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158 4
2016-11-06
道德经圣解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②绝巧弃利,盗贼 无有。③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樸,少私、寡欲,⑤ 绝学、无忧。⑥
   
【注释】
    ①纪昀曰:“《永乐大典》本‘绝圣’二句,在‘绝仁’二句之下。” 又“弃知”,景龙本作“弃智”。御注、遂州本等均作“知”。叟案:作 “智”是。以承前章“智慧出,有大伪”,而申言智不可用也。
    ②绝仁,景龙本作“绝民”。误。各本均作“仁”。此承上章 “大道废,有仁义”,而申言仁义不足为用也。弃义,高亨本作“去 义”。
    ③高亨《老子考诂》作“绝巧去利”。二“去”字,均不若用“弃” 字佳。
    ④魏稼孙曰:“御注‘为’上有‘以’字”。敦煌本作“此三者为 文不足”,无“以”字,此据景龙、景福本。文,文饰也。言用圣智、 仁义、巧利三者,为文饰以治天下,不足为用,故令其有所属。属, 即指下文之三事也。
    ⑤樸,景龙、河上、顾、范本作“朴”,此据王弼、傅奕本。本章 各本至此为止,无“绝学无忧”语。
    ⑥绝学无忧,各本属下章为首句。蒋锡昌注二十章曰:“此句 应属上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 ‘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 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归有光、姚鼐亦以此句属上章,是也。”叟 案:此句系本章义长,系二十章则与全章文义不贯。绝学一义,无 忧一义,与上二句联文。历代学人,多作绝学则无忧解,通则通 矣,合于圣义则未也。

    总阐大道解惑玄要第一

    上古之世,人皆能顺其天行,因其目然,浑朴无华,顺帝之则,率性全真,动与天随,浑浑沌沌,无思无虑,不竞不争,无知无欲。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各适其适,各安其安,各正其性命之情,而自与大道 合。且不期合而自然合,本来如是即如是,不假心力智慧修为以穿 凿于其间。故与道合一者,即所以全其天真与天合一也。凡与天合 者,莫不全其天性神性,纯一不二,而神乎其神者也。于此道家谓之 天人、神人远在圣人境界以上。万德万行万善万名,莫不赅焉!智 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不可以分别相见,不可以差等相 见,故亦不可以名分定也。此所以老子继上章“大道废,有仁义”之 破迷圣教后,复继而推阐其义以广之,再提“三权六要”之训,以为明 大道者、旷古绝今之“解惑玄要”大开示!实则以道观之,莫不为平 实之言与不易之真理也。以其所举“绝弃”之三段论法,全系根于天 道中之“对动原理”与“反动原理”,演绎其玄机妙用而出,而与《大易》、河、洛精微吻合,不可徒从文字语言中会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者,此乃超世间、超凡俗之道论也。圣而 不自用其圣,而任天下人自圣其圣;智而不自用其智,而任天下人自 用其智;不以一人之圣,敌天下人之圣;不以一人之智,敌天下人之 智,而放任其自由自为而不相扰,故曰:“民利百倍。”以现代语言之, 此乃放任主义与自由主义之政道论与治道论也。且夫,我无欲而民 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言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足。不自恃 其圣智以为用,多方以为谋,绝而弃之,深而藏之,圣若未圣,智若无 智,使天下人皆各自为谋,各尽其心,各尽其力,各行其所当行,为其 所当为,而各自成其所成,自足其所足,自安其所安,自乐其所乐,我 无与其间.此乃太上之理想政治也。故庄子亦曰:“绝圣弃知,而天 下大治。”世人皆惑于名相,而迷失于现实之中,不能超世间而独立 独存。老子特指点大道,为之破迷解惑,而不老死于圣智之下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者,夫仁义之性,得之于天,尽人之所同 有也。仁义之心,根之于性,有诸于性,自亦存诸于心,故亦尽人所 同有也。孝慈则尤然,乃人与生以俱来之天性也。人而不穿凿其道 心,不汩没其天性,外不缘物而驰,内不因欲而动,毋失其本心,毋失 其本性,则自全其天。全其天者,自全其道;“道全者德全,德全者神 全”,则仁义自在其中矣!等而下之,根于天性之孝慈则尤然。如下 以仁义撄人心,不以孝慈撄人心,则其仁义为自然仁义,其孝慈为自 然孝慈,与有心故行仁义,与有心故为孝慈者,自有霄壤之别。如不 假仁义以要誉于天下,民皆自复其性,则亦自复其孝慈矣。《庄子》 引子高对禹之言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勤,不罚而民畏;今子赏 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此乃欲 人返于上古之世,无为而自治,不以仁义动人之心。仁义犹不足以 动人之心,而况利害之端乎?故赏罚刑政皆可不用,人皆能“返朴还 醇”,以自全其天性,则自“民复孝慈”矣。民复孝慈者,即复其天性 也。孟子之“不动心”教,与儒家之“复性”教,探其玄微,其几在斯 乎?世人迷失真我于仁义之中久矣,真我失则自失其性,失其性则 即为孝慈,亦非孝慈矣。老子特为大道开示,以为破迷解惑。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者,夫巧之与利,以现代浯言之,乃实用 主义与功利主义者之所尚,而亦为物质文明之所资也。唯于《老子》 其义尤广,人如不贪货利,不淫声色,不恣欲乐,不纵情外驰物化,而 收其放心以内求自尊其尊、自足其足,则自皆各尽其能,各守其分, 各遂其生,各安其性命之情,则自可贱天子而轻王侯,安有盗贼?正 所谓“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此在教人少思寡欲,去其巧而守 其拙,去其华而就其实,内求足于自心,而不求足于外物也。且夫纵 横捭阖之权术机智,匠心独运,要皆在巧利之中,概须予以廓清而绝 弃之者,必如此始能不失其本心本性,而与大道合符也。此内外两 绝而两弃之开示,切不可徒从文字上在外物与功利中会,方能得其 玄要,契其神髓,而入于道中也。

