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两会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说,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两年来国务院在兑现这种承诺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建立了西部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保障机制,因此实现了西部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这是义务教育法中要求国务院实施的目标,国务院的工作有目共睹,也让人诚服。
昨天人民网记者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到时候,这位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语出惊人,他说:“现在老百姓所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的论调是不对的,我们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我国也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学生与家长,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中学都希望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条件。但好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
这位省长如是说就很难让人诚服,因为实际上由于中国教育投入依然不够多,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把这位省长和陈竺部长作了一个比较,陈竺部长就没有那么高调,为什么?陈竺部长说得非常坦然:“中国现在是用占全球2%的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占全球22%的人口”。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个事实说明我国的医疗改革的进程也许会更长。教育投入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也按照人口平均比例,或者按照GDP的比例计算,中国教育投入依旧是处于世界欠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教育的投入要实现达到4%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况且实现了4%也不能说我们教育的投入就是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在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是非常落后的。因此改善中国教育也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显然陈晓光的高调难以说服人。
实际情况老百姓的反映强烈是非常真实的,陈晓光副省长对教育公平的解释不能和国内教育学者,教育部保持一致。他说:“老百姓要追求公平,公平是广义的、宏观的,这是一个广义的提法,教育公平包含有教育资源的公平,受教育程度和师资力量的公平等。”他还说:“吉林省已经覆盖了70%,马上就能达到100%了,但这样还没有达到让老百姓人人满意的状况。”如果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实现均等,就没有教育公平可言。老百姓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就是说受教育的机会均等问题。
关于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这位副省长说:“好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
我就不明白省长在说什么?政府主管教育为什么会有“好学”?言下之意就是有欠好的“学”。一个资源均衡的问题在副省长的嘴里就变得如此不屑一顾。我可以断定,副省长的孩子要上的“好学”,普通的老百姓也有这种需求,你不只能让副省长和有钱的人满足这种需求,而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排除在外。副省长的孩子进“好学”人家也许不多收你的学费,可是普通来百姓拿着哗哗的票子央求校长把自己的孩子收下吧还找不到门路呢。
这种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公平显然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在吉林有许多民工子弟在外省,只能进民工子弟学校,这是无奈之下在体制外就读。苏州市就有158所民工子弟学校。他们不能上“好学”的问题就不算问题了?
笔者关注中国教育公平许多年,重点学校,重点班并不是老百姓炮制出来的,我就不信吉林省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吉林省就没有“名校办民校”的问题,就没有“假民办”的问题。如此的问题都是在制造教育不公,都是在制造“上学难、上学贵”,省长一句话就把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简直是无稽之谈。
今年两会朱永新代表有一个提案:《关于改革农村教师编制工作的建议》,朱老师这个提案建议:“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建立边远山区、湖区、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经费支持制度。对西部地区尚未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的各县,按照定编后新增教师的数量,由中央财政予以经费保证。”
据我所知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今年北京市才开始在昌平区试点,难道吉林省已经做到。可以说教师的收入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乱收费”,“高收费”的问题就无法根除,就无法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显然成省长的调子太高了。
抓好教育作为副省长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如此高调必然不能兑现《义务教育法》中的目标,如此高调的背后吉林的教育中的问题一定不会少!
最近朱永新代表在他的博客中写了一篇:《春天的约会之九 “教育是第一民生”》,他说:“我们认为,在目前中央财政不能一下子达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4%的目标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的20%。”他还说:“教育是第一民生,其次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政府应该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同时,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中国的老百姓对国家目前的困难是会通情达理的,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最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老百姓也能够接受,但必须是讲实话,而不是唱高调。显然我会把更多的掌声送给朱老师,而不会把掌声给这位高调的副省长,因这个省长无视老百姓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