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4-12-19 11:08:18
壑猩架子观 发表于 2014-12-9 17:09
对呀!有人还提出是集体创作而挂李耳的名的观点,因为他是官啊
我以为,不是拔高,而是贬低。老子讲的就是智慧的源泉。老子讲的是人与动物区别 的拐点,孔子讲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者,仁也。没有仁的人,仍然是人(高级动物),没有智慧的人,则彻底的成为动物。人之为人,就因为人掌握了形名之学,以名表形,以名表实。因人有万物,万物更生情。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喜怒衷乐,才有仁爱,才有忠恕。
道德经是不是老子所作,对于今天的来说,这并不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8 02:22: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8 09:01:06
人是智慧的生命体。
达尔文回答了人是动物;
老子回答了人是智慧动物;
孔子回答了人是仁动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8 10:22:51
人是动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
一切动物都具有进化成为人的潜质;
不同种族是由不同动物进化而来;
智慧是进化过程中的偶然现象;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形名之学能成为智慧源泉,是由其非唯一性和任意性决定的。
人类的智慧并不神秘,也没有神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7 12:04:42
老子的哲学思想

黄灿章
一、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革和“周"人统治思想的变化
1、“遵天"与“反天"的斗争。

实质是关于人类智慧的源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9 09:21: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02:24: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15:43:27
三公大叔 发表于 2015-1-12 02:24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说法已非常明确地解说了“道”是学来的,不归属于私有,因而不可自以为是地把持解 ...
谢谢,你说的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03:26: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4 00:44: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19 18:26:17
人们只能在确定的语法规则及语词含义下才能有正常的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5 15:05:29
重新翻译整理我们的经典,中国也能再创文艺复兴那样的辉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9 00:30: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2 06:04:29
很有启发。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3 06:1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4 19:53:20
一以贯之,道者,众眇之门也。
道,就是自在自然之名相,道即是无,是人类智慧的逻辑起点


写下与说出者,当然是言。言者,名也。名可名,非常名。人们只能在常名下才能进行沟通交流。然名非确定唯一的。语言非人类所独有,动物也是有语言的。只是人类不懂其言之何物也。此非常名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6 22:50: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9 14:34:41
人歪诗难正
词混意不清
山中闻鸟语
同类方知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7 09:22:29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正确的说法是:劳动本身没有自然价值,砝码本身没有自然的重量
不存在自然的量/客观的量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与劳动没有价值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这是过去时,并且不是一般的过去时,而是过去的间 零 时,即最初的本源时,而劳动没有价值却是现在时。
例如,说你本身没长耳朵,这就不对了,但说你本身没长疮,这就是对的。
你本身长有耳朵,所以你有耳朵,但不是你本身没长耳朵,后来长出耳朵;
你本身没长疮,所以你没有疮,这是不成立的,你本身没长疮,并不排除你后来长疮。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是劳动本身没有自然的价值,并不等于劳动现在没有价值,不等于劳动不能现在可以有价值。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的价值是自然价值、客观价值,这是不能人为产生的;
劳动没有价值的价值却是一般价值、主观价值,这是可以人为产生的。
宇宙(实)本身是宇宙(名)吗,地球(实)本身是地球(名)?不是
而是:宇宙(实)可以是宇宙(名)吗,地球(实) 可以是地球(名),当然也可以不是
此名可名,非常名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7 15:21:27
YJDWII 发表于 2014-5-3 09:06
英雄莫问出处,干嘛非要有出处?
注者,自已的理解。
要的就是自己的理解,非得是什么名家经典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10 11:28:27
道德经很深,值得反复阅读
解读还需要多加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12 15:08:02
狼不吃蘑菇 发表于 2016-2-10 11:28
道德经很深,值得反复阅读
解读还需要多加思考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亿万人,两千余年的思考,还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20 21:34:16
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1-4-27 04:26:43 |只看作者 |倒序 【哲学「存在」「物质」概念的含义……】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存在」这一词组依古汉语所解,分为「存」与「在」两个词,分别各有不到十种和十多种含义,合为一个词组时,实际是同义重复或反复式用法。
  『尔雅』注:存即在;『说文』:在,存也。字从土,与坐同意。
  「在」小篆字形:从土,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有存活、生存意。
  「存在」的意义正解是: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如『礼记·仲尼燕居』中「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唐孔颖达疏:「仁犹存也。君子见上大饗四焉,知礼乐所存在也」。
  
