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顶贴呀~关注一下公众微信“经管理想国”吧,我们在公众平台首发~
关注后,说明微信名,设置一个50 币的小附 件,我验证后会下载的。谢谢大家!
中国股市短短二十几年历史,却有许多极端而传奇的人和事,市场大起大伏的背后,有人锒铛入狱,有人落荒出逃,更多的是中小股民不为人知的甘苦。这篇文章所陈述的故事,名称里都包含数字,这几件事几乎涵盖了中国股市跌宕起伏的各个周期。
1.零交易
回顾中国股市20多年的历史,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多时候都是矫枉过正的,有的时候甚至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纠偏的时候,又重新走回极端。1990年到1992年的这段时期就完成了这么一次轮回。
1990年,深发展银行送股多、分红高,中国股市的第一波牛市狂潮就此引爆。证券公司门外人山人海,交通阻断,股票买卖不分昼夜地进行着。深圳市大量企事业人员已无心上班,全面投入股市。
5月份开始,深圳发改委宣布一连串打压措施,12月8日市场开始掉头向下,随后出现了长达9个月的恐慌。
1991年4月22日,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当天深交所成交量为“零”,全天没有一个买单,从而创造了一项空前绝后的纪录。
1991年8月19号、21号、23号、25号、9月2号深交所一口气开了5次救市会议,深圳市政府筹集资金2亿元,开始救市,十月上旬,深市冲出谷底。
几个月后,1992年5月21号,上交所放开了涨跌停板,中国进入“股疯”时刻,股市又进入癫狂状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历史消息《中国股市记忆:那段疯狂的过往》)
2.“8·10”事件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里面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发布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宣布1992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认购1000股,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块钱买一张抽签表。政府还很体谅大家:为减少排队人数,每一名排队者最多可持有10张身份证来买抽签表。
这2800张身份证的主儿,也许3个月前就料到了这事儿了,3个月能搜罗到这许多身份证也真是本事。
当年的《深圳特区报》记者金涌回忆,当时深圳的常住人口60万,发新股时却涌进了100多万人。全国各地的人都在这几天涌进深圳,北京人、上海人、哈尔滨人、广州人……他们直接就在发售点前把行李一放就开始排队。当时,广州到深圳的软卧火车票30多元,但在黑市竟然炒到了200元一张。许多人没有边防证进不了特区,有当地农民自告奋勇带路钻铁丝网,收费每人40元。
从8月7号早晨开始,约有120万人在分布全市的300个网点前摆开了长龙,长龙迅速粗壮蜿蜒开来。有人拿来长长的绳子,男男女女紧紧抓住绳子,甚至把绳子绕在手腕上。
全城21个证券营业所,个个门前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队,昼夜不散。人群中的一张纸一次又一次地传到每个人手中,又由后来者接过去,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人名,每个人名前都有个序号,这是当时最重要的,这种把人编成号码的方式是百姓自发创造,并由众人选举的“龙头”付诸实行。按照规定,“龙头”每隔两小时点名一次——不是叫人名,只是叫序号,比如“365号”,或者“563号”,闻者立即答“到”,无论昼夜都不间断,倘若两声之后没有“到”的回应,“龙头”当即将该号码连同人名一并划去。
那个时候的深圳,要么刮风,要么就下雨,要么就是日晒。这120万人整整排了三天三夜,所有这几种天气都经历了。
接近8月9号发售的时间了,维护秩序的警察开始出现。
8月9日早晨开始发售抽签表,但到了中午,有几个点的窗户又关上了:表售完了。后来,越来越多的窗子关上了。
到了10日上午还有可怜的人在排队。而这天早晨上摊的深圳各报已宣布500万张新股抽签表9日发售完毕,并称发售过程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但是没有拿到新股认购表的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看到好多内部人包括执法的人、证券公司的人、金融系统的人把大量的表偷偷买走。他们互诉自己的委屈,互换各自的所见所闻,人们开始愤怒了。这种态势,到8月10号的晚上达到了顶点,大批的群众开始聚集,开始打出标语,要求惩治腐败、打击营私舞弊,最终演变成了冲突事件。
深圳只好把下一年的500万张抽签表提前增发,事态逐步稳定。事后,市纪委等部门从2900多件群众投诉中筛选出重点线索62件,涉及金融、检查、工商、公安等5个系统20个单位75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22人。一共有超过4000人私分了10万多张认购表。
“8·10”事件后,深圳股市曾一度受重创,股价指数从8月10日的310点猛跌到8月14日的285点,跌幅8.1%。
当年10月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8·10”事件直接促成的。
3.327风波
1995年,上海证券市场发生的事堪称动作大片。对决的一方是万国证券的老总管金生,他所领导的万国证券在当年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60%,在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40%,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券商当中的带头大哥。当时有一句广告词说:“万国证券,证券王国”。
管金生的对手是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管金生与中经开对决的标的就是国债期货的一种主力品种——1992年发行的,于1995年到期的三年期国库券,证券代码327。
1995年2月,有市场传闻,财政部有可能会提高327的保值贴补率,但是管金生不这么看,他决定带领万国证券做空,而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则选择了做多。时间到了2月23号,传闻得到了证实,面值百元的327将按照148.5元来兑付,管金生有点懵了。
这天上午一开盘,中经开步步紧逼,曾经一度把327的价格拉高到了150块钱。327国债每上涨一块钱,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去十几个亿。
到了下午4时22分,空方突然开始发难,先以50万口把327的价位从151.30元打压到150元,然后争分夺秒连续用几十万口的空单把327的价位打到了148元,最后在尾市以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了147.40元。全场目瞪口呆!
