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32 0
2016-07-06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①宠为上,辱为下。②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③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⑤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⑥


    【注释】

    ①罗振玉曰:“河上、景龙、御注、敦煌丙诸本,均无‘若惊’二 字。”

    ②景龙本作“何谓宠辱,辱为下”。景福本作“宠为上,辱为 下”。俞樾曰:“陈景元、李道纯本,均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 辱为下。’可据以订诸本之误。”王弼本、开元本作“宠为下”。宠、 辱为对文,下文“贵”与“大患”为对文。

    ③吴澄本、林希逸本,均无“是谓宠辱若惊”六字。叟案:在此 应作“警惕”解,义长。惊可借为警。《易》“震警百里”,郑注:“警 之言,警戒也。”

    ④景龙本及敦煌乙、丙本,均作“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各本 均作“吾”。

    ⑤王念孙曰:“及,犹若也。”室町本“患”字下多“乎”字。

    ⑥两“若”字,亦有作“则”字者。河上本“寄”字与“托”字下多 “于”字。《永乐大典》本“可”字下多“以”字。此四句,各本字句间 有异同,无关宏旨也。


   总阐无我无身原理第一

    老子继上章杜外以养中、养心、养性、养神教人,于此更垂示世人以“无我无身”为大道之根本,且亦为内圣外王学之不二原理。人能自足于内,自心自明,自性自见,自神自知,不假外求,而证与道合。能与道合,则自能自圣于内,自神于中,一物我,通万殊,同天地,参造化,由后天宇宙而超入先天宇宙矣。人总不能离先、后、中天三境界,在先天宇宙中人,自能自处超然;即现世间而超现世间,即物而超物,即人我而超人我,即名利而超名利,即祸福而超祸福,即富贵贫贱而超富贵贫贱,即寿夭生死而超寿夭生死!无所不处,即无所不超;无所不超,则我大矣。我能自尊其尊,则宠辱不入于心中矣;我能自贵其贵,则自可以贱帝王而轻天下矣。


    唯欲其能超,则首须能“同不同而齐不齐,平不平而等不等,通不通而一不一,圣不圣而神不神”,此即所谓通万殊而为一者也。能通万殊而为一者,则自人我一矣,贵贱一矣,凡圣一矣,生死一矣,而宠辱亦自一矣;推而至于大小、多少、得失、苦乐,以至万不同之差别,亦莫不可一矣。故老子于本章,首揭“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二语,以警世人。既宠辱一矣,则其下之“宠为上,辱为下”,或“宠为下,辱为上”二语,更无所用其争辩矣。我若无心于宠辱,世人谁得而宠辱之?我心中别有天地,则自富贵于我如浮云,贫贱于我如仙乐,又从何而生得失心?故老子于此,系以世人为言,旨在启下段“无身无我”之教也。


    夫人之所以难能“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与化为徒,与道合一”,复难能“超名相而入于无名相,超形骸而入于无形骸,超生死而入于无生死”者,以有“我”在也,以有“身”在也,以有我心在也。身者,命也,斯为大患。及吾无身,命不系于心,唯道是从,何患之有?《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及吾无身,则穷理尽性至命功夫,皆可不修。无身者,非真无此身也,乃无身念、无身相,故亦无我复无我心也。不修者,非真不修身心悱命道德之养也,乃无修之修,修之无修,不学而至,不知而知,不行而至,无为而成者也。唯此只可与上圣上智者言,而不可望中下根人,一蹴即能契入其中也。故老子于本章终之以:“故贵以身为大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旨哉其言乎!


