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全新注译
原文:
道①可道,非恒(常)②道。名③可名,非恒(常)②名。无④名,万物(天地)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⑥。故恒(常)⑦无④,欲以观其眇⑧;恒(常)⑦有,欲以观其所徼⑨。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⑩,众眇之门⑾。
[注释]
① 道:1.自在、自然,客观之存在;2. 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引申为标准,参照物。第二个道为表示、表达,言说。
② 恒:永久的,固定的,不变的。非恒,即非固定、非不变,引申非唯一的、任意的。
③ 名:名称,符号 ,可以用符号、语言来称谓它。
④无:本意为没有,这里是指认识的一种状态,即未知的状态。无名,即,人们尚未认识的、尚未用符号、语言来表示、标识的道、自然之名相。
⑤有:认识的一种状态,即已知的状态。有名,即认识的、已经用符号、语言来表示、标识的自然之名相。
⑥母:根源,源头,出发点。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玄: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引申为有规律的无穷变化。绳之截面,如同太极,因此,我认为,应作太极理解。“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因此,玄,即太极,应该是其本意,且与下文玄之又玄,变化无穷相通。
⑾众眇之门:眇:原指一只眼瞎,后亦指两眼俱瞎。[泛]目盲。无有相生,开启了芸芸众生智慧之门。
[译文]引言
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伟大的思想,无人企及。二千多年来,著书立说者,作注翻译者数以万计,但真能解之者寥寥。究其根源,大多都是对第一章没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字道、名、恒(常)、无、有、玄都没有真正理解。第一章,讲的是认识论。他提出并回答了人类是如何开启智慧之门这一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当今高度的人类文明何以能在过去那种极其原始落后的基础上产生。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这就意味着,我们总可以追溯到人类与动物并没有实质区别的这样一个阶段。人类曾经有过如同现在的动物一样的甚至是更低级认知能力。讲的是人是怎么认识自然的;人是如何思维的。人是怎么认识自然的呢?人是如何思维的呢?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人是运用符号来区别认识自然的,是用符号和逻辑来思维的。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这话虽然没错,但这是后话,前提是必须有符号和逻辑。没有符号和逻辑,人是不能思维的,更别说正确的思维了。符号者,名相也,用以表示自然之本相的,与自然之本相构成两极。由符号与逻辑构成的思维运动,与自然本体构成的客观运动,共同构成世界之两极。两极合而为认识、知识。符号和逻辑是思维的工具。
在此,有必要多说几句,不然人们会以为牵强。有个李约瑟之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在西方。对这个问题,人们关注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等,唯独少有人关注文字符号。似乎符号与此问题无关。其实大谬不然。如果我们将此问题打一个比方,技术革命才是工业革命的种子,其它条件只是土壤。客观地讲,中国的文字符号和逻辑,不足以支持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字符号和逻辑不能成为工业革命的种子。如果我们将现在中学、大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全部用中文符号来表述,我敢肯定,以此教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能力,可能不及现在的中学生。反向来看,我们吸收了西方的符号体系,现代科学也一样在中国开花结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被人们认为最玄妙、最难理解的一句。对这一句的注释、翻译也是差别最大的。有译为:“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有译为“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道者,自然之本体或本相之名相,即人认识的对象之名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为什么会先天地生呢?没有天地,又何以有道?这里我们很容易站在现在时间点来思考,天地不就是自然吗?是不能这么想的,要穿越时空去想。在人类诞生之始,如果我们将人类的意识产生的那一刻确定为意识元年,那么,就一定存在意识元年的前一刻。现在我们设想,我们都回到这意识元年的前一刻,我们能沟通交流吗?不能。然后,我们再沿着意识发展的轨迹往前走,走到意识元年时,我们就有了声音等。假设我们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 ,划出的第一个符号是 ,(空白之处,乃无字之书也。不识无字之书,何以知道?)那么,这第一个声音、第一个符号表达的就是自然,就是自在之自然。我们现在无法追溯,当时人类的第一 个声音是什么,第一个符号是什么,所以,就用现在大家共识的符号来表示,这就是“无”,这就是“道”。在这第一个声音、第一个符号之前,是没有天地的,这并不是说没有天地之实相之本相,而是说,没有天地之名相,也就是说没有天地这两个字,这两个符号。没有天地这两个符号表象之天地,就不是天地。所以,道先天地而生,自在自然先天地而生。道为自在自然之名相。然而,此时自在自然这些符号也不存在,所以,道亦即 (无)。“道常无名”,质朴无饰,本色也。道冲,虚空也。都是“无”的意思。无,非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没有,而是未知之存在。它不仅不是没有,而且还是无穷无尽的未知存在。所以,“渊兮(yuān xī),似万物之宗”。
综上所述,道,就是自在自然之名相,道即是无,是人类智慧的逻辑起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不可言,言之则为有;本相不可言,言之则为名。无可言,非通常所言之无,当我们说无之时,即有也。无生有。有什么?有无。有亦生无。无,自在自然之名相也。自此,自在自然有了名,这个名就是无。我们身之所及、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的自在之物、之自然,即为之道,或谓之客观世界,或谓之宇宙,或谓之物质。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可以言表的。在人们还没有语言、符号时,在意识之元年之前一刻,我们是无法描述表达的。当我们以道来标识它时,我们可以称其为道。但我们认识的、我们所表达的,并非一定是客观世界自身,因此,也并非是唯一的、绝对的、不变的,而是非唯一的、任意的。亦即我们可以用道、用物质、用客观存在等来表示,也可以用牛、用马、用д来表示。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可以称之为客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它一定是自然、是客观。自然、客观世界及道等并不是它的唯一的、绝对的、不变的称谓。客观世界是可以有符号、声音、图像来表示,即我们可以对其命名以为区别,但我们所表达的只是其名,而非其实,而非其本体自身。这个名不是唯一的、绝对的、不变的。而是非唯一的、任意的。即任何人,都可以作任何不同的表示,同一人,也可以作不同的表示。而这个以本体为出发点的不同的表示、不同的名称,总是能够相互翻译或等量表达的。这就是其真理性所在。所以,千百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同一个自在之本体而不混乱,且能相互通译。
