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告诫人们,最好的治理者啊,清静无为,百姓知其存在却不知道有他在治理;其次的,行施仁义,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其次的,仁义不足,外加刑法,百姓都敬畏他;再其次的,百姓都侮蔑他----为什么呢?给百姓的信宜不足,这才有了百姓对他的不信服啊!最好的治理者犹豫谨慎啊,他总是珍重号令、不敢轻举。百姓安生、天下太平,而百姓们则会说:我们自己这样安生而已,没人来治理呀。人类怎么会一步步走到今天呢?没见过那大火吗?大火起自小火,而火势越大越旺、越旺越大,终成大火。没见过那大堤吗?蝼蚁钻洞,堤坝渗涌,而越涌越大、越大越涌,终成崩溃。当初的小火,一碗水可以熄灭;当初的蚁穴,一掊土可以堵塞。看看人类社会的情形,不也是如此吗?千古清静,不知何始;一朝作为,三代而败!为什么独独人类如此呢?大道无名,幽隐莫知,混沌初开,自古已然。草木不动,动物不知,皆自然而然与道不相脱失。万物生灵,独独人类多知多欲。多知则促发多欲,多欲又促发多知。财物有余则不均,知识有余则不齐,品德有余则不比,权势有余则杀戮四起。你想治理吗?越治越乱,越乱越治。如此,知欲相涨,治乱相丧,循环不已。所以说,大道脱离,这才有了仁义;智慧出现,这才有了大伪;六亲不和,这才有了孝慈之名;国家混乱,这才有了忠贤之臣。追本溯源,都是治理的过,都是智慧的错。所谓最初的明王智者,乃是葬送森林的火种,乃是崩溃大堤的蚁穴。如果治理者都能够明白大道,致虚守静,人类何至于会败乱如此呢?人世迁衍衰微,已然当今事实,请问有何医治良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世道之丧乱,集中发生在人群聚交的城里,其毒害却能够波及到天下。天下百姓多数资性愚钝,自生自安;唯有个别聪明人多作多为,这才把整个清静社会搅浑了。知识,教化,财物,这三者则是蛊惑人心的主要方面;而俗人所谓圣智之徒,究其实则是造成世道种种混乱的首倡。吾子可了解人心吗?天下之人,总是为自己多,为别人少,这叫私心;则人群之中,总是善者少,不善者多,这叫俗情。何况我听说,十次成功,不足以抵挡一次失败;十个善行,不足以补偿一个罪恶。不善之人,其心机也敏捷,其立场也自私,其行径也恶劣,其影响也巨大。圣智则为其凶器,仁义则为其奸诈,奇巧珍宝则为其动机。于是,自人类开始治理以来,善与不善交相促生,治与乱交相促涨。所以说,圣智所为,其本意无非造福人类生活,结果却导致了社会更大的祸患;绝圣弃智,百姓反而获得更大的好处。仁义所教,其本意无非规范人类品德,结果却导致了社会更大的败坏;绝仁弃义,百姓反而重信回到纯朴孝慈。奇巧珍宝,貌似可以让生存更加美好,实际是损害生命的安宁,还刺激人们意图不轨的贪欲;绝巧弃利,盗贼自会绝迹。浑水越搅越浑浊,安静下来则自会慢慢澄清;乱世越治越混乱,休养下来则自会慢慢安定。专注素淡、抱定纯朴,除去私心、灭去欲望。此三者乃是针对社会的举措,如果治理者不能自觉,一切都终究是徒劳。所以对于治理者,另外还有两条作为补充:专注素淡、抱定纯朴,除去私心、灭去欲望。‘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社会施政措施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则是治理者的修持要求。你看到世俗的人了吗?世俗之人为了谋生都有一套套的知识技能,我却未曾见其真正的安乐过。真正的安乐,如同真正的水。真正的水是甜的吗?是酸的吗?是苦的吗?味道舛杂的水,养鱼则鱼不能好好存活,养花则花不能好好生长。真正的水没有香味,才是好水;真正的生活不求享乐,才是安生。俗人若惊若患,道者自在澹然。别人对你恭敬地唯唯,还是怠慢地喝呵,这些在我看来能差别多少呢?可是俗人哪一个不喜欢被恭敬、不讨厌被怠慢呢?面貌长的漂亮,还是长的丑陋,这些在我看来能差别多大呢?可是俗人哪一个不喜欢漂亮、不讨厌丑陋呢?俗人的心态就是这样随从大流追逐名利啊:别人都害怕什么,他就不能不害怕什么。人类的内心于是不得安宁啊,如此无休无止。众人乐融融的,好像是享受太牢盛宴,又好像是春日里登台临赏;我却独独淡泊啊,欲望未曾萌发,就好像是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名利声色只会让我困倦啊,就好像无处可归一样。众人都富余,我却独独贫俭。我就是傻子的心智,混沌不清啊。俗人昭彰明亮,我独独仿佛昏暗;俗人清清楚楚,我独独闷塞糊涂。我的心就像大海那样浩淼啊,就像是漂荡而无从停止。众人都有一套谋生的手段,我独独笨拙且无能。婴儿只知道饿了就跟母亲要乳汁,我也不过如此啊。
