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现有的教科书和理论著作有多种说法,其实正确的定义只有一个:是收付凭证,是一种寄托了一定价值信息的可流通的收付凭证。早期的商品交换者们为了便利商品交换,共同认可和采用了某一种特定的物品作为统一的价值计量基准物和价值含量寄托物,替代实际的交换商品,使得不同物品之间的合理交换和错期交换成为可能。这种价值寄托物一旦固定,确可兑现,并被长期使用,就具备了可信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物品;货币,货币是一种实际的有形物品,不但代表寄托的价值信息,其自身也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于是就可被作为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尺度,作为各种商品交易的交换媒介,作为获得未来需求品的贮藏手段和支付工具。
货币的使用使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剩余价值空间大为扩展,也使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余地大为提高。由于计价滞后原理,货币每流通一次,必然会留下一定的剩余价值和剩余货币。因此,在正常的商品社会中,货币量是必然地增长的,而此同时社会生产流通的商品量和商品品种随着各种剩余价值的不断发现和利用,也在不断增长。两者增长基本均衡时,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量少于商品流通量,货币的价值就会提高,同时限制持币较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严重时引起通货紧缩和生产萎缩,反之,货币流通量多于商品流通量,货币价值就降低,严重时引起物价暴涨、资源配置混乱,严重威胁持币较少的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所谓的通货膨胀现象。
客观经济论之五
——股市与汇率
(此文发表在“中国经济信息”2005年第4期)
200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