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66 7
2008-03-04


前不久,又出了两单学者涉嫌抄袭的事件。一是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涉嫌抄袭却被评上中科院院士。二是中山大学副校长、留美博士后黎孟枫为获取国家科技部研究经费批复的863项目,涉嫌剽窃深圳某科技公司留学回国人员李殿生与曲新勇两位博士的科技成果,目前此事正在调查中。

  应该说,在学术腐败的惩处上,科技部、中科院和某些大学是相当看重的,这些年在学术打假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有些处罚还十分严厉,引起了普遍反响。但问题是,在一片喊打声中,学术腐败仍然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细究其中原由,发现根本所在无非是利益在与风险的博弈中占了上风。

  首先,利益诱惑实在太巨大。可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者一开始就想去“盗窃”别人的成果。一个人甘愿冒险去搞“学术造假”,其预期的收获必然要大于“造假”的风险。拿“院士”这一头衔来说,不仅是“一层护身符”,还象征着某种物质待遇。现实中,一个人只要评上院士,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生活条件都会因为这个“头衔”的到来而改观。

  其次,所担的风险实在太小。很多人在抄袭的路上的钻营,本身是因其被“发现”的机率小,值得一“搏”。再说了,就是抄袭真的被发现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处理。更有甚者,许多单位因为害怕处理抄袭者而损害单位的学术声誉,干脆与举报者私了,或者采取“拖”的战略,不了了之。最有戏剧性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李鬼打倒李逵的事,一些学者迫于抄袭者的流氓行径,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术权利,这可是笔者亲眼所见到过的事情。这样一来,抄袭者几乎无多大风险可担,那便“何乐而不抄”了。

  第三,学术道德氛围实在太差。学者抄袭别人的文章,有其外部因素,比如单位有评职称、发论文的压力等等。但从整个学术群体内部来讲,大家似乎并不以“抄袭”为耻。抄袭现象一出,除了少数人站出来批判以外,学者们大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则还洒一掬同情之泪。这种“是非不分”的状态是学术腐败存在的直接土壤和温床。正是因为对学术道德的漠视,导致了许多人根本不把学术道德当回事。有了这个基础,“抄袭”自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5 08:25:00
有一定的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6 17:16:00
第一条是有需就有供,第二条是寻租成本又低,第三条……看看前两条就知道靠学术道德能管得住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8 09:10:00
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3 15:12:00
支持 大家可以感觉到国外这种事情少的多 还是学术环境的主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3 15:31:00

主要的原因在于现在几乎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竞争,也正因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竞争了,所以我们的学术研究也就没有了独立性。于是乎,学术竞争就让位于官场游戏:学术地位比较便依赖“行政”职务的高低比较;学术成果的比较便取决于研究经费比较;学术荣誉的则依靠其自己或背后的行政力量大小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