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人类经济的分配方式既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按利润分配”。
不错,这算是信息化社会下对分配的最新认识了,不过还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才行:因为现在不少高科技产业中,公司职员被分配到股份已成为事实,这就不只是单纯的利润分配了.哎,现有的人力资源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出现系统的操作模式.
中国很需要索罗斯式的实战大师啊.
想想,公司职员拥有股份,但如果公司经营没有利润,这些股份有用吗?谁也不想要一个亏损严重的公司的股份吧。
人力资源并非凭空获取好处,它要发挥作用,要为公司创造利润作出切实贡献,才能从这种利润创造中获得回报。
西经里的要素市场理论主要探讨了要素的定价问题,其基本原理与产品市场是没有差异的,即根据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要素的价格。
至于我国的分配方式的争议有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决定的。首先,“按劳分配”的分配理论在人们脑子里面根深蒂固,要改变当然有一个过程。其次,如果现在严格实行“按要素贡献分配”,收入分配的差距会更加扩张。所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没错,在当前的情况下,理论可能得等等现实的发展。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7 11:31:48的发言: 从理论上讲,按照要素对企业利润创造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是最合理的,而且我觉得更好的表述应当是“按要素贡献分配”,以区别于按要素投入分配。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是很大的。
那么,这个难度是在于哪里呢?是屁股决定大脑,还是大脑决定屁股呢?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8 6:16:34的发言: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即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指标问题。如果我单纯增添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使产出与产值提高一定程度,那么就说明这个新增产值就是这个劳动力所发挥的贡献。对于资本与土地也同样道理。
如果我说,土地并不生产粮食,可能有人不同意。那么我又说,土地和劳动,一起生产了粮食,这应该没问题了吧?
如果是这样,则我们无法单独确定某种要素的贡献。例如,以前一个农民和一百亩土地,可生产十吨粮食。现在增加土地到一百五十亩,进而生产了十五吨粮食了,则我们不能说,新增的五吨粮食是那新增土地五十亩的贡献。
上面我说,土地和劳动,一起生产了粮食。其实,除了土地和劳动之外,还有微生物,气候,阳光,虫子,种子,等等的正面和负面贡献。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5-7-18 11:19:13的发言: 。那么,这个难度是在于哪里呢?是屁股决定大脑,还是大脑决定屁股呢?
虽然这个调调很流行,但偶不太喜欢!不雅!
这里我所讲的“难度”纯粹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和人的立场无关。“边际量”的获得理论上很容易,实际获得可不简单。
任何土地都没有生产出人类的小麦。一块天然的土地,无论天然小麦生长的多么茂盛,无论多么的丰产,都没有生产出一粒小麦。
只有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收获了这些天然的小麦,人类才获取了粮食。
有土地,有小麦,没有人类劳动,人类就没有小麦。人类不劳动,人类自己就没有小麦。人类一劳动,人类自己就有了小麦。所以说,人类的小麦,完全是人类一手生产的。
如果天然生长的小麦固定不变,但是劳动量不同,或者劳动生产率不同,则人类的小麦的产量就不同。如果天然生长的小麦丰产,那么经过人类收割劳动,人类的获取就多。反之,经过同样的人类收割劳动,人类的获取就少了,而且人类劳动有闲置。这一点,仅仅说明了人类劳动生产率问题,不说明土地的贡献。
有人说,有劳动有土地就有小麦,有劳动没土地就没有小麦,因此说,土地生产了小麦。其实,一、没土地则无耕种收割劳动,二、罪犯人身伤害,也需要有个被害人,如果没有被害人就不会产生人身伤害,那么结论是:罪犯的行凶行为不是人身伤害的原因,罪犯和被害人的相互配合,凶手和凶器和大地、空气、阳光、粮食与被害人的身体,等等,共同创造了人身伤害,凶器和凶手共同行凶,罪犯和被害人是同案犯。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8 11:53:57的发言: >虽然这个调调很流行,但偶不太喜欢!不雅!
这里我所讲的“难度”纯粹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和人的立场无关。“边际量”的获得理论上很容易,实际获得可不简单。
人人都有头发,四肢,屁股,天经地义,生来如此,这有什么不雅的呢?如果我们一使用头发这个词汇,马上想到了毛皮,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认为,头发这个词汇侮辱了人类。或许,我们应当使用生理学的概念吗?
我觉着没有什么不雅观的,尤其是,这不过分。前人都说过,大俗大雅。
至于说到技术角度,我就奇怪,中国人把违法犯罪叫做不正之风,把财产转移叫做产权改制,是不是汉语技术太发达了。我还奇怪,中国的腐败现象,是否是因为立法的技术问题。是否中国的文化人,自己雅致而被别人雅观呢?