总而言之,人是运用符号和逻辑来思维的,人是运用符号来标识区别自在自然的。而这符号的起点,也就是认识的起点,意识的起点,它在最初之时,是任意的、非唯一的。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如果这个起点是确定的、唯一的,那么,人类找到它就只能是偶然的,并且,即使找到,也无法判别是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人类将这种力量归结为神秘力量并产生宗教。中华民族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我们的文化源头决定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道之本相,自然之本相。天地之始,即为无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始”是什么意思。始,时间也。那么,在漫长的宇宙变化过程中,这个始究竟指的哪个时间点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始是对什么而言的。始,是对意识而言的,是对人而言的。没意识、没人类,就没有始。因此,所谓的一元说是根本不成立的。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宇宙的年龄为150~200亿年。也就是说,200亿年前的零点即为始。那么,200亿年前又是什么呢?或者说始之前又是什么呢?是未知,是无。200亿年前它可能仍然是物质,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因此,它仍然是未知的,是无。尽管如此,自意识产生之日前,即自意识元年前至宇宙之诞生之时,即宇宙元年,这个所谓的存在,也是人类穿越时空,用现在的符号所表达的名相。也就是说,在意识元年前,即使宇宙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甚至一百多亿年,对人类而言,对意识而言,它仍然是无。我们所表达的无,也仍然是穿越时空的,运用现在的符号,现在的意识来表达的。
有名万物之母,无生有,应该是无为万物之母,为什么又说“有名万物之母”呢?在自然之中,我们认识的用符号标识的,就是有名相的,即为有。即人认识而以符号表示之自然,万物之名相由此产生,被认识的万物为万物,没有认识的,就不能称其为万物。以“天”为我们仰望之空间之名相,则俯看之处为“非天”,以“地”名之,始有地,以“人”名之,始有人。而俯看之处之本相仍为其本相,以名名之,才为人所识,有名才有比较区别,有比较区别才有不同,才有万物。故有名为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并非道创造万物,生成万物,而是指以道为出发点,以道为标准,比较区别分类而形成的不同的名相,对应万物之本相。万物混一为无,有名而万。
故恒(常)无,欲以观其眇;恒(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常无,经常去读无字之书,经常从我们认识的最初的出发点开始去思考,重新发现自然的奥妙,以比较我们已有的认识,修正偏差,完善有;二进制的产生就是常无的例子。我们常说无字天书,就是告诉人们,要从本源去思考,从道出发去思考,从无出发去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有不同于已有的发现的发现,才能有不同于已有的发明的发明。常有,经常去读有字之书,在已经形成的认识、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我们认识所达到的边界、境界,去发现未知之无。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是谁开启了人类智慧之门?是当时人们所关注争论的问题。这一章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老子告诉人们:是道、是太极,而不是“上帝"。无与有,同时产生,相互转化,变化无穷,我们称之为太极。常有常无,如同搓绳了一样交织在一起,绵延变化,发展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进步的奥秘。如我们用物质名相表示宇宙本相,因而有了物质。我们认识了物质,这是有,但同时又生出了无。物质它有那些存在形式呢?物质由什么构成呢?如果我们连宇宙是什么都没有认识,就不会有物质存在形式,更不会有物质的构成。这就是无有相生。无有相生,这就是人类的认识从无到有,由有生无,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发展的奥秘。
重新认识老子的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哲学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科学意义。伟大的科学家伊萨克·牛顿,在其晚年陷入神学,他认为:“引力参与了世界的生成并构成对世界的持续控制,是主动力,而这类 力只能发诸于上帝”。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今天的人类文明,是100年前不能比拟的,对一千年前、一万前的人类来说,更是不可想象。但是,我们现在的文明却是发端于一万年前甚至更加久远。这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在一万年甚至更遥远的过去,是谁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呢?老子的《道德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智慧和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非源于外因,并非源于神仙上帝,而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发现和运用符号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的真理性就在于符号的非唯一性、任意性。正是这非唯一性、任意性才是人类智慧第一次启动的力量。正是这非唯一性、任意性才能彻底破除神秘性,才能彻底斩断上帝之手,才能使无生有成为可能。人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并逐步形成了逻辑思维。
从人类认识的产生和运动的规律来看,存在不存在推动宇宙运动的上帝之手呢?应该是不存在。牛顿的万有引力,也不是主动力,而是自然力,并且极有可能不是引力。牛顿的万有引力是这样说的:“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这就必然要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力的源头在哪里?最终不得不借助上帝之手了。其实,牛顿的万有引力只是一种机缘巧合的偶然。这个力确实存在,但不是引力,而是向心力或大气压力。自由落体实验证明,大球与小球是同时落地的,而按引力定理,大球与地心的引力应该是小球与地心引力的两倍。牛顿的错误就在于,他是将地球置于宇宙之外,而不是将地球置于宇宙这个贯性坐标系中。如果将地球置于宇宙这个贯性坐标系中来考察,所谓的万有引力,可能不是牛顿认为的物与物之间的引力,而是地球运动的向心力或大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