    夫圣智、仁义、巧利,乃为道之“三蔽”、“六贼”,而此三蔽六贼皆 美名也。然美而不美之者,以天地万事万物,皆相对而动,亦相反而 动,故美之中有不美者存焉,善之中有不善者存焉;利之所在,害亦 随焉;福之所寄,祸亦伏焉。故必须弃而绝之也。且以其为文不足, 为道尤远,故令有所属,而提出“见素、抱樸”“少私、寡欲”“绝学、无 忧”之“三权”“六要”以戢其病,以其近道也。近道者,不可即以之为 道也!道不可名,亦不可道。

    素者,纯白不染也;朴者,质真未凿也。故必见之抱之。私者, 所以扰心也;欲者,所以乱性也。故必少之寡之。学者,所以害道 也;忧者,所以贼神也。故亦必绝之无之。全此而善保之,自可破迷 解惑,而无碍入道矣。

    唯“绝学、无忧”者,首须知老子所绝之学,乃世俗之末学,如所 举圣智、仁义、巧利以及礼法形名术数等是。与其“涤除玄览”同其 解。余故恒谓:“学知超圣重为病,解悟通神亦是邪。”学可为缚,觉 亦是碍。知无涯而生有涯,学无穷而生有尽,故必绝而去之,不为学 学,不为圣圣;知周乎天地而不为智,学通乎万世而不为圣;人而能 出,有而能无,住而能超,圣而能凡,斯为道妙。余故曰:“能超圣见 方无累,尽舍名言始近真。”人生必由凡入圣,始能超脱自解;复由圣 入凡,始能逍遥自化。此即老子所谓之“返朴还醇”,与丹宗“返还” 之道,由后天之我,上还于先天地境界之真我也。而此不可藉学知 识解而得,必须经修持行证,始可得也。且其得亦为无得之得,一无 所得,方能无所不得。欲无所不得,故必须“绝学”,必须“无忧”,心 中无一字,如婴儿之未孩,不识不知,自亦无忧无虑,一心无忧无虑, 自能寂然湛然,一念不生,情欲俱泯,死生同冥!又何学乎?又何忧 乎?斯可与言入道矣。故老子以“绝学无忧”结全章,而与“绝圣弃 智”遥相呼应,一气贯通,打成一片,最后一片亦无;圣不立,忧亦不 立。其中境界,唯有自神知。会其玄要,自可开千世之迷,而破万古 之惑矣。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旨在教人去其外物之累,以完其太璞之真。袭其常,守其 分,去其华,全其天,而各安其性命之情,则自内外两无亏失,而与道 全真矣。夫绝圣弃智则性定,绝仁弃义则心定,绝巧弃利则识定。 进而用以为修行,见素抱朴则德全,少思寡欲则神全,绝学无忧则道 全。能如是则廓然无我,即以天下易一毛,亦不为也,岂有治天下为 哉!若徒以后天气质之性与知解之心用事,而欲其入道,是犹欲东 而反之西也。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亦当外天下而不有天下,公 天下而不私天下,以天下付天下人,而不以天下自付。此I即所谓“治 而无治”,“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与圣而不自圣,用而不自用者是。

    夫治天下,而复其天所赋予之本然之天性,使人人各自率其性 而行,则自民利百倍矣。存其天所赋予之本然之天心,使人人各自 正其心而行,则自民复孝慈矣。全其天所赋予之本然之天德,使人 人各自直其道而行,虽予之不取、赏之不窃,则自盗贼无有矣。夫如 是,则天下人皆能各安其性命之情,何用以圣智、仁义、巧利倡哉? 此乃行其天道,循乎自然,以至于大顺大得之道也。

    道家所倡自然之道行,则我无为而民自成,我无事而民自足,我 无言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定,我无心而民自安,我无争而民自 得,我无私而民自公,我无我而自天下归心矣。何用以圣智、仁义、 巧利为哉?若不于无作无为上致力,而徒在有作有为上求治,则将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将愈治而愈不得治。若以之修道,亦必愈 修而愈远矣,以其背道而驰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6 20:5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6 20:57:06

                                       

壬Т С





ɡ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6 21:00:58
道德经圣解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②绝巧弃利,盗贼 无有。③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樸,少私、寡欲,⑤ 绝学、无忧。⑥

~~~~~~~~~~~~~

这个这个,也对也不对吧?!生物和人类的进化是向前的!但是人类还是要回头看的!也就是人类在认识了生命的哲学的规律的情况下,需要反思,反思生命的繁殖导致的扩张,反思人类掌握的科技应不应该阶级的去扩张!!!这不和与道!所以两个方面!也对!也不对!嘻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6 21:50:54
道家所倡自然之道行,则我无为而民自成,我无事而民自足,我 无言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定,我无心而民自安,我无争而民自 得,我无私而民自公,我无我而自天下归心矣。
《保卫资本论》PDF.zip (39.82 MB, 下载)

《保卫资本论》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49388e5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6.html?from=search

《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保卫资本论) - 博士论文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6498994910800.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