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效应2:决策失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代价(三十三)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A和B成为被试。A接受心理学考试,B面对着按钮。B被告知,如果按下按钮,会使A受到电击。研究者隔一段时间便走到A的旁边,指出一个错误答案,然后要求B按下按钮。其实,A是研究者的助手,按钮没有接通电源。按下按钮时,A只是假装痛苦。试验的目的,是测试B的顺从程度。
实验者效应3:决策失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代价(三十四)
琼斯教授做了这个实验,在10个被试中,有8个人按下了按钮。史密斯教授做了同样的实验,在10个被试中,只有1个人按下了按钮。为什么同样一个实验,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
实验者效应4:决策失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代价(三十五)
为什么同样一个实验,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这是由于潜意识的作用。琼斯教授相信,在权威人物的授意下,大多数人会执行残酷的命令。史密斯教授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当琼斯教授发布命令时,态度比史密斯教授更严厉、更专横。而且,两位教授选择实验对象时,都看中了与自己观念相一致的学生,以图获得预期的结果。当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的预言具备使自己得以实现的力量。实验者偏见效应非常普遍,90%的场合下,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就是实验者期望的结果。
实验者效应5:决策失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代价(三十六)
当前大部分有关决策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充当被试的都是大学生,这就使决策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验室设计的任务,与实际决策过程相差甚远。埃贝•埃布森发现,法官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下做出的保释判决差异巨大。以学生为被试,方便易行、成本很低。但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而且,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加之,被试多为研究者的学生,易于猜测到实验意图,更可能出现实验者效应。
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一些学者想在某家工厂检验一个假设:灯光的亮度和工人的生产效率存在着正相关性。然而,不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灯光的亮度,工作效率都在提高。原因在于,工人猜出这些观察他们的人,想知道他们工作是否努力,因此表现得更加勤奋。显然,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参加实验,是为了帮助导师进行某项研究,就会不自觉地在行为上进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