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欢迎点击我的头像下方“加关注”哦~~~小冰我会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一些金融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以期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小冰刚开始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个论述题:论述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由数量型调整转向价格型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时用的教材里只提到过货币政策,还真没提到过数量型和价格型这两种~所以当时一看这题就有点蒙~~后来恶补了下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小冰我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首先,我们先简要回顾下货币政策的理论知识~~
货币政策是指ZF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ZF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
数量型货币政策是指侧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工具,在我国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与回购)和准备金率调整两类。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它通常借助于金融市场的长短期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预期和经济个体行为,也由此导致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进一步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托宾效应等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我国不同时期货币工具使用情况
1996-1997年
这个时期通货膨胀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初期比较高,最高时CPI达到了9.8,到后期通胀率开始下降。针对早期的高通胀,央行的重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1996年央行开始重视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开始更多地利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调控宏观经济,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放松银根,通过下调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以刺激投资。这个阶段还很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经济。
1998-2002年
由于这个时期我国通缩加剧,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为了治理通缩,促进经济增长,央行同时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1998年和1999年两次大幅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期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同时执行扩张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同时也降低了存贷款利率。
2003-2007年
这段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经济过渡发展、地产泡沫的争论。通胀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调控通胀、一直经济过快增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进行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调控:四年间一共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续采用收缩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两年期间一共调整了9次。
2008年-2009年
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情况到底如何,小冰再次不必过多叙述了吧~~金融危机,经济快速下滑。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ZF支出4万亿救市。2008年9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整利率水平。
2010年-2011年
通胀问题开始显现~~至于有多严重,送上两个词帮助大家回忆,即“姜你军”“蒜你狠”~此阶段存款准备金率一共上调12次,一年期贷款利率也从5.31%上调至6.31%。
2012年
通胀开始下降,GDP进去低水平运行阶段。央行开始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其促进经济复苏。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货币政策明显更偏好数量型工具。从1996年到2012年,央行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41次,调整利率29次。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面临高增长高通胀时,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规工具。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时优于价格型工具。(2011年时)
但近些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应逐步实现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随着金融创新、金融电子化等不断推进,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是西方主要国家近年来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货币总量与物价、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也逐渐减弱。未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微观主体对价格的敏感性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间接调控的市场基础将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发展。与上述发展相一致,数量型调控手段应积极向价格型手段转变。为此,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发挥价格型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附件中提供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方面的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后秀出你的观点~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的推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中国对外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大家觉得,接下来,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两者,哪个对于我国经济的调节更具有效性呢?欢迎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发言者给予一定奖励哦~
想了解更多金融学知识,请戳金融学(理论版)
【小冰学堂】一分钟读懂投资是什么
【小冰学堂】你该知道的新三板基本概念
【小冰学堂】如何通俗的理解资产证券化?
【小冰学堂】逆向投资的逻辑和方法
【小冰学堂】怎样理解「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小冰学堂】创业公司最重要的财务:现金流预测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或点击贴子标题后的“复制链接”,把本贴推荐到QQ群或自己的微博(最好@人大经济论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证明已作推广的,将获得20个论坛币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