在这天交易的最后七八分钟,万国证券一共砸出了1056万口的卖单,面值高达2112亿,而当时所有327才值240亿。
当天晚上,上证所经过紧急磋商,最终裁定万国证券恶意违规,并宣布当天最后八分钟所有有关327的交易无效,各会员单位之间协议平仓,万国证券就此赔进去了16个亿。
1995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宣布,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
1997年2月3号,管金生以受贿和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申银证券接手重组万国证券。
2003年之后,管金生保外就医,赋闲在家。
**后来中国市场还出现一个君安证券,由于私有化失败,与国泰合并。现在回过头看,国泰君安也好、申银万国也好,这两个组合都是激进者先出名,但最终被稳健者所合并,令人深思。
4.“5·19”行情
1999年5月19号的上午,沪深股指还在弱势中静静地爬行。午后,场外资金突然如潮水般涌入,在网络科技股的带领下,大盘陡然拔起,当天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大行情的第一天。
就在市场升幅可观,但还显得有点犹豫之际,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叫“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再次强调“股市是恢复性上涨”;不久,管理层又放出“三类企业获准入市”的利好。突发性和后续不断的政策利好有如火上浇油,终于领着“5·19”行情走向更高。
到6月30日,沪指已经攀上了1756.18点的新高。当时上证指数从1060点起步,第一阶段在政策的刺激下就上涨了70%。后经回调,沪指在1341点处再次爆发行情,一口气涨到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再创新高。这轮延续两年的大行情就是著名的“5·19”行情。
现在回过头来看,“5·19”行情的爆发可能有两大背景:一是当时国企改制已经大规模展开,急需资金,因此股市必须激活;二是当时海外市场的网络热已经开始兴起,国内外市场早晚肯定有所反应。
不管怎么说,“5·19”行情让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得到了实惠,股市上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5.“6·24”井喷
已经讲了那么多个中国股市的起起伏伏,让我想起曾经看到有人调侃中国股市的神逻辑,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股市就会剧烈反应,其中还充满着国民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捧腹。诸如情人节当天,宾馆酒店涨停,洗床单概念也沾光飞涨;李某某出事,ST天一跌停;钓鱼岛事件,带“日”字的股票大跌;2008年奥巴马美国大选前后,澳柯玛多次涨停,2012年奥巴马连任,澳柯玛再次涨停。
“6·24”井喷又是一个反应过度的例子。2002年6月24日,股市“井喷”,沪深两市大盘出现9.25%的涨幅,整个大盘近乎涨停。原因只有一个,前一天晚上,国务院决定,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股减持是中国股市自创立以来,最敏感的、最脆弱的那根神经,的确,国有股什么时候减持、什么价钱减持直接触碰“国”利与“民”利。所以,历史上每当一有国有股减持的消息,市场必跌,特别是2001年6月,有关减持国有股的暂行办法,使上证指数从2245点一路下跌,4个月的时间,市场跌去了30%,1万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但是,“暂停”二字不足以打消市场中长期的恐惧,当时大家都有“等着第二只靴子落地”的不安心理。市场在短暂的井喷之后继续走熊,积弱难返。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6·24”行情的历史意义恰在于引出了全流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股市的痼疾——股权分置。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推行。
6.“5·30”暴跌
我们对这次“股市地震”都应该印象深刻,2007年5月30日,政府在凌晨宣布上调印花税,从0.1%提高到0.3%。许多股民早晨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又进入无边无际的噩梦中。当天开市,股价大幅低开,如前几次利空一样,股市开始反弹,但是经过两波反弹之后,市场开始一路下跌,当天跌幅-6.5%,近千支股票跌停。
第二天出现一小波的反弹,然后积蓄了更大的下跌动能,最大跌幅一度达到-5%,随后在大盘蓝筹的带领下,逐渐收复失地,尾盘报收涨1.4%,但仍有数百只股票跌停。
第三天早盘两波上攻之后,一路下跌,溃不成军,又有近千只股票跌停。
短短几天上证指数从4335点爆挫至3404点,跌幅近千点,市值缩水近万亿。几百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连续三日跌停,跌幅都超过了40%甚至被“腰斩”的个股遍地都是。
政府之所以会调高印花税,主要目的是控制股市之中日益高涨的投机气氛,大量以投机为主的、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惨跌。但下跌的那些股票显然不完全是“垃圾”,“5·30”之前市场的狂热与之后的恐慌出逃,加剧了这场“股市地震”。
7.6000点
“5·30”暴跌之后,股民们是否变得更理性了呢?就在当年,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上攻到6124点,成为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然而,一年以后的同一天,上证指数跌到了1901点,跌去了4223点;到10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1664点,与6124点相比,跌去了72%。大盘为什么会牛到6000点,又为什么熊的如此之快?似乎谁都给不出完整和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关“数字”的故事讲完了,这几乎串联了整个股市各个周期的起伏。神经过于敏感的股民,加上半夜起床的财政部,让我们的“政策市”特点显露无遗。最后也只能还是那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图:股市暴跌后小股民令人心酸的景象
本文改编自央视《中国股市记忆》视频,本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推荐这一视频。
欢迎关注“经管理想国”,您可以在公众账号搜索“经管理想国”,也可以保存二维码,直接扫一扫。
如果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