经济问题的技术问题,是有的,但是问题不大。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8 11:53:57的发言: >虽然这个调调很流行,但偶不太喜欢!不雅!
这里我所讲的“难度”纯粹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和人的立场无关。“边际量”的获得理论上很容易,实际获得可不简单。
这个自有市场来解决吧?呵呵
均衡量就是边际量,倒也无须经济学家用什么高科技手段来帮忙。
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论,无非就是论证了在市场条件下,每种要素的拥有者,在均衡下获得了该种要素的产出。租金总是某种固定供给要素稀缺性的反映,“没有无主的收入”。
当然,要把这理解为“循环论证”也没什么不可以,使用数学本来就意味着假设与结论逻辑等价。而这一结论一直都是被马克思主义者强烈批判的。(三位一体)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7-18 16:02:02的发言:当然,要把这理解为“循环论证”也没什么不可以,使用数学本来就意味着假设与结论逻辑等价。而这一结论一直都是被马克思主义者强烈批判的。(三位一体)
反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强烈批判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5-7-18 11:30:43的发言: 。
如果我说,土地并不生产粮食,可能有人不同意。那么我又说,土地和劳动,一起生产了粮食,这应该没问题了吧?
如果是这样,则我们无法单独确定某种要素的贡献。例如,以前一个农民和一百亩土地,可生产十吨粮食。现在增加土地到一百五十亩,进而生产了十五吨粮食了,则我们不能说,新增的五吨粮食是那新增土地五十亩的贡献。
上面我说,土地和劳动,一起生产了粮食。其实,除了土地和劳动之外,还有微生物,气候,阳光,虫子,种子,等等的正面和负面贡献。
我们所说的不应该是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事,而应该是花费多少代价去生产这些物质财富的事。而只有“人”才有资格去说这种“代价耗费”,其它物的耗费都不算是这种代价耗费,并且,物的耗费最终体现为人的耗费。因此,尽管生产粮食这种物质需要无数的自然条件,但如果它不需要人力,那所生产出来的粮食将是没有代价的,价值为零。
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谓“贡献”,实际上是其背后“人”这个要素的贡献。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8 11:53:57的发言:虽然这个调调很流行,但偶不太喜欢!不雅!
这里我所讲的“难度”纯粹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和人的立场无关。“边际量”的获得理论上很容易,实际获得可不简单。
边际生产率也并不很难确定。比如你所在的科室有10个人,月产值10万。在没有变动其它的投入要素的时候,单纯添加一个人,如果月产值达到12万,那么新增的2万就是添加的这个人的产值,也是这个科室此时的边际生产率的表现。同样,其它条件不变,只增添一台仪器,看看产值增加多少。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5-7-18 11:55:42的发言:任何土地都没有生产出人类的小麦。一块天然的土地,无论天然小麦生长的多么茂盛,无论多么的丰产,都没有生产出一粒小麦。
只有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收获了这些天然的小麦,人类才获取了粮食。
有土地,有小麦,没有人类劳动,人类就没有小麦。人类不劳动,人类自己就没有小麦。人类一劳动,人类自己就有了小麦。所以说,人类的小麦,完全是人类一手生产的。
如果天然生长的小麦固定不变,但是劳动量不同,或者劳动生产率不同,则人类的小麦的产量就不同。如果天然生长的小麦丰产,那么经过人类收割劳动,人类的获取就多。反之,经过同样的人类收割劳动,人类的获取就少了,而且人类劳动有闲置。这一点,仅仅说明了人类劳动生产率问题,不说明土地的贡献。
有人说,有劳动有土地就有小麦,有劳动没土地就没有小麦,因此说,土地生产了小麦。其实,一、没土地则无耕种收割劳动,二、罪犯人身伤害,也需要有个被害人,如果没有被害人就不会产生人身伤害,那么结论是:罪犯的行凶行为不是人身伤害的原因,罪犯和被害人的相互配合,凶手和凶器和大地、空气、阳光、粮食与被害人的身体,等等,共同创造了人身伤害,凶器和凶手共同行凶,罪犯和被害人是同案犯。
我不赞同这种“人类的小麦”这种观点。从使用价值来说,野生小麦与“人类小麦”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野生小麦可能比“人类小麦”更好。但人类小麦与野生小麦的一个基本差别就是它凝结着人类劳动的“血汗”,但我们很乐意付出这种血汗吗?不愿,我们希望自然界能够自然地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小麦及其它物品。比如,如果自然界不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氧气,我们还能活命吗?因此不要将人类自己的制造物抬得太高,也不要将自然物品贬得太低。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9 7:17:09的发言: >边际生产率也并不很难确定。比如你所在的科室有10个人,月产值10万。在没有变动其它的投入要素的时候,单纯添加一个人,如果月产值达到12万,那么新增的2万就是添加的这个人的产值,也是这个科室此时的边际生产率的表现。同样,其它条件不变,只增添一台仪器,看看产值增加多少。
