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深奥啊,还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是博学吧。要研究一个人或组织的经济行为,不仅要从传统的理性人角度去解释(当然是为了说明理性人失效),还要从心理、从情感、从认知等角度去辩驳,不仅要探索它的经济属性,还要探索它的人文属性,不仅要能够解释其表象,还要能从深层次挖掘表象背后的生物、脑神经基础如激素灰质等,不仅要能够设计实验编程模拟控制,还要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纯数理推导以及后期的统计计量的再次检验。例如,公共品供给是讨论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只具备传统经济学的知识,那么我们的结论只是0供给,或者是博弈论中的完全搭便车。但是当我们考虑人的社会偏好时(利他、互惠、声誉、无私),我们发现公共品供给量显著为正,我们还会发现人们内心对搭便车者的厌恶、愤怒和仇恨以及对合作的渴望,发现他们依赖不同的社会规范去惩罚搭便车者甚至是惩罚完全供给者,还会发现原来完全供给者和完全搭便车者体内分泌的激素是不一样的,脑成像也是有区别的。为了克服公共品困境,不同的机制机构在设计建立更新演化,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走向文明和进步。于是研究成果发表在了science、nature上,发表在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期刊上,更发表在了经济、金融、管理、营销、运营等等领域的top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