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4-8-18 21:41:51
马经能争论到这样的程度,也足以说明,这个马经是个没用的东西。也有用处,鼓动“革命”。
这个贴子不够精华的水平吗?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加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8 23:32:45
原式1.2:
Ⅰ  225C +90V +60M=375
Ⅱ  100C +120V+80M=300           ……1.2
Ⅲ   50C +90V +60M=125
375C+300V+200M=875

其中:Ⅲ   50C +90V +60M=125,不对。应改为:Ⅲ   50C +90V +60M=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8 23:47:27
继续:
文章的思维分析就是:“如果产品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那么资本利润就不能平均化;如果资本利润不能平均化,那么产品就不能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的比例进行交换”。

原式:1.2
Ⅰ  225C +90V +60M=375
Ⅱ  100C +120V+80M=300           ……1.2
Ⅲ   50C +90V +60M=200(注:原文为125)
375C+300V+200M=875

(1)其中:“第二部类产品总价值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形态,第三部类总价值代表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第三部类总价值除以第二部类总价值即为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其为200/300=66.67%。”不对。

因为:文章预先就已设定——“借以三个部类来说明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工人阶级消费资料的部类,第三部类是生产资本家阶级消费资料的部类。....以生产价格表示的社会收入再生产和分配最初公式如下:”
原式:1.1
Ⅰ  180C +60V +60PF=300
Ⅱ   80C +80V +40PF=200         ……1.1
Ⅲ   40C +60V +25PF=125
300C+200V+125PF=625。
其已明确指出,PF为利润。所以原式1.1中,Ⅰ(PF)=60;Ⅱ (PF)=40, Ⅲ (PF)=25.与剩余价值无关。

所以,杜冈想把这种生产价格体系(注:即原式1.1)换算为劳动价值体系(注:原式1.2),即表现为劳动时间单位的体系如下:
原式:1.2
Ⅰ  225C +90V +60M=375
Ⅱ  100C +120V+80M=300           ……1.2
Ⅲ   50C +90V +60M=200(注:原文为125)
375C+300V+200M=875

这样一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就演化为“生产价格向价值的‘逆转形’问题”。也就是说,一旦将生产价格“逆转”为剩余价值后,杜冈认为原式1.2中,Ⅰ(M)=60;Ⅱ (M)=80, Ⅲ (M)=60.与剩余价值有关。

也就是说,文章的思维指向是:“如果产品不能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那么资本利润就平均化;反证:假如资本利润不能平均化,那么产品就就能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的比例进行交换”。

我个人认为,杜冈这种“逆向运算”的求证法,仅能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成立,经济学意义并不太大。

(2)作者指出,杜冈根据原式1.2如下:
Ⅰ  225C +90V +60M=375
Ⅱ  100C +120V+80M=300           ……1.2
Ⅲ   50C +90V +60M=200(注:原文为125)
375C+300V+200M=875

杜冈由此得出结论:“第二部类产品总价值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形态,第三部类总价值代表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第三部类总价值除以第二部类总价值即为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其为200/300=66.67%。”这里“代表”的内涵指定,不对。

我个人认为,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社会总资本将社会利润实现社会平均化,每份资本都将获取与之投入量相对应的一份利润量,由此,各个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所形成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也就不再构成剩余价值转形为平均利润的主要障碍。但问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不是一回事,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不是资本盈利程度即实收资本的获利水平,或社会资本的盈利能力;而剩余价值说的是,资本无偿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前者指的是剥削的程度,后者说的是剥削的根源。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率“社会平均化”,就等同于我们把资本有机构成也“社会平均化”了,一旦如此这般.....,资本社会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学分析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其研究基础——两大部类内部各资本职能及其比例结构关系已不复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在以私人劳动产品间的交换为基础的社会里,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商品价值量是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及其价格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不可能直接表现为价值,也不可能直接表现为市场价格或生产价格,所以价值规律的支配作用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恩认为,唯有在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且充分涌流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之后,劳动对生产的支配和对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都不再曲折地表现出来,即不再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市场化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及劳动时间将直接表现为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尺度和调节社会生产的必要手段。我们如果假设:经济学家找到一个以劳动时间作为单位计量的价值量转形为生产价格的有效途径,而无须等待共产主义社会降临,那将是价值理论的一个突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假设所隐含的前提是——马恩关于“价值范畴及其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6:56: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7:56:17
龚民 发表于 2014-8-19 06:56
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的平均化,正是以资本有机构成社会不平均现实为前提。所以,用利润的平均化来证明资 ...
等额资本获得等额利润,这是谁和谁相等
1.        是任一个投资人之间的相等
2.        是所谓第一部类、第二部类----之间的平均利润率相等

