,任由国内的地产危机进一步扩大化,最后才终于在97年想明白,才真正的开始金融体制改革,俗称日本Big Bang。而97年之后的东南亚货币急剧贬值,又让日本的外需开始承担压力,使得很多金融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所以日本的经济总是难以出现实质性的复苏,这也是为什么说1990-2010年是日本失去的20年的主要原因。
但是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ZF的执行效率是全球公认的。08年的刺激政策虽然有很多后遗症,但是确实避免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当前聪明人都知道中国内部有强大的固有利益集团,如果在其他体制的国家,可能为了选票不敢触碰这些集团,但在中国则不同,中国顶层领导的改革决心在热血分析师第一卷中已经说的很清楚,而顶层领导具有这样能力来进行改革,当前的群众路线和反腐力度出乎很多投资者的预料,但是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中国ZF的自我纠偏能力,在历史上是一直被不停验证的,例如35年的遵义会议,42-43年的整风。正因为有了整风,才导致党内空前团结,为后面的国共内战胜利打下了党内政治上的基础。有理想,有能力,敢拼搏,还有什么样的改革推进不下去?如果能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力度,那么房地产的泡沫压力就会反侧自消。(这点后面详细说)。
总之,中日的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ZF改革力度的不同,直接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结果不同,我认为中国的房价也是可以软着陆的。
第三:两国自身的发展阶段不同
日本到90年时,人均GDP已经和美国相差不多。日本作为后进国家,指望向以前一样大幅向美国出口提升本国生活的路子已经在85年走不通了,而内需由于政治因素,地产过度泡沫化也走不通了,想想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已经接近世界最高了,本身就代表空间不大了。所以后面地产泡沫破裂之后陷入丢失的20年,从客观环境上来说,或许也较为正常。但是日本的人均GDP依然是全球最高的国家,而民众的生活状态仿佛也都不错,并没出现像一些人说的人民苦不堪言,除非是借高利贷炒房子的。
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也就6000美元附近,和美国依然有8倍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启动内需市场,加强和发展中国家互补互动的方式来弥补,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改革也要一步一步走,所以经济也会持续的保持在世界范围内较高的增长速度(7%-7.5%)。我在海外待过较长时间,虽然我们的硬件仿佛和海外发达国家已经差距不大,但是我们不能妄自尊大,因为深入细节,就会发现我们的软件相关差距依然巨大,必须通过改革,往更加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城镇化不简单是屯房子赚钱,而是让城镇充分发挥人口聚集效应,分工更加细致,效率更高,让居民通过勤奋努力获得财富,这样人均GDP的增长空间就打开了。能否做到?我觉得有空间,有能力,有梦想,为什么做不到呢?而且按照世界的发展规律,人均GDP应该是趋同的,这点在Romer的宏观经济学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干同样的事情,如果消除壁垒,薪酬自然是趋同的。
经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认为当前中国和日本90年是完全不同的,简单的拿日本金融战败来套中国的国情,这只能是洋八股,所以我每次听到别人说中国会和日本90年后一样,都忍不住想争论几句,经过以上详细对比,相信还是能给予投资者一些历史,数据,理论上的信心。
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
讲完美国,东南亚,日本,终于该回到中国了。其实前文也已经多有对比,但是我还是把自己的核心观点说下,同时对投资者质疑中国银行的核心论据进行批驳。
1. 关于经济增长
在《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三卷》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可以通过改革,保持消费15%附近的增长,民间投资20%左右的增长,ZF投资也稳定在15%的增长,出口在5%-10%,进口则在10%附近,综合而成的GDP增长则在7%-7.5%,这应该是未来10年的整体情况。具体的改革措施还请看这份深度,有图有表有历史有博弈。(注:中国未来改革逻辑框架图在热血分析师第三卷中详解)
2. 关于地方债务
我们曾对地方ZF近几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财政收支表)做了细致的编制分析,并指出地方ZF作为一个整体目前收支还是相对平衡的,没有到不可解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