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差别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专业化分工,商业贸易和等价交换的发展
衣食住行是基本的物质需求,我们不仅仅应该关心物质的丰富程度,更应该关注物质的获取过程,是满足结果还是重视过程,是个哲学命题
人是适应性非常强的,从严寒到酷暑,都有人类的生存。城市里的人还希望去户外生存?这是个神马现象。其实质是人有区别动物不可比拟的群体组织优势,智力优势,能够学习创造出工具和装备适应和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这才是人生的实质,接受挑战。所以,自然资源是个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技术、管理,其核心仍然是制造工具和装备的能力。
围绕装备制造能力,必然涉及分类复杂的专业分工和组织形态,因此简单来说,一个有效的社会和经济模式必须要整合成强大的制造能力,在这个链条上凝聚全社会的主要产业链和成员。
推出支柱产业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但以什么作为支柱产业,必须以装备制造能力为核心,及工具!衣 食 住 行之中,以交通工具飞机 轮船 汽车最反映制造能力,而其中当然是以制造生产线为核心。衣 食 住 行之中,又以住最耐久囤积,所以不动产作为物质囤积形态,可以超越预期的生产。但是相对来说,建筑的生产又是技术含量相对低的,资金投入比较密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考虑先进的建筑制造技术,简单囤积着种商品,甚至是伪劣工程,其实质就是浪费资源!国内建筑多以混凝土为主,钢结构和钢筋用量普遍不高,低档建材比例大,其实质当然就是消耗劳动力资源,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了。如果以解决劳动力资源富裕,发展低品质的房地产也没有什么不妥,城镇化建设也能在相对长时间内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土地问题出现了,本来公有制不存在土地问题,而土地的介入,达成一种效果的同时,则损害了这种最简单而又效的物质生产过程。盖不起房地产了?只有ZF有能力盖房地产!因为ZF不存在土地价款问题。从这个观点上讲,公有制国家,房地产就是一个官商合作的过程,从开始以商为主,到官商合作,到最后官办为主。以人口和基础设施为由,盖房子始终是解决劳动力资源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不应该排斥房地产,当然这种发展的结果仍然是房子越盖越差,越盖越多,多而不强,大而不强,这是深层次问题吗?当然不是。
道理不辩自明了,当农民工数量庞大的时候,如何消耗这些劳动力资源是个社会问题。但教育产业化之后,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消耗这些半智力资源也是个社会问题。
房地产是自给自足,缺少外部供应的,所以本国发展房地产,地方纵容房地产,道理很简单。而有了贸易,国内外贸易,情况又复杂得多了。你当然很容易推理,最受欢迎的贸易是神马?当然不应该是食品、衣服、家电这些简单食品,而是种子、本国欠缺的能源、原料、能制造商品的设备、技术专利、难以掌握制造技术的飞机、汽车、轮船。这就是朴素的道理,你需要用自己本国的优势产品,甚至是初级产品、资源来换取自己必须的东西。而其中的关键,仍然是过程和结果的争论,如果只是满足结果,非常简单,衰竭性地初级模式,可以换取大量物质商品的。这就是结果的问题。
你可以有豪车、豪宅、名包、名表,你可能会非常热衷于需求这些东西,但绝不可能靠低产出高消费维持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假象!可耻的假象!能给人一杯水的,必须要有一桶水。正是这种无聊的需求,消耗着自己的资源优势、贬低着自己的智商、拆解着社会的组织。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强盗逻辑,强者是不用同情弱者的,强者或许出于道义和规则,但绝无可能平起平作。那种公平交易的商业作风,只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难以在大国和国家利益中存在。
这就是经济的全部,再次强调,人是适应性非常强的,人的强大,并不是肥头大脑,腰缠万惯,而是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经验,可靠地工具,科学的方法,这才是关键性的指标。为了简单消耗劳动力,就不应该进口大量工程机械去挖土石方,就不应该大量使用混凝土,中国成为汽车大国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需要更多专业化的分工和技能。
并不是什么产品都要生产出来,都需要大规模运用,这种愚蠢的商业观点,将败坏中国的芯片产业,软件产业,高端制造业。对应高端制造业来说,那种什么世界标准,行业标准,最愚蠢!
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这个意思了。经济只是满足等价交换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要达成的本质,不是物质财富的堆砌,而是社会适应挑战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