究竟是谁和谁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8:0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8:12:28
龚民 发表于 2014-8-19 08:03
你先搞清平均利润率是怎么回事,它的历史理论来龙去脉再说吧!基础太差,不可能处处辅导你。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小朋友,对这种假问题我真的没兴趣,这真不知道是谁辅导谁?
现在你总该回答了吧
等额资本获得等额利润,这是谁和谁相等
1.        是任一个投资人之间的相等
2.        是所谓第一部类、第二部类----之间的平均利润率相等

究竟是谁和谁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8:41:21
xiaxt 发表于 2014-8-18 23:32
原式1.2:
Ⅰ  225C +90V +60M=375
Ⅱ  100C +120V+80M=300           ……1.2
抽空上传一些资料支持支持。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8:4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09:49:50
龚民 发表于 2014-8-19 08:49
搞清平均利润率理论历史来龙去目再说吧!
对虚假问题没兴趣,免了吧,还要考虑楼上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1:07:45
龚民 发表于 2014-8-19 06:56
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的平均化,正是以资本有机构成社会不平均现实为前提。所以,用利润的平均化来证明资 ...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在“资本技术构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本价值的构成”。

例如:价值总量等同的资本量,按照资本有机构成的规定,可以出现如下情况:
原式1.3
Ⅰ  90C +10V +10M=110
Ⅱ  80C +20V +20M=120        .....1.3   
Ⅲ  70C +30V +30M=130
240C+60V+60M=260(注:Ⅰ、Ⅱ 、Ⅲ 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

所谓的“利润的平均化”是指“Ⅰ(M)10、Ⅱ(M)20、Ⅲ(M) 30的社会平均化”,不是指“Ⅰ(V)10、Ⅱ(V)20、Ⅲ(V) 30的社会平均化”。前者的内涵指定为“剩余价值——M”;后者的内涵指定则是“可变资本——V”。在这里原式1.3,在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所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比例关系中,企图将其中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予以“社会平均化”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如果假如这么做了,那么资本有机构成就不存在了。

经“社会平均化”的资本有机构成将是什么样子呢?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如下:
原式1.3
Ⅰ  90C +10V +10M=110
Ⅱ  80C +20V +20M=120        .....1.3   
Ⅲ  70C +30V +30M=130
240C+60V+60M=260(注:Ⅰ、Ⅱ 、Ⅲ 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

经“社会平均化”的资本有机构成将是,如下:
原式1.4
Ⅰ  80C +20V +20M=120
Ⅱ  80C +20V +20M=120        .....1.4  
Ⅲ  80C +20V +20M=120
240C+60V+60M=260(注:Ⅰ、Ⅱ 、Ⅲ 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

经济社会不可能出现这一情况。所以杜冈的“第二部类产品总价值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形态,第三部类总价值代表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第三部类总价值除以第二部类总价值即为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其为200/300=66.67%”。他这一做法及其思路是不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3:35:05
xiaxt 发表于 2014-8-19 11:07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在“资本技术构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本价值的构成”。

