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老,如何养老是世界性难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人养老的来源主要是中壮年时期的储蓄,问题就在于以什么方式才能保证这些保命钱保值增值。
这些养老金的使用方式主要有购房、买股、造林。
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有两种方式,一是有余钱购房;二是以自住房贷款消费。
购房指的是除了居家之用外,以储蓄购买房产作为投资,期望获取增值与房租收益。
最近一段时间以房养老横空出世,这里是指以老人居住的房产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作为余生消费之用。
两者的共同点都依赖于房价稳中有升,然而,一旦房价走势发生反转,这两种方式都将亏损。
决定房价走势的所有因素都可以归结于两大方面:供给与需求。
目前供给方面已经饱和,全国两万家房地产开发商、两亿平米的库存、遍布全国的鬼城空城、3600万套保障房的推出、农村宅基地上市、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征收房产税引发的抛售。
需求方包括投机需求与刚性需求,而投机需求只是中间需求,最终还是要卖出牟利的,因此,最终需求只有刚需,而决定刚需的因素也有两方面,一是购买意愿,二是够买能力。前者在衰减,因为独生女占比越来越大,一家三代都有房子,绝对过剩;后者因为房价收入比太高,只能贷款,而因为目前的高房价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挤压了其它消费,使社会生产陷入滞涨路径,所以货币政策不能松,否则将通胀加剧,产量衰减,触及克强底线,加上20%的准备金率与逐步缩小的顺差,钱荒的境况将持续恶化,也即刚需乏力。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华人首富李嘉诚最近加快了抛售大陆地产的节奏和力度,香港、上海、南京、北京的地产都在卖出之列。
观察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比如日本、美国、香港的房地产何其辉煌,但最终泡沫崩裂,留下一地鸡毛。
中房协也发布报告,认为这个期限不超过5年。
房产泡沫破裂除了让高位接盘的血汗钱灰飞烟灭外,天量的钢筋、水泥、农民工的日夜劳作也将因为空置、拆迁而白费,但雾霾仍在。
买股养老
ZF曾经有文件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概指的就是房产、股票吧。
中国股市一方面承载着百姓致富的梦想,一方面肩负着国企脱贫解困的重任,于是,中石油、中国远洋高调入场了,电台、报刊、新闻长篇累牍地推介,股评家、股改专家、蒋洁敏竭尽全力地鼓吹,48买入中石油,68买入中国远洋,六年后,世界最赚钱公司——中石油不足8块,绝对的绩优蓝筹股中国远洋变成了保壳ST,股价在3元徘徊。
这些人的钱来自哪里?大部是工薪阶层省吃俭用的几十年的储蓄,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在证券营业大厅,多少白发苍苍的大妈大爷,眼睛一刻不眨地盯住不停闪烁的大盘,期待以自己的虔诚与执着换回自己的养命钱,午饭他们吃的是自带的冷馒头,就着咸菜和温水一吞而进,而三点的收盘注定失望,但明天升起的太阳又给他们带来新的梦想,如此反复不已。
买股养老是中国的发明吗?不是,这是美国的舶来物。
布什总统号召美国人购买股票,于是,诚实正直的美国人将大部财产投入股市,一时间牛市冲天,全民皆富,国民无不弹冠相庆,然好景不长,熊市降临,财富不翼而飞,举国失望,怨声载道。
好在美国是现实主义者,不受所谓的陈旧规则限制,于是出台禁止做空、量化宽松买入国债与股票,让股指重新恢复到以前的位置,且创出新高,于是,美国人民感觉养老金又回来了,于是消费信心上升,经济趋于复苏。
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则声色俱厉地告诫ZF,不能救市,否则就扭曲了自由市场,违背了教科书信条铁律,要股市推倒重来。
结果股市成了大资本的天堂,庄家的乐园,他们呼风唤雨,涨跌随意,榨干了散户最后一个铜板。
事实上,尽管美国股市创出新高,但普通美国人的养老金收益并没有增加,因为它只不过是做了一次过山车,美国ZF在低位托盘买入必然获利丰厚,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高位做空者同样获利巨大。一旦这些获利盘兑现,养老基金必然发现自己在裸泳。
原因何在?