  哲学译文中的「存在」本源于希腊文εστιν及,转写成拉丁文logos,后来英文to be,在汉语原意的前提下,又被赋予「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和「哲学上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含义。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
  虽然从赫拉克利特时代就提到过「存在」一词,但最早明确确定这个哲学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巴门尼德,但这个词的翻译一直有争议,清华大学王路教授认为该词,从逻辑学角度应该译为「是」更准确。因为在古希腊的「存在」概念中,并不涉及时间与空间的直接对应。
  
  我们中国人对「存在」的「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在中国人理解中,应该是看的见,摸的到的。
  例如:一个杯子。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
  但哲学中的「存在」是指这个杯子被人「感知到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的前提,或者说是一种前提规定性,它恰恰是不可以被感官感知到的内容。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一般理解的「存在」一词来说:哲学所讲的一个杯子「存在」,是指我们普通人所说的杯子存在的前提,而不是指这个杯子被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并持续有时间性、还占有空间。
  十六世纪西方出现了一个词拉丁文词语「ontology」,原由「to on logos」组合而成,其直译为「关于存在的研究」,用来代替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词,中文解释时,译为「本体论」。
  「形而上学」语出古罗马对亚里士多德文献整理时的用词,意为「物理学以后的内容」,因为其原稿没有命名,而是接在其物理学后边的一部分讨论我们现在所谓哲学的知识,所以实际「形而上学」就是「哲学」,两者是同义词,在黑格尔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本体论」就是新造的一个直接代替「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研究」,所以,西方哲学概念中的「存在」就是后来哲学中所说的「本体」,原意直译时,最接近的词义为「是」。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经验论哲学中所谓的「表现就是存在」的「表现」,实际都是同义词。
  
  到底哲学的「存在」这个概念怎么定义,从亚里士多德最初为概念的定义确定的方法「属加种差」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亚里士多德根据定义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存在不可定义」,并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被永远追问下去」。亚里士多德在描述时使用的是「ti to on」,译为「存在之为存在」,并将这个的问题转化为「ti he ousia」,直译即「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后来的「本体论」的解释是「将事物的属性综合成一体的内在规定性」。什么意思——
  还以杯子举例:我们看到杯子有颜色、形状、大小、质感、……可以被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康德称现象),这些我们一般人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即叫作事物的「属性」,那么在这个杯子背后,把这些与此杯子相关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属性综合成一个杯子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谓的「存在」,或称「本体」、「实体」、「表现」(部分哲学派别的用法)等。
  
  在中国传统上,普通人所说的「存在」,实际是包括了哲学中所讲的「存在」与「属性」的总合,而在西方哲学中,「存在」与「属性」是完全不同的。杯子的颜色叫「属性」,不叫「存在」,「属性」不具备任何实体性,也不具备任何综合性,杯子的颜色与杯子的形状,仅仅是两个非「存在」的「属性」,「属性」依「存在」而具备「存在」的可感知性,但「属性」严格的说,不是「存在」本身。经验主义由于否定「存在」的可知性,所以,把作为「属性」的外在表现,直接作为「存在」的同义语,即「表现就是存在」或「存在就是被感知」。
  
  现代西方哲学及科学,尤其是科学,基本很少再有讨论「本体」的,但「存在」如果没有了,那么世界也就成了虚无了,所以,一些哲学派别提出了「存在就是属性的集合」,存在主义则提出了「存在依主体而存在」等内容。但作为「本体论」中「本体」的「存在」,要么是否定,要么就是避而不论了。
  
  
  「物质」一词在哲学中就是「存在」,经验主义把所谓的「属性」称为「物」的「广延」,因为经验主义认为「物质」的「本体」或称「本质」是不可知的,所以有时单独以「物」表述,康德则把「物质」分为「呈现的现象」与「物自体」两部分,实际就是可经验感知的部分和不可经验感知的部分,马克思在其论述中,也是明确讲我们所感觉到是「物质」的现象,或者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一切现象的根本特性的高度概括。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与心理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6618&page=1&from^^uid=369806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13 18:52:22
“逻辑课”被中国教育无视数十年,太不应该
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也必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1905年,严复翻译的逻辑学著作《穆勒名学》。该书一度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教材
1905年,严复翻译的逻辑学著作《穆勒名学》。该书一度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教材
逻辑是一种基础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大、中学阶段,将逻辑作为一种必修的通识教育。但在中国,作为通识教育的逻辑课,已经缺席了数十年之久。
晚清民国,大、中学校多开设有逻辑必修课,很重视普及逻辑常识