例如:价值总量等同的资本量, ...
所谓的价值转型,这是一个假问题。如果什么都可以转型的话,那这个理论就是没完没了的,毫无正确可言了。在资本论第一卷十七章,马克思就将劳动力的价值转形为工资了,那么,这个工资是那个由必需生活资料决定的价值吗?
价值转形,实质是掩盖马克思对价值的无奈,想通过转形来确定价值,而这转形的实质和结果却是成本核算,所以,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也是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的。不管产品怎么交换,所谓资本利润平均化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都是无稽之谈。这种计算不过是一些纯数学的游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宇宙运动一样的循环。慧星可以若干年出现一次。马克思所想象的平衡,只能在社会停止发展,在简单重复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的。
小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明显特征是生产工具的改变,由简单工具发展到大机器生产工具。这样就带来了资本的增加,商品归资本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格局,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的股份公司。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不断地转移他们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使资本主义各部门利润趋于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不但反映在各个企业之间,而 且还尤其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内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通过股份制来实现的。自荷兰第一次在运输业实行股份制以来,它愈来愈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股份制的发展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不仅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表明已经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进行了规定,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一分配制度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中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争斗的结局,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各个不同部门的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
资本论第三卷1020页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了利润和利润率。而且是商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力图使这个利润率对所有参加者都均等。威尼斯人在列万特各国,汉撒同盟的人在北方各国,购买商品时每人所支付的价格都和邻人一样,商品花费的运费也一样。
这就是马克思的平均利润,
这种类比是不当的,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一公司内,是同股同权的,但并不是投资什么项目都是获得相同的收益率的。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的股份公司,但社会毕竟不是股份公司,在一个股份公司内,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的,但这是人为平均的。在社会上,有谁见过,或什么时候出现过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但它绝不是一个等量的增量过程。等额资本是获得等额利润,那么,首先这是谁和谁的相等呢?是所有的投资人之间的相等,即不论是谁,不论投资什么行业、项目等,所获得的收益率是相等的;还是所谓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各部类相等。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个相等只能是第一种情况,即所有的投资人之间的回报率是相等的。因为即使是第一部类、第二部类-----各部类相等,按马克思的理论,最终也会因为竟争而趋于相等。
以股份公司来类比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情。股份公司它是有统一的核算的,基于风险共担的前提的, 是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政策的。而在社会中,每一个独立的投资人或企业,都有各自的风险意识,是没有统一的风险政策的。马克思认为,是竟争使得利润平均化。但竟争只产生这一种影响吗?资本追逐高利润,高利润刺激资本流动。但这绝不等于资本流动的目的就是要将高利润拉向平均的。即使出现这种现象,那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现象,而不是持久的。任何资本,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增长空间的,这才是主流的方向。在任何时候,总会有一部份在追求更高的利润的。
“他们不断地转移他们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使资本主义各部门利润趋于平均化。”这只是资本运动的一种方式,并非全部;在没有更合适的投资机会时,是这样。还存在另一种资本运动方式,那就是追逐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更高的利润。并且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即使出现平均化,也只能 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现出的现象。
但是这种过渡也造成了如下的后果: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事实,从此在商品交换的表面上再也看不出来了。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货币已经成了决定性的价值尺度;而且,进入交易的商品种类越是繁多,越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因而生产这些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越是难以核对,情况就越是这样。此外,货币本身最初多半来自外地;即使本地出产贵金属,农民和手工业者一方面仍然无法近似地估计出花费在贵金属上的劳动,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由于习惯于用货币进行计算,关于劳动是价值尺度这种属性的意识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货币在人民大众的观念中开始代表绝对价值了。
转型的问题远不在于转形本身,而在于这是转移矛盾,掩盖真相。真相就是马克思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确定商品的价值,以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无法确定劳动力的价值。此其一,其二,通过转形转移视线,转移注意力,将人们带入另一个误区,这就是:好象前面的理论是成立的似的。一个很明显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以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来确定劳动力的价值,有必要将劳动力的价值转形为工资吗?如果我们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商品的价值,有必要将价值转形为成本?
由生产、发◎第76页◎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工资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这是必须证明的,否则,这就不是转形了,而是另一种新的方法。如果是另一种新的方法,那么前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吗?如果两方法之间不存在等量代换关系,那就是相互否定。相互否定就不可能同时都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0 11:13:23
YJDWII 发表于 2014-8-19 13:35
所谓的价值转型,这是一个假问题。如果什么都可以转型的话,那这个理论就是没完没了的,毫无正确可言了。 ...
单纯从数学角度看,平衡点是存在的。但这只能是游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证明真实存在。
假设剩余价值率I=100%,利润率J=20%
 

C

V

M

合计

合计

第一部类

C=100

25

25

50

(1+J)/(1-J)*C

第二部类

150

37.7

37.7

225.4

(1+J)^2/(1-J)^2*C

第三部类

225

56.25

56.25

337.5

(1+J)^3/(1-J)^3*C

 

C

V

M

合计

第一部类

C

0.25C

0.25C

1.5C

第二部类

1.5C

0.375C

0.376C

2.25C

第三部类

2.25C

0.5625C

0.5625C

3.375C

 C

V

M

合计


第一部类
100

25

25

150

150

第二部类 150

37.5

37.5

225

225

第三部类 225

56.25

56.25

337.5

337.5

475

118.75

118.75

712.5

712.5

 

C

V

M


第一部类

100

25

25


第二部类

0

37.5

37.5


第三部类

0

56.25

56.25



100

118.75

118.75

337.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0 14:16:36
求电子版论文:杨斌林《答复转形问题》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9326&from^^uid=3698065
 