股市的利润来源仍然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受制于消费不足,这些资本正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利润空间而溢出的,它们跑到股市中并没有改变消费不足的约束,因此,牛市持续的越久,股价升的越高,跌的就越严重。
造林传销
2003年,国家为了鼓励发展林业,决定对林权放开经营。
“合作造林,首选亿霖”的广告从2004年6月开始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亿霖木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中国木材濒临枯竭,国家急需木材,合作造林,7年后回报可观”的论调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尤其是离退休人员。
而能让投资者放心掏钱,赵鹏运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工商、税务登记注册资料齐全、在互联网上建网站、选择北京高档写字楼作为其营业场所、找社会名人做形象代言人……
2004年4月以来,亿霖集团实际控制人赵鹏运,法定代表人屠晓斌等多人,在全国多个省市低价收购林地,通过虚假宣传吸引投资者高价购买林地,按照每亩500-800元不等的价格向投资者收取所谓的“林地看护费”,仅此一项就收取了3.2亿余元。但这笔资金既没有交给银行监管,也没有用于林地看护,而是被混入林地销售款,用于给各级销售人员发放提成和挥霍。调查中发现,北京一个销售分部的负责人黄金辉提成就高达5000多万元,实质上是以林地为名义的传销活动。
“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今天投入2.66万元,8年后回报18万”。 听信这些诱人的承诺,全国有3万多名群众带着对财富的期盼,把自己的积蓄甚至是借款投入到了万里大造林公司。从2004年开始,这样的广告铺天盖地,引得无数人投入资金,后来发现根本是一个传销骗局。制造这一神话的主角就是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2》和《圣水湖畔》两度扮演了“党委书记”的陈相贵和他的搭档刘艳英。从2002年到2007年,被告人陈相贵、刘艳英组织领导的传销团队共销售林地438447亩和林木117361株,非法经营额为12.7亿元。
一个曾经在陈相贵手下任职,后来遭到他的打击报复的公司高管人员坦承,陈相贵等人在造林之初,的确是看到了植树造林的前景,也是想干一番事业,但是他们选择了错误的经营方式——传销。
与大拆大建,耗费世界第一的粗钢、煤炭、水泥、农民工,制造天量的空置房,将全国人民长久地笼罩在雾霾的阴影下相比,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确实利国利民,问题在于发展任何产业必须由利润带动,而仅仅靠一项放开政策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承认社会上有大量的过剩资本存量,但要给它们带来利润,必须有新的货币增量,否则,将是简单的货币零和游戏。
因为造林的收益不能仅依赖林木家具制造,一是收益有限,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的金钱都在追逐房产,而不是装修居住的情境下。二是即使林木家具制造有利可图,那么鼓励的是速生林与砍伐,而不是空气改善,生态保护。为此,必须对农林的生态贡献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也即生态补偿。
可持续的利润空间
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国民储蓄怎样才能保值增值?这是长期摆在经济学家与执政者面前的世界性难题。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上只有两个,首先是如何实现剩余生产,然后是怎样给剩余产品找到出路。
中国与苏联的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的失败表明它不能完成第一步,中国与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在实证上回答了这一问题,最近的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市场经济的决定性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贵共识与盖棺定论。
市场经济对于剩余生产有天然的优势,是因为它的分散决策,自由创新,造福动力。
而它对剩余产品的出路探索却止步不前。
最早的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不承认这一缺陷的,他们固执地认为市场仅仅是一种不同分工者的自由交换的机制,诚如萨伊所言,过剩仅仅是一种商品生产的过多,而另一种生产的过少,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不但包括古典主义者,还包括当代的新古典,新古典综合,因为他们相信,经济的发展约束主要是技术与创新;以及马克思的按比例生产的计划经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导致生产不能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从系统角度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非常简洁:向系统外出口商品,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货币注入,完成生产者的价值补偿,也即系统的经济增长。
这一点重商主义很早就明白了,于是他们发疯般地寻求顺差,追逐黄金,凯恩斯对此非常赞同。
人类历史也证明了这点,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德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等国家的飞速发展期,也就是黄金期都和持续的顺差高度相关,一旦失去顺差,那么将陷入步履蹒跚的衰退期。
然而,重商主义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一是将货币本身视为财富,将是、人类生产本身异化为货币生产。二是系统外的出口总是有极限的,一旦触及天花板,整个飞奔的列车必将脱轨。
由此,拜金主义不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长,市场经济国家不能长盛不衰,日本的高速增长不过二十年,同样,中国的GDP也不能长久坚挺。
但是,如果将人类以上的艰苦经济探索历程加以整合,解决方案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
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增长为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外汇占款制度,即出口国内过剩的产品,央行一方面发行系统内的新增货币,另一方面长久持有系统外货币或债权,而不是试图减少它的数量。
但它带来的问题是系统内人民币贬值,对外升值,资源耗尽,价格飙升,血汗工厂,环境破坏,福利损失。
系统外则是外汇储备因本币升值带来的贬值,对外债权不可实现,因为实现来自两方面的困难:外方无能力偿还;己方不能接收。前者好理解,后者的原因是一旦接收,比如加大进口,势必减少国内货币,从而发生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衰退。
改造的方案是扬长避短,即央行购买生态林的产品——清洁的空气,社会全体成员免费使用。
这样一方面给国内的过剩商品制造了利润空间,一方面该过剩商品并没有流出本系统,而是带来了切实的社会福利,解决了央行困境。
同时,该购买将调动过剩资本的直接投资公共品的生产,而不是借贷给个人消费、企业再投资、国家扩大投资等个人消费品,既消除了对消费需求的单纯依赖,避免了奢侈浪费,也解决了诸多类型的债务危机。
最后,它是养老基金的理想去处,因为其可持久的保值增值。
有人的疑虑是央行购买不能公正,极易导致腐败。
对此,首先是央行购买是一对多,即存在多家相互竞争的卖主,央行可以择优选择。
其次,对于央行要给予充分信任,因为社会的建立就是基于信托责任,如果人只相信自己,那么社会将崩塌。
最后,关于定价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当然价格要高,毕竟有立信成本,犹如商鞅立信,千金买骨,引发竞争者进入,价格下跌。而生产者可以通过比较生态林与速生林的收益决定生产品种。
这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储备需求之央行购买生态公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