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教育经济学
2238 0
2014-01-23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中本聪—林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也从古代文明进入了现代文明,人类也从金属货币体系进入了信用货币体系。特别是人类的货币也从贝壳、白银、黄金,演进到了现在的纸币。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了,货币的形态虽然经历了许多次的变革,但是人类却也在路上遗忘记了货币的本质——无论是什么形态,无论本身是否有价值,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数据,只要能够作为物物交换的中间物就是货币。

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就能够推导出,无论是政府(国家)还是私人企业,甚至是个人发行的货币都是货币,都是属于货币体系中的一种货币之一。当然作为货币本身还远远不够,因为货币只有流通才能有价值。

货币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有价值,但是它的流通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它的流通价值便是使价值变现。例如,在某个偏僻的山区,在那里种植了许多有机水果,但是因为当地人没有足够的资金将这些有机水果运到超市去出售以获得利润,因此即使这些有机水果本身是具有价值的,但是只是理论上的价值、象征性的价值,并没有变现。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当地人可以按照超市里的水果价格来估算他们的有机水果的价值,但是这只是理论上,象征性的价值而已,因为他们的有机水果并没有卖出去,他们便无法得到具体的价值。而如果他们有足够的钱,例如有某间银行贷款给他们,他们利用这些钱来付车费,然后将水果运到超市出售,这样他们便能得到理论上的价值(象征性的价值)了。毫无疑问,货币在这里起到了流通作用,从银行流通到了当地人,然后再流通到货车司机手上,而随着货币的流通,价值的变现也开始一步步实现,并通过最终环节的售卖而最终变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行业还是在金融业上,货币每天的职责便是流通、流通、不断地流通,如果万一哪一天,货币无法流通了,整个社会,所以行业都会停顿倒退,人类的经济活动将会无法正常运行,人类再也无法制造新的财富,也无法再将新的财富变现。

人类从开始使用贵重金属,到使用纸币,其携带性是从极其不方便到方便演进的,这一演进是符合生产力的要求的。倒不如说为何人类使用了数千年(在中国古代使用历史悠久)的贵重金属,到了某一天却突然被人们觉得太过于沉重而不方便携带呢?须知,这个问题从人类开始使用贵重金属就一直存在的问题,但为何在某一天,人类却开始思考应该要抛弃贵重金属了呢?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创造的财富呈几何级数增加,所以相对的人们在交易的时候需要携带更加多的贵重金属,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频繁需要用到大量的贵重金属,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这一个问题,所以人们开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共识——我们需要更加方便携带的货币。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结论,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另一个结论,正是因为人们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事实上那些都是理论上的价值(象征性的价值) 都是还没有或者需要资金来使它们变现,例如即使人们知道开工厂能赚钱,但是缺少资金的人们仍然无法通过开工厂而将那些理论上的价值(象征性的价值)变现(赚钱)。而如果货币能够流通得更快,即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价值变现。而在交通工具没有一夜之间极大地进步的当时,人们只能考虑通过降低货币的重量来提高它的流通性,从而在不增加货币总量的同时可以增加变现的价值。因此,我们还应当得出另一个结论,即是,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可以使更多的财富变现,或者说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不为过。

人类从开始使用不方便流通的金属货币,到方便的纸币,再到现在更加方便流通的电子货币,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的形态是朝着越来越方便流通来演进的。但是电子货币仍然还不是最终的货币形态,或者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货币的形态永远不会有最终形态。电子货币只是具有部分跨越时空的特性,即是说它是不完全的产物。电子货币的不完全性正是因为它仍然跟现实生活中的现实货币挂钩所决定的,因为现实的货币是无法跨越时空的,而这对货币的流通无疑是限制了货币的流通功能,从而无法使更多的价值变现。

