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xt 发表于 2014-8-19 11:07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在“资本技术构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本价值的构成”。
例如:价值总量等同的资本量, ...
所谓的价值转型,这是一个假问题。如果什么都可以转型的话,那这个理论就是没完没了的,毫无正确可言了。在资本论第一卷十七章,马克思就将劳动力的价值转形为工资了,那么,这个工资是那个由必需生活资料决定的价值吗?
价值转形,实质是掩盖马克思对价值的无奈,想通过转形来确定价值,而这转形的实质和结果却是成本核算,所以,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也是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的。不管产品怎么交换,所谓资本利润平均化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都是无稽之谈。这种计算不过是一些纯数学的游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宇宙运动一样的循环。慧星可以若干年出现一次。马克思所想象的平衡,只能在社会停止发展,在简单重复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的。
小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明显特征是生产工具的改变,由简单工具发展到大机器生产工具。这样就带来了资本的增加,商品归资本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格局,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的股份公司。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不断地转移他们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使资本主义各部门利润趋于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不但反映在各个企业之间,而 且还尤其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内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通过股份制来实现的。自荷兰第一次在运输业实行股份制以来,它愈来愈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股份制的发展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不仅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表明已经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进行了规定,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分配制度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中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争斗的结局,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各个不同部门的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
资本论第三卷1020页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了利润和利润率。而且是商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力图使这个利润率对所有参加者都均等。威尼斯人在列万特各国,汉撒同盟的人在北方各国,购买商品时每人所支付的价格都和邻人一样,商品花费的运费也一样。
这就是马克思的平均利润,
这种类比是不当的,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一公司内,是同股同权的,但并不是投资什么项目都是获得相同的收益率的。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的股份公司,但社会毕竟不是股份公司,在一个股份公司内,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的,但这是人为平均的。在社会上,有谁见过,或什么时候出现过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但它绝不是一个等量的增量过程。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那么,
首先这是谁和谁的相等呢?是所有的投资人之间的相等,即不论是谁,不论投资什么行业、项目等,所获得的收益率是相等的;还是所谓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各部类相等。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个相等只能是第一种情况,即所有的投资人之间的回报率是相等的。因为即使是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各部类相等,按马克思的理论,最终也会因为竟争而趋于相等。
以股份公司来类比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情。股份公司它是有统一的核算的,基于风险共担的前提的, 是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政策的。而在社会中,每一个独立的投资人或企业,都有各自的风险意识,是没有统一的风险政策的。马克思认为,是竟争使得利润平均化。但竟争只产生这一种影响吗?资本追逐高利润,高利润刺激资本流动。但这绝不等于资本流动的目的就是要将高利润拉向平均的。即使出现这种现象,那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现象,而不是持久的。任何资本,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增长空间的,这才是主流的方向。
在任何时候,总会有一部份在追求更高的利润的。
“他们不断地转移他们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使资本主义各部门利润趋于平均化。”这只是资本运动的一种方式,并非全部;在没有更合适的投资机会时,是这样。还存在另一种资本运动方式,那就是追逐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更高的利润。并且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即使出现平均化,也只能 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现出的现象。
但是这种过渡也造成了如下的后果: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事实,从此在商品交换的表面上再也看不出来了。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货币已经成了决定性的价值尺度;而且,进入交易的商品种类越是繁多,越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因而生产这些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越是难以核对,情况就越是这样。此外,货币本身最初多半来自外地;即使本地出产贵金属,农民和手工业者一方面仍然无法近似地估计出花费在贵金属上的劳动,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由于习惯于用货币进行计算,关于劳动是价值尺度这种属性的意识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货币在人民大众的观念中开始代表绝对价值了。
转型的问题远不在于转形本身,而在于这是转移矛盾,掩盖真相。真相就是马克思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确定商品的价值,以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无法确定劳动力的价值。此其一,其二,通过转形转移视线,转移注意力,将人们带入另一个误区,这就是:好象前面的理论是成立的似的。一个很明显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以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来确定劳动力的价值,有必要将劳动力的价值转形为工资吗?如果我们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商品的价值,有必要将价值转形为成本?
由生产、发◎第76页◎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工资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这是必须证明的,否则,这就不是转形了,而是另一种新的方法。如果是另一种新的方法,那么前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吗?如果两方法之间不存在等量代换关系,那就是相互否定。相互否定就不可能同时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