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1 8
2014-07-23
我首次接触到的《道德经》版本,那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在这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读过其他版本,也没有读过别人的注译。此后当我更多地去了解别人的注译时,才发现那居然是千人千解,而且我的解读居然又多出了一解。

在我看来,如果内容上能够自然衔接,逻辑上能够前后自洽,这就算得上是好的解读。如果《道德经》是哲学著作,那么在内容上就必须依次交代对真理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与非生命的看法(对心、物的看法),以及方法论,毕竟这些都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形而上谓之道”来自群经之首,那么“道”所指的概念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一章第一句所要交代的是对真理的看法,并且以此作为全篇的定调。“非恒道也,非恒名也”,在我读来就是形而上没有绝对真理,形而下没有终极境界。这是一种相对的真理观(怀疑的真理观,以及非决定论的观点)。

“万物之始”的情形毕竟谁也没有见过,而且现有名词都是根据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而起的,因此以任何名词去命名这种情形都将无效。就算以现有名词去给“万物之母”命名,那也只能是强行命名。就因为这样,“恒有欲”的心,以及“恒无欲”的物,这两种由名词所代表的确切概念都不可能是万物之母。追根溯源的方法论有这么个原则,那就是现象的成因要素不能够是现象性的。因此,李耳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心与物,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是一种“不可知”的世界观(非唯的世界观,与唯心唯物都对立的世界观)。

相对的真理观,不可知的世界观,追根溯源的方法论,这正是科学哲学的奠基,当然也就是通向所有科学学科之门。

如果从没读过别人的注译,而是先读波普尔的著作,之后再来读《道德经》,那很可能会得出与上述一致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3 15:4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3 16:07:47
xinchuzu 发表于 2014-7-23 15:41
波普尔的著作?恳请列举名字。
群经之首,当推“周易”,也就是易经。
读遍波普尔的著作要费许多时日。但也有捷径,那就是百度百科对波普尔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119.htm

波普尔的著作,其实就是对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阐译,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奠基,同时也是反对绝对真理及各种决定论(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奠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3 16:35:44
《道德经》第一章虽然提到过对“恒无欲”的观察方法,也就是对“物”的观察方法,但之后各章都没有再谈这个问题。从第二章开始就只谈“恒有欲”的事,也就是在诸多事物中只谈生命事,不谈非生命物。波普尔的哲学思想虽然与《道德经》相一致,但波普尔的著作却涵盖了生命事和非生命物这两个研究方向。因此我有理由怀疑《道德经》全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0 11:52:34
我以为,《道德经》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能对老子说的“道”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我对到的认识是一种空无,它不是实际的物质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的概念。希望能与楼主多多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5 01:03:53
George963 发表于 2014-8-10 11:52
我以为,《道德经》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能对老子说的“道”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我对到的认识是一种空无,它不是 ...
空无或者实有,这些都是可以用名词予以命名的概念。但是,心物同出的那个源头却是个不能够用任何名词予以命名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