但凡获取边际量的时候通常都用这种方法: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减)某一要素的投入,看产出怎么变化。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生产是需要要素之间的配合的,新投入要素增加了产出能力的同时其他要素也在为此作出贡献;同时,同样质量的一单位要素在不同的时期投入生产,其产出的增量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在分配的时候如何解决。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9 7:11:18的发言: >我们所说的不应该是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事,而应该是花费多少代价去生产这些物质财富的事。而只有“人”才有资格去说这种“代价耗费”,其它物的耗费都不算是这种代价耗费,并且,物的耗费最终体现为人的耗费。因此,尽管生产粮食这种物质需要无数的自然条件,但如果它不需要人力,那所生产出来的粮食将是没有代价的,价值为零。
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谓“贡献”,实际上是其背后“人”这个要素的贡献。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9 7:17:09的发言: >边际生产率也并不很难确定。比如你所在的科室有10个人,月产值10万。在没有变动其它的投入要素的时候,单纯添加一个人,如果月产值达到12万,那么新增的2万就是添加的这个人的产值,也是这个科室此时的边际生产率的表现。同样,其它条件不变,只增添一台仪器,看看产值增加多少。
“那么新增的2万就是添加的这个人的产值,也是这个科室此时的边际生产率的表现”,这句话,有自相矛盾,以后半句为对。增加一个人,而增加了产值,应当是整个科室的贡献,是分工协作下的整体的贡献,不是那一个个人的贡献。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7-19 7:24:08的发言: >我不赞同这种“人类的小麦”这种观点。从使用价值来说,野生小麦与“人类小麦”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野生小麦可能比“人类小麦”更好。但人类小麦与野生小麦的一个基本差别就是它凝结着人类劳动的“血汗”,但我们很乐意付出这种血汗吗?不愿,我们希望自然界能够自然地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小麦及其它物品。比如,如果自然界不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氧气,我们还能活命吗?因此不要将人类自己的制造物抬得太高,也不要将自然物品贬得太低。
地球的小麦,就是人类饭碗里的小麦吗?你的小麦,就是我的?
人类的小麦,也完全可以是彻底野生的。所谓人类的小麦,就是属于人类而为人类掌握利用的小麦。老兄在此有误解吧。
人类和老鼠真的不一样吗?其实,人类就是老鼠,老鼠就是树木,这是完全成立的。但是,这一点,往往挺无聊的。
小麦是天生的,小麦就是小麦。但是,为什么人类需要劳动呢?
老兄有思维不清,概念混乱。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9 8:19:21的发言: >但凡获取边际量的时候通常都用这种方法: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减)某一要素的投入,看产出怎么变化。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生产是需要要素之间的配合的,新投入要素增加了产出能力的同时其他要素也在为此作出贡献;同时,同样质量的一单位要素在不同的时期投入生产,其产出的增量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在分配的时候如何解决。
边际生产率只是人们用以设计衡量某个生产要素在特定时候、特定状态下的贡献程度,它并非十全十美,但在党政军没有设计出更好的指标出来以前,只能以此作为观察的指标。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9 8:24:40的发言: 就拿上面的例证来说,增加的两万是否就得分配给新添的那个人呢;如果,第二天又加了一个(同质的)人,但产值只增加1万,那他们两的工资是否得差一半。
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与有关的分配并非总是一致。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5-7-19 11:35:01的发言: > “实际上是其背后“人”这个要素的贡献。”,这是对的,但是老兄应该分清楚人的贡献是什么。所谓人的贡献,有2种,一种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例如奴隶耕种和收获并创造出剩余产品,一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例如奴隶主给奴隶提供了膳食和鞭策。再换句话说,一种是生产领域的生产力意义上的“人的贡献”,一种是分配领域的生产关系意义上的“人的贡献”。这二种,都是所谓人这个要素的贡献,但是,有区别,和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许多人都将生产与分配分开,我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分配只不过是生产过程的一个方面,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点获得必要补偿后继续再生产的方面。因此我很少单独谈什么分配的事。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5-7-19 11:39:29的发言: >“那么新增的2万就是添加的这个人的产值,也是这个科室此时的边际生产率的表现”,这句话,有自相矛盾,以后半句为对。增加一个人,而增加了产值,应当是整个科室的贡献,是分工协作下的整体的贡献,不是那一个个人的贡献。
大锅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