“逻辑”一词,始于严复对“Logic”的音译。在近代史上,“Logic”还有过“辩学”、“名学”、“论理学”等意思更直白的译名。略言之,逻辑是一种基础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科学研究对逻辑的倚重自不必说,人生随时随地之言(与人沟通交流)与行(思考、处理问题),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即不能有效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想法;做事没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少逻辑常识,尤其容易沦为被他人愚弄的对象。
故此,自20世纪初,传统逻辑系统传入中国后,教育界即将逻辑学纳入到了正规课程之中。
晚清之际: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名学),每周两学时。1904年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逻辑课(辨学大意)列为“经学科”、“文学科”、“商科”的必修课;《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把逻辑学列为公共课程,共一学年,每周3学时。进入民国后:逻辑学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讲授的内容,也超出了传统逻辑,如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开课讲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熊十力、胡适等学术名家,亦将逻辑学深入应用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①
193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波及,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也于1920年代末开始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甚至公开“宣布了形式论理学的死刑”。这场批判,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末。这场“辩证法”针对逻辑学的大批判,虽然声势浩大,但因参与批判者的在野身份,结果并未能撼动逻辑学在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张东荪、金岳霖等人,也尚有空间与叶青、艾思奇进行论战。②1939年,蒋介石甚至还曾下达指示,欲聘请专家来讲授逻辑学,以改良公文的批示。③
五、六十年代,大、中学校的逻辑教学,两次遭受重创

苏联于1946年11月作出《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结论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已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④1950年代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宋文坚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逻辑,则是在我国已有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上的全面大倒退。受害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大学的逻辑课程。这种课程是给非理工学科开设的,叫作普通逻辑课。最先引进的苏联逻辑教材是曹葆华翻译的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195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苏联1945年以前有段时期曾取消了大学的逻辑课程,理由为逻辑是形而上学哲学的产物。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是1946年开禁后出版的,仍带有对逻辑的高压态势,……其批判多是无中生有或者根本错误。在逻辑内容上则是讲授传统形式逻辑和培根、穆勒的古典归纳,大致是延续19世纪的逻辑教学体系,因而这是一本内容落后、观念陈旧的逻辑课本。1951年出版的维诺哥拉道夫和库兹明合著的《逻辑学》的译本,为苏联高级中学所用,比较简明、讲述清楚、废话不多,但内容仍是陈旧落后的传统形式逻辑。很显然,逻辑教研室的老师们对这样的逻辑课本是不欣赏的。但即使不欣赏、瞧不上,也仍得以苏联这两本教材为范本。……苏联不改,我们也不能改。……以苏联范本为模式在我国培养的一代逻辑教师,逻辑视野不宽,长期不知有数理逻辑。其中部分人刻板地固守着这类模式不放。影响较为深远。”⑤
进入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
“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在各门基础课中,‘四人帮’不准老师讲理论推导和论证,污蔑这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是‘脱离实际’、‘故弄玄虚’,是‘回潮’、‘复旧’。结果使学生只知道些现成的结论,不知道这些结论是从哪些前提推导出来的,只知道一些零散的感性的知识,不知道理论的论证。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⑥
逻辑学家金岳霖及其50年代著作。金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书(指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逻辑学家金岳霖及其50年代著作。金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书(指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80年代至今,大、中学校的逻辑课经短暂复苏后,再度形同虚设

