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部落”及其行动规则
学术分化和学科专业化使得学术界形成了“乱像迷人,的景观,这让初入学术界的研究生常常“摸不到门槛”。斯诺1959年在剑桥发表的“两个文化及科学革命”演讲中就指出学术分化所造成的矛盾:学术文化已经形成了两个壁垒森严的世界,一个是人文的,一个是科学的。两个文化之间常常因为不理解而相互攻击。实际上,学术的分化何止“两种文化,呢?帕森斯就指出,至少还有一个“社会科学文化,,即“三种文化”。 比格兰则从学科的角度对专业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他通过对学者们的调查,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的特点,按照三个维度对学科进行绘制构图,即硬科学对软科学、纯科学对应用科学、生命科学对非生命科学。托尼・比彻等在比格兰的分类基础上,根据学科认识论特点,将学科分为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四大类别,每一类学科都有相应的学科为标准,例如代表纯硬科学有物理学;代表纯软科学有历史学、人类学;代表应用硬科学的有机械工程学、临床医学;代表应用软科学的有教育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等。而这些也只是从大的方面来区分,各个学科文化内部还有很多细分,而且还涉及到各种交叉学科等。如今,处在学术界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即使相同学科门类或专业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科或专业内还有不同的亚文化或学术圈。
克拉克概括了学界学科分化形成的文化现象、学科的亚文化围绕各个学科周围日益形成。 随着学术研究学术观点的不断专业化,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们无论是在研究背景方面还是日常问题方面,共性越来越少。他们没有相互交流的冲动,当然也没有能力这样做……社会学部落的学者很少涉足物理学家的领地,也不知道他们的研究内容。……学科带着独具特色的亚文化,以独立的状态存在。
学术分化使得学科之间彼此隔离,很少交流。由于这些特征与部落极其相似,故托尼・比彻称其为学术部落。学术部落内部共享相同的信念、文化和资源,他们与其他的部落却很少往来。他们形成部落的基础就在于他们是在同一块知识领地上进行生活与劳作。学术部落可以使用驱逐非法移民的各种策略来界定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的学术领地。而要被接纳为学术职业特定部门的成员,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需要忠实于自己的学术群体,并遵守它的各种准则。要加入这样的群体,立志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成员,就必须学习遵守该群体基本的文化规则。研究生作为学术新手,只有熟悉这些知识才能够顺利地或很好地理解并进入到这个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