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货币起源理论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起源大致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简单的以物易物,这个过程中,为了完成一笔简单的交易,交易双方很可能要经过很多个小的交易过程才能最终完成这笔交易。第二阶段的交易,因为有了偶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使整个交易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交易成本也同时下降。但是这个过程中,这些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得到市场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等价物之间的交换,仍然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直到这个过程,一般等价物还拥有者与其使用价值相对等的价值。第三阶段,市场在某个时间完成了等价物的大一统,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物品上来。马克思并没有说明这个大一统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个过程很重要。货币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人们不喜欢不同等价物之间的交易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他们希望整个市场可以使用同一种等价物。这个时候统一的等价物的价值,已经慢慢偏离了其使用价值多对等的价值,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度是不一样的,他们为取得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愿意进行交换的欲望也是不一样的。第四阶段,信用货币出现,取代了前一阶段的同意一般等价物。马克思同样没有详细说明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但这个过程同样很重要。理解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货币世界,所以我不得不将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展开。
现在我们回到宋朝,我们是一个时间旅行者。现在我们在长安的某个市场里,我们在等待信用货币的诞生。
住在长安的商人甲,想要去扬州完成一笔交易,这笔交易数额巨大,以至于商人甲不得不携带很多笨重的统一等价物——黄金。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商人甲不光要承受携带不便带来的折磨,还需时刻提放盗贼劫匪对这笔黄金的垂涎。聪明的商人甲得知他的交易伙伴商人乙,在交易完成后的某个时间会来到长安,因此商人甲和商人乙协商,这笔交易的通过借据完成,等到商人乙来到长安的时候商人甲见票付给商人乙黄金。交易顺利完成,商人乙按计划来到长安。但是商人乙并没有急着兑现这笔黄金,因为他来长安是为了从长安的商人丙处采购一批物资。商人乙同样很聪明,他把携带黄金的风险和麻烦转嫁给商人甲,因此商人乙和丙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商人乙用之前他与商人甲签订的借据支付了这批物资的所有费用。这两笔交易都很好,数额完全相等,还有更好的事情,商人丙因为以前的交易刚好对商人甲形成了同样数额的债务。现在的问题简化了很多,一张借据经过商人甲——商人乙——商人丙——商人甲这样一个流通过程,完成了三笔交易。这时商人甲乙丙惊奇的发现,这三笔交易的过程中,作为统一等价物的黄金并没有同时流转,它们一直静静的躺在商人甲的仓库里。
这个事情以后,商人甲、商人乙、商人丙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之间的交易不再需要黄金的同时流转,它们之间的交易只需通过借据作为支付中介就能完成。商人甲乙丙经营有方,商业版图不断扩张,生意伙伴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这样便捷的交易,于是渐渐的,商人之间流通的借据取代了黄金的交易支付作用。我们在这里必须恭喜这些借据,他们已经在人类经济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当这些借据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时候,他们已经演进成为人类信用货币的鼻祖。正是商业信用造就了信用货币。
现在我们回到21世纪,看看宋朝的长安发生了什么事情。
统一的等价物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商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商人们通过相互之间建立的信任和足额的黄金保证,成功用借据取代了黄金,完成了一笔又一笔的交易。我们回头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 和现代的承兑汇票有某种程度的相似?那我们在看看,这个过程和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是不是 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
好了,我已经解释完了第一张信用货币的诞生。需要指出的是,商业信用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不一定完全按照宋朝长安的故事剧情发展,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你总会发现这些过程背后总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降低交易成本。所以简单来说,黄金等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因为存在便携性等缺点,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出于降低交易成本考虑,渐渐用借据等信用工具取代了黄金的某些职能。
看到这里,你应该心存一些疑惑。比如说,如果那个保管黄金的商人偷偷挪用黄金储备怎么办?这个事情我们应该去问问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他们在这个事情上比较有经验。不满意我的答案?好吧,我也不知道有人挪用这些黄金该怎么办,但是我知道一些笨办法去防止有人这么做。比如所有的交易参与者,共同保管这些黄金。或者,我们找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独立第三人来保管这些黄金。如果你是交易参与者,你会怎么选择?反正我会选择第二种方法,无他,因为这样做不单会节省我的管理和交易成本,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讲,更是对交易成本大大的节省。现在,我们有请我们的黄金托管人——银行,闪亮登场。
今天先写这么多吧,希望大家支持指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