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认为“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一些比较重视教学的高中和师范学校,专门开设过逻辑课,大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四十年代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普通中等学校以及中等师范学校,不再专门开设逻辑课,就连一般的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也没有普遍地设置逻辑学课程。这样,使得一般受教育的人,渐渐对于逻辑愈来愈生疏。这是不妥当的。”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建议:“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⑦
类似的呼吁很多。也有一些效果。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确实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但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⑧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吴家国如此总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逻辑教学走入困境。……主要表现是:第一,部分学校、专业的逻辑课被别的课程取代,开课面大为减少;第二,保留逻辑课程的学校、专业,有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有的把必修改为选修;……第四,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考面相当大的几个专业(如中文、法律、行政管理等),把原已考了多年的‘普通逻辑’给取消了……”⑨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见改观。
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的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高校市场化仅是其中之一。正如曾昭式所总结的那般:“目前,许多学校的逻辑课被取消,或者逻辑的课时量被压缩。这既有一些高校领导的责任,也与一些高校没有逻辑教师有关,甚至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支持逻辑的教学与普及。”⑩
数十年来,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也必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暴力……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互撕口水战,乃至发展成“用U型锁说话”。
较典型者,如讨论“中西医话题”时,大多数人浑然不觉“中医”与“西医”这两个概念的对立,在逻辑上并不成立——以“阴阳五行”和《黄帝内经》为核心标签的“中医”,实际上应该命名为“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类似“阴阳五行”,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土、气、火、水相生相灭之说)。“西医”实际上指的是建立在多种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不存在任何的国家、民族属性。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的概念对立,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讨论时诉诸民族情感,在逻辑上更是错上加错。
在普及逻辑常识方面,殷海光的努力尤其值得一提。殷早年师从金岳霖,去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自1950年代起,即致力于向民间播撒“逻辑种子”、用逻辑揭破两蒋当局“用一切光明的字眼”包装起来的政场言论。据林毓生回忆:“殷先生在他的(逻辑)课上,常常拿生活上的具体实例来说明逻辑的规则,有时也拿官方的政策、文告来说明其不通(不合逻辑)之处。这样的方式,使他的课程变成让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殷先生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小拘谨,隽语如珠,灵光闪闪,……生活在威权体制之下,大家都深感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中,殷先生的课程,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深具魅力,非常吸引人。”(11)1957年,殷海光出版了一本以对话体写成的逻辑常识普及著作《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这本六十年前的小册子,对数十年未曾受过正规逻辑常识教育的国人而言,相信仍会极有助益。
殷海光。在殷看来,普及逻辑常识,对造就一个良性社会至关重要。比如,尊重并培护言论自由,必须做到“就是论事”。意即:“只问是非,不问是谁说的。…无论赞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范围,而不旁生枝节。这是言论自由必需的态度和修养。”
殷海光。在殷看来,普及逻辑常识,对造就一个良性社会至关重要。比如,尊重并培护言论自由,必须做到“就是论事”。意即:“只问是非,不问是谁说的。…无论赞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范围,而不旁生枝节。这是言论自由必需的态度和修养。”
注释
本文所谈“逻辑”,除非特别强调,均系指作为常识的普通逻辑,而非供科研之用的数理逻辑。①曾昭式,《包容与拒斥:逻辑学东渐命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P42-43。②具体批判情形,可参见:《中国逻辑史 现代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P92-119。③(台)“国史馆”藏:蒋中正电贺耀组日呈情报以十件为限并聘专家讲授逻辑学以利公文批阅,1939/01/13。数位典藏号:002-010300-00019-021。④《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政教系/编,1987,P110。⑤宋文坚:《为学简叙》,收录于:《文化集思》,人民出版社,2013,P568-569。宋认为:“列宁所说的逻辑,以及我国学者由而滋生出的另一类别的辩证逻辑根本不是逻辑,而是哲学或者就是思维的非逻辑研究”。⑥倪鼎夫,《努力发展逻辑科学,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在一九七八年全国逻辑讨论会上的发言》,收录于:《哲学研究丛刊 逻辑学文集》,《哲学研究》编辑部/,1979。⑦张志公,《承担逻辑训练的任务是可取的》,原载《语文战线》1981年第7期。⑧曾昭式,《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科学出版社,2009,P188。⑨吴家国,《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P224。⑩同注释⑧。(11)黄晓峰,《林毓生谈殷海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25 08:45:55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7 20:07:42
无我者,物自在;自我非我,意识之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5 10:07:51
转:绝对震惊:硕士生不知道1+1为什么等于2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698065
写出1+1=2的人,他奠定了一种思维方式
写出1+1=10的人,他奠定了计算的思维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0-18 13:11:09
崇拜 - 林俊杰
词:陈没
曲:彭学斌
编曲:Kenn C
制作人:林俊杰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
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我活了 我爱了 我都不管了
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 真的可惜了
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
我还以为不可能的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
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我活了 我爱了我都不管了
心爱到疯了 恨到算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真的可惜了
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我还以为我们能不同于别人
我还以为不可能的不会不可能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
你挥霍了我的崇拜
风筝有风 海豚有海
我存在在我的存在
所以明白 所以离开
所以不再 为爱而爱
我已存在 在你之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2-13 01:55: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8 03:14: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