C

V

M

产吕价值

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生产价格

第一部类

80

20

20

120

100%

22%

122

70

30

30

130

100%

22%

122

60

40

40

140

100%

22%

122

 

小计

210

90

90

390

366

第二部类

85

15

15

115

100%

22%

122

95

5

5

105

100%

22%

122

 

小计

180

20

20

220

244

 

390

110

110

610

610

 

C

V

M

产品价值

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生产价格

第一部类

20

20

40

122

30

30

60

122

40

40

80

122

 

小计

0

90

90

180

366

第二部类

85

122

95

122

 

小计

180

244

 

180

610

 

第一部类

80

70

60

85

95

第二部类

40

60

80

30

10

总消费

120

130

140

115

105

总产品价值

120

130

140

115

1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1 19:03:33
等额资本获得等额利润,这是一个省略了前提的说法,应该是在一定条件下,等额资本获得等额利润。 这些条件,并不 一定是竟争。而马克思省略了这 个前提条件,经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普遍成立的。同样,生产价格等于价值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经他这么玩,竟成普遍成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3 17:25:39
转形的核心就是将结论转形为前提
马克思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将他的真正的意图隐藏在某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后面,然后,又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永远都不能形成共识的问题上来。价值转形是又一个成功的例子。
人们关注了转形本身,却少有人关注的目的。这目的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要转形,如果我们能正常确定劳动力的价值还需要转形吗?如果我们能正常确定商品的价值还需要转形吗?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资本论三卷第一章   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正常的情况是什么?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劳动力的价值等于多少,所以工资等于多少;
现在,转形以后成了什么?
转形后就成了,因为 工资是多少,所以劳动力的价值是多少
正常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怎样确定的
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所以商品的价值是多少
现在就成这样的了
因成本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是多少,所以价值是多少
难道价值与成本成正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5 17:29:58
不转形,价值是确定价格的依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转形了,价格决定价值,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不转形,是劳动价值论,转形后,是效用价值论。因为我们既然不能因价值而确定价格,就只能承认市场决定价格。市场决定价格形象说就是惊险一跳,学术说就是效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7:56: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8:39:17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07:56
你乱诌些什么?价值是任何价格基础,不因生产价格,反出现“价值围绕价格波动”,因为生产技术提 ...
你的高楼第一层是第一万层的基础,但你的第一层已经转形为第一万层了。
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只听说知道成本价格而后才知道价值的,
没听说知道价值而后才知道成本价格的。
不因生产价格,反出现“价值围绕价格波动”,因为生产技术提高、设备改进一旦实现,就不会放弃而又采用低效率生产法。
是呀,不会因为谁的胡说 出现真理。技术提高是什么意思?重要吗?因为什么而提高?不创造价值的技术提高是技术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8:56: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9:10:47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08:56
哈哈,昨天推磨今天头昏吗,又说胡话,任何高楼都必须从第一层开建。
提的问题很幼稚呀!现在计算工具捉 ...
你也只会点假问题。
任何高楼都必须从第一层开建。
话虽然是句人话,但马克思的高楼是转形的
现在计算工具捉高有计算器,谁还用算盘呀?
如果工具捉高只能转移价值,谁还会捉高

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价值与价格,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自变量,转形后,价格变成自变量了,价格变,价值变,价值因价格而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9:18: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09:25:06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09:18
哈哈,还没清醒过来吗?“只会点假问题”,质询就是要点你假问题,这叫证伪,明白吗?
上帝都感叹,龚先生也知道证伪,早干嘛去了?
价值与价格,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直接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10:30: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11:48:24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10:30
太早你还在做牛马,没托生做人呀。价值与价格,先有价值、后生价格。明白次序谁是自变量、谁是因 ...
先有价值、后生价格。这是猪八戒还没生下你时的事;
当猪八戒变种了后,生出马了,它们也跟着转形了,先有价格,后生价值。你还没进化成马,所以不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14:09: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14:15:43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14:09
你看你看,现出原形,象个娘们、乱七八糟胡乱扯、歪事缠起来了。
现原形了吧,研究假问题,做假学问,是要遭雷辟的。
剥下马皮原是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6 16:2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7 07:32:30
龚民 发表于 2014-8-26 16:22
苟嘴是取不出象牙来的。
你咬吕 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为你好,搞了一生的假学问,下雨少出门,出门要小心。雷电专辟做假之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7 12:24: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