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62 2
2014-05-14

西方商品市场并非中国品牌的天下。反之,中国市场上却充斥着外国品牌。即使是在各项民意调查中,中国的本土品牌也一直因为质量差、设计差、缺乏诚信度而饱受诟病。

  当中国刚开始生产自己的汽车时,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们似乎看到:数以百万计的汽车在中国被异常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来,成批地运送到美国西海岸。这听上去就像是对另外两个汽车出口强国——日本和韩国的成功复制。然而,尽管中国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汽车行业却始终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与许多经济学家、分析师们的预测不同,西方的商品市场并没有被中国品牌所主导,相反,中国的商品市场却被国外品牌所垄断。为什么会这样?


  十年前,中国的本土品牌占国内市场的70%。而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至45%。就小型货车及小型皮卡这两个轻型商务车市场的主要车型而言,本土品牌在市场中仅占29.5%。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看到外国品牌主导本土市场都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何况是在汽车制造业这么重要的产业。即使是在美国,尽管日本车已经进驻市场40多年,在有些地方,买日本车仍被看作是不爱国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中国不能生产出成功的本土品牌呢?显然,他们一直无法生产出与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相媲美的东西。尽管一些商品在价格上非常有竞争力,但它们却似乎并没能打造成成功的品牌。


  问题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法律监管体系的不足。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生产商品用于出口,它们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监管不足。中国希望能鼓励出口,以学习日本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外国企业若想向中国出口商品,则将面临贸易歧视。


  从理论上讲,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应该起到一些作用,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中国本土品牌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乏信任度。比如,中国的乳制品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安全监管问题。最显著的案例就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共有三千多名婴儿因食用问题奶粉而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6人死亡。直到今天,中国的消费者们仍在费尽心机地购买国外奶粉,很多人会叫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国外旅行时,给自己捎回几罐奶粉。


  汽车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一些中国本土品牌的汽车在碰撞测试中表现欠佳。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本土品牌的汽车在质量和设计上都差强人意。


  目前,中国国内合资车企与外资的股比结构限制为50:50,整车企业在华合资项目中,外资资本不能超过50%。曾有人提出放开投资股比限制,而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则一直持强硬态度,称如不坚持50%的合资底线,外资将可以更有效掌控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将遭重创。


  中国方面要求外国企业生产出更为“本土化”的商品,比如,华晨宝马发布了合资自主品牌“之诺”(ZINORO),东风日产发布自出品牌“启辰”(Venucia),最为成功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的“宝骏”。2013年宝骏的全年销量突破了十万辆,这个成绩对中国本土品牌而言是个例外。


  此外,中国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也使得外国企业在竞争中面临不利。在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网络领域尤甚。


  窃取国外的知识产权,短期内似乎能得到一些好处。然而,如果中国的企业能窃取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那么对中国国内的企业而言也是一样。品牌是一个公司最重要且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如果连品牌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就失去了激励机制。


  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消费者们对国外品牌并没有明显的偏好。印尼和菲律宾的消费者实际上更热衷于本土品牌,而在印度,国外品牌只有一些微弱的优势。


  有趣的是,尽管在这三个国家,人们对国外品牌的喜爱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对于本土品牌及国外品牌的看法却大致相似。人们普遍认为国外的品牌更加时尚、质量更好,本土的品牌在价格上则更具优势。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对本土公司都持支持态度,在品牌可靠性方面,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大致相同。


  问题并不在于,中国的企业无法同外国企业竞争。在中国,加多宝凉茶的销量比可口可乐就要高,即使它价格更贵。它的销量来自于迎合本土消费者的喜好和习惯。


  对中国而言,与其试图调控市场,不如多借鉴印度食品加工业的经验,它们的本土企业看到的是外国竞争者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外企大量的广告宣传推动下,市场被更加扩大、细分化。本土公司能更好地被分类化,当地传统的知识技术也能被充分开发。


  每一项政策,每一项法律,每个ZF为解决问题而出台的调控政策都有可能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人们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一些措施,但结果却使其变得更糟。也许有的时候,“不作为”便是最好的作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5 09:10:42
质量监管应该是两方面的,自律与他律。

“贸易保护主义”期望是好的,但是因为短视,没有利用这段时间去研发去追求让产品能够成为品牌,而是为了在短时间内积累财富。

品牌效应是要长时间积累的,中国企业应该是时间还很多。

关于政策的问题,不应该因噎废食,一些政策是好的,但是具体怎么落实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5 10:53:29
谢谢楼主的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