    老子于此章,举无身以破身见、身执、身障,亦即所以破我见、我执、我障。身者,我之形也,神之所托,心之所寄,性之所存。无其身,则自能无我矣;无我则我大而天下小矣,我重而天下轻矣,我贵而天下贱矣!此亦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受之有以也。夫能以无我复无我身之心治天下,则自可天下为公,而不至天下为私,公天下而非私天下。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人之天下也!若能无我无身,不私心用事,自可以家国付家国,以天下付天下。治而无治,无治而无不治;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其为共治共理共为而共成也。我长而不宰,任其自治自理自为自成,我无与于其间,则自可寄天下与托天下矣。此一无我无身法则,为学道学圣人之最高法则,入手在此,了手亦在此。


    参证章旨第二


    道之“循环律”者,福祸相倚,利害相伏,相对相因,物极则反。不但欲不可纵,乐不可极,且宜受宠若惊,有身若患。黄帝《阴符经》 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演而推之,则福生于祸,祸生于福;宠生于辱,辱生于宠,故曰:“宠辱若惊。”福之极,祸必随之,宠之极,辱必随之。是以宠辱之为物,常人以为上者,有道者视之,虽上犹下,常人以为下者,虽下犹上。故曰:“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人之若惊。”得失之间,能自敬慎惕厉,得若无得,失若无失,君子坦荡荡,不与于其间,自行所无事矣。其来也,任其来,不恃而骄;其去也,任其去,不嗔而怨。小人则患得患失,故忧乐随之;圣人则无得无失,故亦无忧无乐,而唯道是从矣!


    天道若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自古位高身危,荣极身殆,故圣人不得已而用世,功成名遂则身退。极而不知止,止而不知退,反即随之,而祸必及其身。可进则进,当退则退;可行则行,当止则止;春不常春,冬无常冬,此天之道也。圣人之行于天下,初无务得务失之意,故亦无患得患失之心。贱天下如敝屣,轻宇宙如微尘,正所谓“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者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还三,三还二,二还一,一还道。亦即万物皆为道所生,万物仍还于道。圣人则之,抱道而行。视我身同天下,视天下同我身,民吾胞也,物吾与也;虽生而不有,虽为而不恃,虽长而不宰,虽功成而不居,故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其私而私遂。以吾无身,故吾无患。贵以身为天下,则视我身同天下,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视天下同我身,故可以托天下。故曰:老子无身之教,即无我之教也。无身无我,反可以寄天下,亦可以托天下,以其系以我为天下也。若乎有身有我,反不可以寄天下,亦不可托天下,以其系以天下为我也。故曰:“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无我而我存,以我实永存于天地,而与天地同流也。天地不坏,则我亦不坏矣!“无私而大私生”,此之谓也。且此所谓无身者,乃外形骸而无后天之身,以存其先天之身也;无我者,乃去其小我,以无其一时一世之我,而全其大 我,以成其千秋万世之我也。


    故此章主旨,在示人以“无我”为第一义教。无论贵贱贫富、圣凡智愚贤不肖,无不为“有我”所碍,为我见所障,故难入道。有我,则我之为我者小;无我,则我之为我者大。有我,则无入而不有对,无入而不有碍,无入而不有争,无入而有不敌。无我,则无入而有对,无入而有碍,无入而有争,无入而有敌。故必无我,方能成其大我!无我最难,全须在心性上涵融,在慧悟上体会,在功夫上历练。我本有我,而欲无之,岂为易事?举凡我知我见,我意我欲,我富我贵,我得我成,欲尽举而扫却之,岂可一蹴即几?粗视之,富贵功名荣宠,有之可利,实则大患存焉!老子恐世人之难明也,故举“无身”以为教。身,我之形也;生老病死苦,身之患也。世人皆可见,故举此可见者喻之。夫辱生于宠,害生于恩,失生于得,患生于利,其机微妙,非世人皆可得而见也。圣人知几于微,故不动心于身外之富贵功名荣宠,而唯道是从,以内养其性命之真。进而即身而忘身,并 吾身而无之;即心而忘心,并吾心而无之,则有何累?又有何患?


    修“无我”功夫,三教圣人之所同也,佛家尤重焉!其视此身犹“臭皮囊”,须舍之始得解脱者,亦即老子“无身”之义也。其认有身为苦本,亦即老子有身为大患之义也。故论功夫,究其上乘了义,则三教圣人皆同也。《易》不云乎:“天下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若自为门户,而为尔我之分,尊己以黜人,是己而非人者,则自小人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