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361 26
2014-05-02
    hhj在《哥达纲领批判的批判》的帖子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一点说明:“:“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 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然后批判地认为“不再通过交换来调配产品,那就是不讲成本地调拨了。这种做法不是没有实践过,结果却是一团糟,因为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耗费(价值的本源),不能得到合理顺畅的补偿,这样的结果,就使经济显得非常畸形,既稀缺又浪费,既贫穷又浪费。”
    在这里,我也谈一点批判性的看法:
    第一,马克思谈的按劳分配分配显然是涉及到按劳分配的形式、依据、过程等一系列内容。而离开了这个整体来理解这段话,首先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如果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那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的批判自然也是不准确了。
    第二,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例过去农村的生产队,社员投入的劳动被视作集体劳动的一部分,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在这里起中介作用的就是“工分”这种的纸的凭证。当劳动者投入劳动时,按劳动的时间或数量或综合数量与质量的指标给予记工,然后按照生产队的工分总量与生产成果的相互关系确定工分值,再按个人工分累计量计算个人劳动所得。在这一一过程中,工分值的高低反映了一个生产队的效率状态,它既可以与其它生产队的工分值进行高低对比,也可能与本生产队以往的工分值进行高低对比,从而为降低成本成本、提供效率指明改进企业管理的方向,怎么会造成浪费、贫穷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3 01:36:45
楼主:“按照生产队的工分总量与生产成果的相互关系确定工分值”的观点——值得商榷。

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社会里,社会总产品实际上就是社会劳动总量的一个外壳,在商品社会,这一社会劳动总量被商品体形式掩盖住了,只能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在未来社会,个人劳动将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劳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社会劳动(即合作劳动和协作劳动之间)的关系,不再表现为商品体之间的(价值形式)关系,不再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私人劳动关系(价值实体的关系),也无需通过商品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私人劳动关系(价值实体的关系)这一曲折迂回形式来表现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劳动(合作劳动和协作劳动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学已证明:在《哥达纲领批判》所描绘的未来社会里,离开了社会交换及其表现形式,社会劳动总量与社会产品总量之间是无法划等号的,也无法实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就是说,根据今年统计的社会劳动总量,无法推算出每年的社会产品总量;反之亦然——即根据今年统计的社会产品总量,也同样无法推算出每年的社会劳动总量。

为什么呢?因为社会产品总量是一个集合体,而不是一个抽象体。它是由数十万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按照一定的数量比排序关系构筑而成的立体结构。(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总量通过价值形式转化为一个抽象体)

如果我们剖析社会总产品就可观察到:一方面,从其横剖面看,它包含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在内的各行各业。而在这其中,社会劳动的分布状态既不平均,也不相等。有的产业多,有的产业少,有的行业密集,有的行业疏散。

另一方面从其纵剖面看,它包含着由低向高,依次递进的需求层次上的排序,由此形成由下至上的一条产业链。而在这其中,社会劳动的链接状态既不平滑,也不连续。有的产业链是间断的,有的产业链是连续的,有的行业链是重叠的,有的行业链则是单一的。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是通过数十万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统一的、同一的和无差别的价值实体及其(交换)价值形式来表达的,其中每一种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尽管与其他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之间是不同质的,是无法相互比较的,但正是缘于此,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数十万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是同质的,是可以相互比较和通约的,但假若离开社会交换及其形式,事实并不如此。

一旦,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在未来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 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的时候,数十万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再是统一的、同一的和无差别的了,各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也不再表现出某种同质性。

例如:

(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A产品量/劳动时间—(转化为)—价格量/劳动时间(具有同质性);
B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产品量/劳动时间—(转化为)—价格量/劳动时间(具有同质性)。

化简后:
A劳动生产率=价格量/劳动时间,或大于、或小于及或等于B劳动生产率。

(1)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设计模式下:

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A产品量/劳动时间—(无法转化为)—价格量/劳动时间(不具有同质性);
B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产品量/劳动时间—(无法转化为)—价格量/劳动时间(不具有同质性)。

化简后:
A劳动生产率=A产品量/劳动时间—(无法比较)—B劳动生产率=B产品量/劳动时间。

由于A产品的产出率与B产品的产出率之间是两个孤立的、不同质的事件,二者无法比较,超出经济学范畴。

此时的劳动时间就失去了样本意义。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是产品使用价值,而非劳动量!依照生活常识,本应由人们根据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上的满足程度,调节和分配人的劳动量,现在整个事情却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设计模式下,被颠倒了,变成人们根据劳动量大小,来调节和分配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以满足人的需求量。

除非人类社会处于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即社会总产品不再是数十万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而是没有任何生产极限值的——即使用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没有任何极限值,“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并且使用价值在量的规定性上也没有任何极限值。“只有用不完的,没有做不完的”。人人都变身为“上帝”,想啥来啥,爽!

唯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生产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已失去经济学意义,成为一种公益的自觉,远离了使用价值的生产本身。既然如此,干嘛还强调人的劳动量对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总量起调节作用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3 06:35: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3 10:16:20
龚民 发表于 2014-5-3 06:35
你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有哪个国家今年作出的劳动总量统计,就能推算出每年的量?要推算只 ...
(1)本帖的题目是“《哥达纲领的批判的批判》的批判”。帖子的内容讨论的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观点。请你看仔细了,再评论。“ 有哪个国家今年作出的劳动总量统计,就能推算出每年的量?”——这哪儿跟哪儿呀!

(2)“未来社会”的人口数量是否持续增长,抑或保持人口规模基本不变,我不知晓。你知晓?真若如此,那就请你谈谈关于“未来社会”的人口增长趋势和及其曲率和其所表现出来的增长规律,如何?你以为你是一个神仙?

(3)你认为,“产品失去商品性质,即不再是为卖而生产,人的劳动量对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总量起调节作用还是存在的。” 而在“未来社会”里,人的劳动量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指事前调节、还是指事后调整,还是即时调节和即时调整?且不论人的劳动量是怎样调节社会生产的,就其马克思经济观点而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在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的劳动量的调节作用还有经济学意义吗?那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社会产品并非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的劳动量的调节作用是否还有经济学意义,也值得研究。

至少可以肯定的说,人的劳动量对社会生产和社会总产品的调节作用,并非是唯一的和单一的,而且还是需要某些社会的、经济的交换活动及其形式参与其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3 13:40: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3 20:24:04
xiaxt 发表于 2014-5-3 01:36
楼主:“按照生产队的工分总量与生产成果的相互关系确定工分值”的观点——值得商榷。

马克思指出,在商 ...
“楼主:“按照生产队的工分总量与生产成果的相互关系确定工分值”的观点——值得商榷。”______生产队本来就是这样分配的,并不是我的设想。对于既有的事实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它,还能怎样呢?这里不存在商榷不商榷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