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个问题我了解的不深,不知道您的意思是构建“模型”还是要真正讲我们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实现成这个样子。如果是构建模型,有很多种方法,但个人认为对于交通系统这种规模大、要素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还是基于中观和微观仿真的方法比较适合,具体如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多智能体仿真方法。如果是希望现有的真正的交通系统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协调运营”,个人认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是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构建一个统一的制度平台。您提到的第三点,以我这几年的所做所见来讲,智慧交通对于各种交通系统之间乃至交通系统与其他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它最大的作用还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尽量发挥交通系统的潜力,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要靠制度机制设计、城市定位、土地利用和规划等来解决。
您的问题很多,从逻辑上我感觉可以分三个部分吧,一一试着回答一下:
第一部分是五条偏技术的问题:
1. 调配上下班时间的话,从理论上讲,好像还用不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现在交通科学中关注很多的有一类”day-to-day route choice”模型,可以拿过来研究如何错峰上下班能够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件事实施起来最难的其实是人们习惯和每个单位具体需求的协调,数据的采集和模型标定,以及怎么才能真正的把政策推广下去。至于模型本身,我想现有的理论模型足够了。
2. 个人觉得统计学恐怕只能描述群体的驾驶行为特性极其定性的影响因素,其结果对于改善现有的不良驾驶行为(也就是你说的“控制驾驶行为”)意义有限。而且“控制驾驶行为”这个说法也不严谨,因为人不是机械,驾驶行为无法控制,只能靠引入外部约束来调整和限制这些行为。从这个角度讲,系统工程的方法到是很合适的,需要针对驾驶员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不同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影响措施比如处罚、奖励、宣传教育等等,这些措施之间的协调性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这些问题也是我所在的课题组最近几年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另外,“何种系统工程方法”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系统工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路或者说问题解决框架,没法界定哪种方法是系统工程的,哪种不是,只要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来,建议你读一读系统工程方面的教材。
3. 我不清楚你究竟想问什么,是“速度缓慢造成红绿灯交叉路口通行效率低下”?还是“红绿灯造成通行效率低下”,而且我也没听说过“先进的交通管理经验“能够”保持车距,加快红绿灯通过时速”。我隐约觉得可以这么回答你,现在道路上车速不高,通行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实际上这是交通工程中最经典的问题,只不过在我国由于基础数据缺乏,设置维护不当而忽略了。
4. 这个问题我实在是没法给与“统计分析”方面的解答,因为那需要大量的一手数据,而且各个城市的现状也不同。不过这个问题目前是交通工程领域的大热门,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大量的中外文献可以参考,你可以读一读。
5. 是“展望”还是“论证”……,you confuse me again。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我去论证,因为已经是定论了。交通部门确实是排放大户,但是希望通过一两条政策就能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从系统工程角度讲,要考虑交通系统的环境、目标、要素、规模以及发展变化,交通系统是服务与经济社会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它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是无论怎么减排减碳,“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这个目标不能变,具体需求也就决定了交通系统的阶段性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如何让交通系统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分析交通系统所包含的更小的子系统,直至最终的组成要素——人,分析政策措施对人的影响进而集聚到系统的行为。而从一个稳态到另一个稳态的调整又会涉及系统的动态演化特性,这些都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
第二部分是关于安全和疏散(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错)第三部分是关于研究的目的和应该做什么研究(不知道这么说全面不全面)
简要的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在我看来,应当“大胆改革”但是不应该“大嘴胡说”,应当“宏观大局”而不是“好高骛远”。学者做事,最重要的是要凭数据凭思想凭推理凭证据,而不是随便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便展开几点吧:
1. 所谓“最高目标”,我不知道在你看来最高目标是指什么,是为国家服务?但是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丰富人类的知识体系,满足人类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科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有用,有效益”,这只是我国现阶段才适用的阶段性目标,这种驱动力肯定是无法长久的。就我个人来说,努力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为了提出一个多么实用价值、赚多少钱的产品(当然这也是我追求的,但不是终极的),而是一套有足够影响力的思路性的东西。所以我确实也只能“为了研究工作”,因为我根本也不想为其他的。另外,论文只是用来和大家交流想法和成果的载体,无所谓层次高低,它和实用也并不对立,一个能够真正服务国家却无法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东西,你觉得会存在吗?(保密原因除外)
2. 所谓“鸡毛蒜皮”,不积圭步无以致千里,一屋不扫安能扫天下。再宏大的研究也是从基础开始的,深刻的理论往往就源自某些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东西。我个人这几年的研究经历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并且很多人也表示同意),如果同一个领域的一些人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刚入行的和泰斗级学者能够提出一些宏观的看法,而那些中游的学者基本都是“鸡毛蒜皮”。我觉得原因是这样的,刚入行不懂,所谓无知者无谓,同时对里面的深刻问题没有了解,才会提一些宏大的问题出来;学了几年,就逐渐变得小心翼翼,并且对领域内的细节难点有了足够的认识,开始一个个功课,关注点也就小了起来;有了很多积累之后,思路逐渐提升,就又跳出了问题之外,升华到新的高度。这就好比票戏,刚开始总喜欢在人前大唱特唱,唱上一段时间就不敢张嘴了,而到了一定程度,就又变得随心。
总之,我觉的一个学者,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远见,预见),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而胆量,我们需要的是“艺高人胆大”,而不是“无知者无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