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货 币
(作者说明: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会误入歧途,越搞越乱,主要原因是它们都把货币的本质搞错了。本文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等价物论”,建立了“货币欠条论”。这是使经济学步入正轨最关键的转折点。)
本来,民富与国富、生产与消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简单明了的,跟货币没有任何牵扯,我在前面几节中了了的万把字就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因此经济学也简单得称不上什么学问。可是自打货币从半路上杀进来之后,古往今来各门各派的经济学都把它也拉进来,致使问题就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于是经济学也就俨然成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了。问题之所以会变得异常复杂,是因为以往的经济学家们,都把货币的本质弄错了。他们普遍认为“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观点不妨叫“货币等价物论”。那么这个观点错在哪里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因为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插入了商品交换之间,使原来的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间接交换,可是货币要插入商品交换之间参与交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交换双方都愿意接受才行,所以以往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要插入商品交换之间参与交换,只有一条途径,即:“货币本身就是商品,且能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于是就产生了“货币等价物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然而,以往的经济学家都没有想到,货币要参与交换,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即货币以欠条的身份代替商品参与交换,这就是本经济学要阐述的“货币欠条论”。可是这个观点又见得正确吗?要彻底弄清谁是谁非,最好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原始社会,亲眼看一看货币最有可能、最合理的起源吧!
假设我们所处的是原始社会的末期,那时产品的种类已有很多,商品交换已很普遍,但还没有货币,还处在物物交换阶段。物物交换非常麻烦,不一定一次就能交易成,有时需倒换几次才行,把货物带来带去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人开始动脑筋了。
这一天,有个织布匠叫张三的,想用一匹布换一口袋小麦吃,但他又不想把布扛到市场上去,或者是他没有现贷,因此他就想了个法子,拿自己家特有的一样东西作信物到市场上去交换,或者在一片龟甲上刻上“一匹布”的字,并把龟甲砸成两半,拿其中的一半到市场上去交换。到了市场上,碰到个想拿小麦换布的,叫李四,他们就要交换。当时市场上布和小麦的正常交换比例是一匹布换一口袋小麦,于是张三就要用那半片龟甲或那个信物换一口袋小麦。当然他要跟李四讲明:“以后拿这半片龟甲(或这个信物)就可以到我家换一匹布。而这个时候李四肯定不愿意。所以这次交易能成功的条件有三个:⒈这两个人必须相识,或有中人介绍;⒉李四知道张三是个织布的,家境富有,确实能支付起一匹布;⒊李四知道张三一贯很守信用。有了这三个条件,这次交易才能成功。第一次明显要费不少口舌。当李四把龟甲或信物拿回家后,到需要做衣服穿的时候,他就可以拿着龟甲或信物到张三家去换布。如果他不急需衣服穿,而是急需镰刀、锄头用,他就可以拿着龟甲或信物到铁匠铺找朱五去换。当然朱五也不会同意,所以这次能不能交易成功,也取决于朱五对张三和李四的了解程度。同时,朱五还要到张三那儿去核对,李四拿的龟甲或信物是不是他给的,能不能换一匹布?当查证属实后,这次交易又成功了。后来,朱五就拿着龟甲或信物到张三家里换了一匹布用,这一轮交易就算完结了。张三把龟甲或信物收回后,可以销毁,也可以保留起来,下次使用。往后,张三每次交换都用龟甲或信物作替代,一次比一次好用。原来他给雇工的报酬都是用实物支付的,这时也一律改用信物或龟甲支付。工人拿着信物或龟甲,可以到张三家去换东西,也可到市场上去换。什么时候需用什么时候去,要多少换多少,格外方便、灵活。随着使用次数增多,人对它越来越熟悉,愿接受它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不管是谁,不管他了解不了解张三,只要见到这样的信物或龟甲就给货。这时,这种信物或龟甲就可算作货币了。