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549 1
2008-01-22

“反公地悲剧”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王彦东

 [摘要] “公地悲剧”是由于产权范围的不明确或空缺使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现象。“反公地悲剧”是和“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产权分离特性所引起的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浪费。本文运用“反公地悲剧”理论对高校的公共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反公地悲剧”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国高校的实际出发,提出实现高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有效的对策,以减少发生在高校这块“公地”上的“悲剧”。

[关键词]“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高校;公共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当产权不存在或者产权的作用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1]1968年英教授Garrett·Hardin发表的《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提出“公地悲剧”理论。“公地悲剧”主要是由于公共资源产权的范围不明确或空缺,任何人都没有将其他人排斥在资源的使用主体以外的权力,只能通过自己对资源尽可能多的利用而避免自己利益受损,结果只能是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直至衰竭。1998年,美国Michael·A·Heller教授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n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并指出:尽管Garrett·Hardin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2]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因为公共资源存在有限产权,至少有两个或更多的权利所有者与使用者,结果是任何经济主体都不真正地拥有有效的使用权,从而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很多部门都对同一资源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但只要其中任何一个部门不能合理利用其权力,导致协作失利,这个资源就无法有效利用,形成“反公地悲剧”。高校的公共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等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对于高校公共资源的管理,当部门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不一致、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一致时,院系部门就可能以部门利益为首选,而使学校整体利益受损。对于学校来说,校内资源的充分共享是能够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当高校包括资金、大型教学设施等公共资源实现共享的时候,各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谁都有权利使用。但对于院系和各职能部门来说,其更愿意将一些公共资源“独自占有”,于是就会出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反公地悲剧”。

二、高校管理中“反公地悲剧”现象分析

高校的资源按其所服务的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向全校敞开服务的全校性的资源和分配给各院系甚至各专业的专用的院系性资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全校性的资源具有公共资源产权范围的不明确或空缺的性质,所以在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公地的悲剧”。但对于院系性、部门性资源,其分属于不同的主题,而又没有真正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反公地悲剧”现象就产生了。

(一)高校的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反公地悲剧”

高校的行政本位使得行政管理部门在学校拥有着较大的权力资源,行政权力在高校内占主导地位,行政部门具有支配主要资源的权利。因此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所需的各种资源。这样就会造成一方面教学科研资源紧缺,而另一方面是行政部门资源的大量闲置的“反公地悲剧”。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便存在着行政管理部门办公设备和环境条件远远好于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行政部门的主管、副主管都有单独的办公室,都配备有先进的办公设施,而教学科研人员则存在着教学科研经费不足,教师的办公条件很差,几人或者多人合用一台电脑,有些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教授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室。[3]还有就是重点学科实用学科及学院的投资而忽视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类的投资,导致重点学科学院出现剩余资源而一些基础学科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这种“悲剧”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质量的滑坡和办学水平的下降,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高校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反公地悲剧”

高校公共资源是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是衡量一个高校的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来说,校内资源的充分共享是能够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全校性的资源,学校的各个院系各个专业都是可以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共享。但对绝大部分的院系性、部门性资源来说,由于各院系又是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割据局面,为图自身方便“怕麻烦”使得其更愿意“独自占有”,使得校内各部门将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混为一谈。于是就会出现,本来某一台仪器能同时满足两个院系教学或科研使用,但两个院系都购置了,这就导致有些资产长期闲置,物不能尽其用,造成使用上的不经济,产生了“反公地悲剧”。

(三)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反公地悲剧”

在我国高校存在着一种“管理支配学术”的状况,即在高校内部,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而言非常高,高校不是或者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而是一个庞大的官僚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庞大的行政队伍实际上成了支撑高校的真正主体,并且一直处于较快的增长中。而这些行政和后勤等服务人员队伍的庞大使得单位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小,同时还出现了行政机构的复杂繁多,导致工作交叉和多科室领导现象的出现,“这无疑增加了行政科室之间、行政科室与各教学单位之间工作协调的任务和难度。行政工作交叉增多,于是造成工作中推委、扯皮现象,这无疑降低了工作效率”[4],并且使高校行政管理成本非常高,这就是因多头管理而发生在高校的“反公地悲剧”。

