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瑞
目前,中国画“走出去”还处在自发和散兵游勇状态,大多是出于个人某种目的的个人行为,很难代表中国画当今现状和水准。有些水平并不高的画家在利益的诱惑下,挖空心思寻找出国办展机会,以便回国作为获取名利的资本,败坏了中国画的名声。在他们的观念里,“走出去”是为了“返回来”,“打出去”是为了“打回来”,什么代表中国文化,什么代表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中国形象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是沽名钓誉。我们国内没有权威审查机构、驻外机构又没有设立专业人员,也是导致低水平展览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中国画在近百年的现代发展中,受到了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多重挤压,中国画承受了太多本体以外的重压,使得审美标准整体塌方,并从中分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绘画形态,更使得人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当前的中国画坛就绘画形态而言,可能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从西画方面讲,我们有以欧洲为手法源头和以前苏联为手法源头的写实性油画;有现代表现、现代抽象、有后现代表现艺术、有行为艺术等等,可以说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能在中国找到它的继承人。从中国画来看,既有传统概念上的中国画,又有以西方艺术观念为创作语境的水墨画;既有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又有立体水墨、观念水墨等诸多形态。
可以说,从中国画自身分化而出的各类绘画形态已使我们很难准确辨别其文化属类,更何况对中国绘画不太了解的外国人。面对中国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如何选择和扶持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绘画“走出去”,就成了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有时在“走出去”的绘画展示中,经常为适应西方标准而选择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画种和作品去参展,甚至选择本已属于西方艺术阵营的绘画作品,这实在令人遗憾。对中国美术界来说,绘画形态的多样性是一件好事,但前提应该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而不是用外国的文艺理论作为基本的创作起点和终点。表面看来,一种绘画样式和种类只是一种形态而已,其实,所有的绘画背后都有着文化价值观问题,只是它隐藏于绘画形态之后不易察觉罢了。只要你去欣赏它,它就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这一点,我们从欧、美、日输入的动画、漫画等文艺作品中便有所体会。实际上,西方向外推行的文艺作品都是选择那些代表他们文化精神和符合他们文化价值观的作品,而这一点,我们的文化宣传主管部门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