老子告诫我们,大道之妙,无所不合;大道所徼,无所不及。所以说,天下万物,无不顺受于大道玄德,人类作为万物之一也该如此。如果弃大道玄德不用,而另行人治人德,这就叫失道;失道,则必将失败。所以最好、最完善的为人之德,在于唯道是从。为道则事功,抱一则德备。内心虚静安宁,则无欲无争;无欲无争,则能够无私无为。人有此德,小可修身,大可载人。素朴虚静,可以养生;无欲无争,可以持身;无私无为,可以载人。简单地生活道理,人人都很明白。可是世人却往往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名誉而自我炫耀,为了肯定自己的聪明而自我见解,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而自我夸赞,为了表明自己是首领而自我高标。这难道不是踮起脚来站立、跨着大步行走吗?这些想法这些行为,在于大道而言,就叫做‘吃饱了再进食,背负重物行走’,连动物都讨厌,何况是人呢?大道唯恍唯惚,不显现自己,不强加作为,圣人亦取法于此。抱守混一则唯道是从,无知无欲则无为无争。古人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什么意思呢?能够委屈自我,则可以成全所有;能够承受垢辱,则能够端正天下;能够低洼,则可以充盈德性;能安守敝旧,也就永远不陈旧;能够知足,也就永远充足。能曲,能枉,能洼,能敝,能少,唯有无知无欲、无为无争者能够做到;能全,能正,能盈,能新,能得,唯有为道者能够达成。因此圣人抱守混一作为天下的法式。为道者在于以心合道,以心合道而后才能以身从道。所以,大道无物,圣人无心,大人无己。大道无物,则万物自化;圣人无心,则万民自安;大人无己,则众人服从。不自我炫耀,故能彰显;不自我见解,故能洞明;不自我夸赞,故能有功;不自我骄矜,故能为尊长。只有不争,因此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争。不妨害物类的自在,不损扰人类的自由,因此自身能够得以与外物共同周全。这就叫内心混沌,外身合同。古人所说的‘曲则全’之言,怎么是虚妄之谈呢?实在应该彻底遵从这些话。
老子告诫我们,不明白宇宙的恒常之道,如何懂得安定天下?道虽然物象恍惚,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之物。人心可以切合它,却不能够取代它;人类应该循从它,而不能够违逆它。生动天地万物的恍惚之物,不可谓总是没有欲望、没有作为吗?但是却丝毫不失地支配着一切,这可谓是它的徼巡。我不能够违逆道的徼巡,所以不敢自我妄为。我只能够无知无欲而切合它的奥妙,我只能够无为自然而因顺它的徼巡。为道者不敢号令,不是徒然虚无、体悟自在;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因循大道贵在任物自然。万物何以贵在任其自然?自然,静也。大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大风暴雨是谁的作为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够违逆大道而长久作为,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说,依据大道行事的人抱一混沌,在于效法大道的方式,在于因循大道的徼巡。天下但凡成功在于符合了大道,天下但凡失败在于违逆了大道。天有思维否?地有思维否?道无物之物,无生命无言语,何来思维之说?然而,它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支配所在,是宇宙恒久不变的宗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说,符合大道的,道也会使他成功;失去大道的,道也会使他失败。圣人抱一而无为,于此求取宇宙至高的信宜。何谓无为?持本守常,不可多为;顺物自然,不可强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