由货币流通的方便性来看,在电子货币的下一个形态是虚拟货币。虽然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是形态是一样的,都是虚拟数据,但是虚拟货币是完全脱离现实货币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子货币并不是虚拟货币的一种。正因为虚拟货币脱离现实货币,所以他是完全可以跨越时空的,相对电子货币是不完全的产物,虚拟货币便是完全的产物。而且虚拟货币对于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未来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货币。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货币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某一段时期的固有特性,而不是其自此至终都拥有的特性。即是说在发展到某一阶段,货币作为商品的暂有特性将会彻底消失,而那一阶段便是人类使用的货币体系中只剩下一种货币,即货币一统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说我手上有一些商品A,而你手上也有一些商品A,如果我想用三个商品A来换取你四个商品A,作为理性人的你,肯定不会同意这一种做法的,但是如果我手上还有三个商品B,我这次用三个商品B来换取你的四个商品A,你最终同意了,但是事实上三个商品B仍然只能换取你三个商品A。现在我们来分析,由于同样是商品A,所以他们的价值肯定是相等的,所以你很明白无论怎么交换,他们都只能等数量地交换,即兑换比为一比一。但是如果换成商品B,则存在不对等交换的可能性,因为有可能某一方是信息不对称的一方。现在换成货币来理解,当人类的货币一统化之后,只剩下了货币A,由于无论是什么样的货币A,他们的价值总是相等的(假设有价值)那么货币A交换货币A只能等数量交换,所以事实上交易的一方无论交易多少次都无法使自己的财富增加,反而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所以理性的人便会停止交易。既然停止了交易,那么失去了可交易性的货币A便无法再被称为商品,而彻底沦为物物交换的中间物。但是现在我们的情况正是处于货币仍然可作为商品的那一个阶段,即货币仍然没有一统化,而是多货币体系。所以我们会有货币A,货币B等等,假设货币A和货币B也仍然是一比一兑换,正如上面的商品A和商品B的情况类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人们以为货币A和货币B不再是一比一兑换,虽然即使事实上它们仍然是一比一兑换的。(其根本原因请看下一段)而这时候的兑换便有可能会增加财富,因此理性的人便会不断地交换,如买卖外汇,从而谋取利益。既然具有可交易性,那么称这样的货币为商品是极其恰当的。而且由于实际上的货币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们难以辨别他们的真实兑换比,从而造成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引发非常多的交易,使它们的暂有货币属性更加明显。还有就是,人类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使用白银、黄金等贵重金属作为货币,而它们本身就是商品的一种,所以从而在人们的心里:货币=商品 的观念根深蒂固,嘛,虽然也有我们仍然处于这个阶段的原因(历史局限性)。在此不得不批评,人们总是用经验主义来看待新事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不断提高,对事物研究的程度不断深入,人类可以发现更加多的事物本质,最后发现我们之前的认识和观察到的事物不过是另一个更大包含范围的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事实上物理学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许多次这个事实了。

商品本身的价值是难以确定,甚至是无法确定的。我们都知道商品有价值,但是同一件商品在一千个人眼里,它将有一千种价值,并且这一千种价值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如对需要它的人来说,这人对它的价值评估便会高于实际价值,而对于不需要的人来说,其评估的价值则会远远低于这件商品的实际价值。所以,商品实际上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即使我们知道它有实际价值,但是具体是多少并不能确定,或者说永远都无法确定。而货币的代表价值是跟商品的价值相挂钩的,所以这导致货币的价值总是在动态地变动。

但是本身可以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虽然具有代表价值,但是为何非要政府为这种货币代表价值提供价值担保呢?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不足。商品本身的价值难以确定,货币的代表价值自然难以确定,而货币的代表价值的波动则会直接对使用者的持有信心造成影响,波动越大则持有信心越不足。所以政府必须得要为其发行的货币提供价值担保以减小货币的价值波动,以增强持有者的持有信心。但是政府提供价值保证的不是其所持有的货币本身,也不是其信用,而是其拥有的实际商品(不动产)或者说政府的信用是建立在其拥有的实际商品的总价值上的。所以仍然无法解决使货币的代表价值不变,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难以确定,而且政府拥有的实际商品是动态变动的。但是这相对来说,持有者的持有风险已经足够低了,已经到了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价值并不是货币的天然属性,只是为了加强其流通性而被迫强加的属性。

正是因为如此,正是政府发行的货币量是基于政府所拥有的实际商品(不动产)以及其所拥有的借款能力,所以政府的货币的发行量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也并不能够无限制地发行货币。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全社会总的财富值有所增加,也并不是需要增发货币的理由,而只是在全社会的财富增加的同时,政府的财富也增加,所以他们才需要或者说可以发行更多的货币。但是如果全社会的总财富都有所增加,但是政府的财富却没有增加,那么政府便不应该多发行货币,而且这时的货币也不应该升值,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并没有增加。这时如果政府不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则可以通过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而使这些新增加的财富能够更快地投入地再循环过程中。之所以在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不增加财富值便会导致货币升值,这是因为政府在全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总是能够同时增加财富,如人们有更多的财富则政府必定可以征收更多的税收,或者财富增加的人们总是会增加消费,而政府从这些消费中也能够征得更多的税收,所以政府的财富增加了,但是由于货币量在短时间内难以一下子大幅度增加,所以导致了货币的升值。

货币的存储作用是为了方便货币流通,因为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何时需要进行支付,所以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货币进行支付,所以他们总是会存储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应当方便存储,但是方便存储不应当是货币必有的属性。

货币终将有一天将完成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在未来,人类将不再使用货币,而是直接进行物物交换,这看起来是跟原始社会一样,但是其实不然,其本质早已改变,只有表象一样而已。这样的时代的确是存在的,因为这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在未来人类将拥有远比现在的3D打印机更加先进的制造机器,几乎能够制造所有自己所需要或不需要的东西,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到时商品交换将会极大地萎缩,几乎没有交换行为的产生,货币便没有了流通的价值和可能性,最终必定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完全不交换也许是不存在,所以如果存在交换的行为,人们便必须得要能够确定兑换比,但是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已经不存在,那么人们便只得依靠商品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兑换比。所以确定商品的具体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于现在来说是并不太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