再后来,又有几家大户跟着仿效,于是市场上就同时有几家的信物或龟甲在流通,又产生了新的不便——各家的不能通用。例如,有人拿杨六家的信物或龟甲到张三家去换布,张三不同意,这人没法,只得去找人兑换。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几家经过协商,各家的信物或龟甲可以通用,然后各家再交涉。再后来,经过发展,各家都采用了统一的信物或龟甲,上面不注明实物及数量,改成统一的单位,于是真正的货币就诞生了。接下来,随着对货币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了专门别造货币的工厂。谁需要货币,谁就到它那儿租借,用完后要悉数归还,并付租金,它就靠这个生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现在。
回过头去,再看看一开始张三使用过的信物或龟甲,就可知道这样的信物或龟甲就是现在说的欠条。因为人家手里拿着他的信物或龟甲,就说明他欠人家一匹布。所以说货币起源于欠条,其本质就是欠条。所以货币就是代替商品进行商品交换的欠条或信物。
从货币的整个使用过程来看,货币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即:制造——发行——流通——销毁或终止流通。
1.制造。货币在统一之前,都是各家制造各家的;统一之后,由专门的工厂制造。对制造量的限制不严,但要够使用,多一些无妨,只要不发出去就行。
⒉ 发行。货币制造出来后,不能直接使用,需经过发行之后才能使用。货币不经过发行就使用,和假币没什么区别,可以把它列为假币。请大家注意:这里说的货币的发行与我们通常说的货币的发行不同。我们通常说的货币发行是指货币被制造出来后,ZF把它发到银行或者银行放贷,而这里的货币发行是指商品的主人赋予货币以商品的实质,用它代替商品进行交换或者用它来支付报酬、偿还债务等的行为。例如,织布匠张三指明信物或龟甲就代表一批布,用它来代替一批布进行商品交换,使信物或龟甲在市场上流通起来,这才叫发行货币。对于货币的发行,其中有几个要点要搞清楚:
① 只有商品的主人才有货币的发行权。物物交换就是拿商品换商品,你一无所有就换不到别人的商品。货币参与交换,只是使交换更方便、更灵活,并没有破坏物物交换的这个原则,所以只有你手里有商品才能发行货币,你没有商品就没有资格发行货币。而且,从一开始张三发明货币的前提条件来看,如果他家里没有布作担保,别人肯定也不会接受他的货币。然而,要是真出现了没有商品而发行货币的情况,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假设张三发行的信物或龟甲在市面上已使用得很顺利之后,他的织布坊倒闭了,家里的布也卖光了,但他仍然拿信物或龟甲去换东西,假使他换的还是李四的小麦。李四看信物或龟甲很熟悉,而且他还不知道张三家里已无布,于是就很痛快地把小麦换给了张三,然后李四再到朱五那儿去换铁器。可是当朱五到张三家去换布的时候,张三只好闭门谢客,朱五也只好大骂一场而去。朱五为什么换不到东西?根源就在张三的欺诈。张三家的小麦是怎么来的,是交换来的吗?不是,是骗来的。所以,没有商品而发行货币,这种货币就是空头货币,和假币的性质一样,它的介入,破坏了“一物换一物”的交换原则,纯粹是“空手道”式的掠夺行为。在货币统一之前,谁发行了空头货币,众人都可以直接找到他的头上,可是在货币统一之后,谁发行了空头货币,究竟是ZF还是哪一个私人,就不好找了,所以这样的货币照样流通不误,但最后市场上必然要多余一批货币出来,引起货币贬值,甚至造成有人拿钱买不到东西,守着一大堆钱冻饿而死。既然没有商品就无权发行货币,那么显而易见,在私有制社会里,ZF也无权发行货币。同样,银行也无权发行货币。银行只是货币的仓库,银行发放贷款是租借行为,贷款者将钱花出去才是我这里讲的发行货币。如果ZF和银行用刚制造出来还没经过私人发行的货币购物或发放工资,就和上面破产后的张三的行为一样,属于欺诈,要引起货币贬值。ZF购物和发放工资只能用税,银行购物和发放工资只能用利息。
② 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全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至多为待售商品总价格的一半,故不需每个商品的主人都发行货币。通常,谁急需购物谁发行货币,但是他要考虑他的商品是否畅销。
③ 对每一个货币发行者来说,他发行的货币量必须和他的待售商品量相当,也就是说,货币和商品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某人有总价格为100元的商品,他就只能发行100元的货币;他发行100元的货币,就必须有总价格为100元的商品,或不久之后就能制造出来填补也可。
⒊ 流通、销毁或终止流通。当货币从发行者手里出去,在市场上流通一圈又回到发行者手里后,如果货币是他自己制造的,就要把它销毁或留作下次有了商品后再发行使用;如果是借贷来的,应将它归还。总之,该批货币已完成了使命,应终止其流通。
综上所述,可知:货币是代替商品进行交换或支付的信物,它是商品的代表,它的本质是欠条。货币就是货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更不是一般等价物。
(待续)
——————节选自《经济学正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