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物理实验与50年后的物理实验,其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但50年前的市场经济与50年后的市场经济一定有少许不同.有生命与无生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研究有生命领域如果照搬研究无生命领域的思维方式,其推论必有谬误.
黄还金怎么会无耻到如此地步?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没有涉及行业 之间的竞争么?任何一个真正读过资本论的人都知道,由于不同行业资本的竞争,使得资本利润率有均等化的倾向。难道这不是行业竞争的结果么?
老黄啥事都不干,天天在网络上骂马克思,宣扬自由万能论。此人的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否得到了海外反华基金会的支持也未敢说。广大网友请睁大眼睛,小心上了网特的当!!
hhj 发表于 2007-12-24 07:18
马克思恩格斯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有缺陷---论市场经济的三个层次黄焕金 以下一段(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文字,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场经济的理解特征。
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是一种达尔文主义,一种“动物的自然状态”。这与他们对市场经济一贯抱批判态度是相吻合的。“在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在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决定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清除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的搬到社会中的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大工业中的机器的无限改进的可能性变成一种迫使每个工业资本家在遭受毁灭的威胁下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器的强制性法令。但是,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了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推广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业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末,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形成一批超过资本在经营上的平均需要的、待雇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我早在1845年就这样称呼他们)……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失业,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费者的大工业,却在国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需要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使相对的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更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671页)”――恩格斯《反杜林论》271-272页。本人认为这段话的意思犯了以偏既全的错误,因为它把本来只是局部现象无条件地推广到整体中去。虽然市场经济中确实存在机器使一部分人沦为“产业后备军”的情况,并且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也相当激烈。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也得另一个角度的不同看法。因为我们发现,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因产品生产销售所构成的关系)具有三个层次:最基层是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其次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企业构成了社会分工中相同的一种行业,因此也可看作“行业内部”;最后是众多此类行业共同构成整体的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实际上只是针对市场经济的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所作的评价。对于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来说,他们所说的并没有错。。。。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即行业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具有这样的性质:基础行业(对于下游行业来说,上游行业就是它的基础行业)的充分竞争是其它行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前二个层次的这种市场丛林的竞争,恰恰能够给不同行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好处,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必由之路,因而是必要的。因此,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无情评击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对整体社会经济是有利的。而这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身后100多年间,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因他们无情评击的原由而归于消亡,反而在一次次兴衰循环中越来越兴盛,甚至把由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的各个前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拉入市场经济这一“深渊”之中。。。。比如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得到很大提高,那是因为得益于轻工业的竞争性发展,注重于家用电器发展的轻工业,在中国、在全世界一直处于比较充分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性虽然免不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存竞争问题,但是,它可以迫使这些行业不断提供价廉物美的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等商品,而广大民众作为这些商品的消费者,自然会从中领受到利益,使他们因不断拥有家用电器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而轻工业的这种良性发展(所谓“良性发展”是指轻工业行业竞争带来价廉物美的产品,而产品的价廉物美可以剌激对它的普及性大众化需求,从而使其不断扩张)又刺激重工业的发展,成为重工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可见,马克思所评击的市场竞争的无情性,恰恰是社会经济借以发展的必由之路。假如没有这种竞争性,难以想象我们会获得如此迅速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会获得如此大的提高。而看看过去的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使整个社会经济变成一个个行业垄断的孤岛,那个时候,尽管生产者没有了市场竞争的压迫,但却造成了消费稀缺,任何人,尽管他可以生产者身份获得好处,但却弥补不了作为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害。就象养鸡人难得吃鸡一样。这个问题也典型地反映在国际贸易中。我们都知道,国际贸易一直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之争。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一边倒地反对贸易自由主义,反对开放全球市场(尽管马克思本人认为市场全球化不可抗拒的趋势),尽管他们不敢明确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贸易自由会使本国产业受到冲击,因此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受损害。。。。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评击的市场竞争的恶劣坏处,实际上也是好事。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社会经济的前两个层次的生产关系,而没有注意到第三个层次的生产关系。。。。另外一些产品也构成了它们不同的行业。这些不同行业的产品之间具有供需买卖的关系。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它当然希望卖方存在充分竞争,这样才有选择价廉物美商品的机会。对于买方来说,最不利的是卖方串通起来共同垄断市场,这是买方最感受伤的事情。。。。历史证明,马克思的批判是正确的。而马克思自己则提出了性质类似的“市场不足论”,认为由于市场不足,个体生产者、手工业者将会受到大工业生产的无情排斥而走向消亡,从而为人类带来经济灾难。但同样的历史证明,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并非完全正确。随着大工业与大农业的兴起,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农业人口大幅下降的历史过程,今天,工业人口也同样在大幅下降。但并未见这些国家出现经济灾难。那么,原先高达80%以上的农民到那里去了?今天的市场是否容纳了已经走出原来行业的农民、工人的劳动产出?无论如何,今天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在增长着,而传统产业也越来越“自动化”,国家也在发展着。那么,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又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产业后备军”不是比他们那个时代更多人吗?不是有更多人陷于更深重的“忍饥挨饿”吗?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