三、高校管理中克服“反公地悲剧”的对策

“公地悲剧”可以靠明确产权来解决,但在产权明晰的同时也会因为一项资源或财产,其产权分散和支离破碎,存在着众多的所有者,但没有一个能拥有真正有效的使用权,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的,产生所谓的“反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产生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产权问题,需要以整合产权来化解。[5]而产权问题又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要想在高校内部减少上述“悲剧”的发生,还是要从管理制度安排上入手,具体的思路如下:

(一)优化高校的公共资源配置过程

在物力资源的配置方面,必须在行政部门和学术事务的物力资源配置上分清轻重缓急并在实际配置中体现出来,通过制度性安排将物力资源配置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教学科研方面。首先要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要求,为教学科研提供比较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教师队伍提供较好的学术条件和生活环境,保证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积极性,从而保证高校学术事务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物力资源配备,使其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比较好的后勤服务。缩减高校内部行政费用的支出,对当前高校内部过多的行政人员进行裁减,精简行政机构,进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将节省出来的资源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逐步推进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只有把这个过程处理好了,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服务等工作才能得到顺利的进行。对用于教学科研的资源的内部配置,在保证重点学科和学院按需投资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对基础学科等的投资,要注重协调重点学科学院出现剩余资金而基础学科等资金不足的矛盾,使学校对内部资金的分配能够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一般,各学科能够协调合理的共同发展,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学校所需的物力资源配置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为学校的短期和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实现公共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整合

高校要通过制度安排实施资产管理的统筹调剂政策,改变资产运行滞后、低效的结构和方式,按照高校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调整、合并和创建适合实际需要的内部机构,使各院系、部门的办公、实验等资产资源进行重组、共享,尤其是对贵重设备和相关实验室进行专管共用,并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高校的资源管理要体现统一规划、各部门各管其事、个人负责的原则,对资源利用率实行相应的评估考核。根据投入和产出的规律来控制学校办公、教学设备的购置及修缮费用,盘活现有实验等设备,打破校、院、系之间的界限,提高设备、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学校应该从小事着眼,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布局,合理布局学校学院规模,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单位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谨慎进行“大而全”、“小而全”的学校建设,可以合并相关院系,提高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形成规模效益。改变高校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配置时盲目地、随意地想着怎样去要、去争的怪现象,从而增强资产使用计划性和前瞻性,减少资产的闲置、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三)转变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理念

在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下,存在严重的“多龙治水”情况,也就是说每个行政部门都可以从某个侧面向教学单位发号施令,但谁都不对教学的整体效果负责。所以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教学科研事务的观念转变成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理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事业服务的观念,教师和学生也需要确立对学校行政管理质量进行监督的观念。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行政管理要保证学术和其他业务的进行,对上要起到参谋作用,对下强调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是要注意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二是要与其它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与协调,并将制度落实到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堵塞漏洞[6]在行政管理费用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就应该由学校出面整合、合并权利冲突的相关部门,即把分散的权能集中到一个统一的部门。各个高校对自己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掌握,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确定本校实际需要的行政服务人员数量,然后据此对学校的行政冗员进行合理的裁减,对行政机构进行精简,同时给在职人员以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高校还要构筑对行政人员监督,尤其要重视群众监督,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让基层单位、教职工来评价行政机构的管理和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推进行政机构的行政改革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这就避免了原来的责权不明、多头管理、扯皮推诿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

[2]陈新岗.“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3):75-78.

[3]吴丽萍.我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失衡的原因[J].江苏高教,2006,(1)28-29.

[4]滕明兰,张继华.提高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制度分析与建议[J].黑龙江高教究,2005,(1):11-12.

[5]李晓峰.从“公地悲剧”到“反公地悲剧”[J].经济经纬2004.(3):2628.

[6]王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1):94-9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6 16:09:00
反公地悲剧可以看作是联合所有权(joint ownership)的一种表现形式。产权理论早已指出,这种产权安排通常是最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