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述评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013年11月18日 10:09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04期内容摘要: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变化归结为影响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此问题的研究除了考虑这两个因素外,还考虑了真实工资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变化、社会制度和冲突的积累,以及人口的统计学因素等。他们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实证研究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利润率或是上升的,或是下降的,或是具有不确定性。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利润率;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非生产性劳动
作者简介:刘灿,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马克思在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论述中,认为利润率下降与剩余价值成正比,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可能会提高,进而利润率也会趋于下降。马克思的这一经典假设引起了学者们很多的争论。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假设的争论仍然不遗余力。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实证检验中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在影响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因素方面,除了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率外,学者们还考虑了真实工资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变化、社会制度和冲突的积累,以及人口的统计学因素等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利润率下降规律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果也是多样的:或下降,或上升,或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进展还鲜有做出过系统性的综述。因此,本文介绍了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四次争论,综述了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利润率下降规律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证方法和结论等,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四次争论
20世纪以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对马克思提出的利润下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对此假设有过多次争论。不过本文认为,其中四次大的学术性争论是最为重要的。
(一)置盐信雄与罗默的争论
20世纪前半期,多布(Dobb)、①斯威齐(Sweezy)②和吉尔曼(Gilman)③等都对马克思提出的利润率下降规律进行过论述。进入20世纪中叶,置盐信雄(Okishio)发表的一篇名为《技术变化与利润率》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争论。④置盐信雄对萨缪尔森(Samuelson)⑤提出的利润率理论进行了证明,认为假定真实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肯定会导致利润率上升;另外,真实工资不变、技术进步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不会同时存在。后来他的理论被称为“置盐定理”。随后,鲍尔斯(Bowles)还对“置盐定理”进行了数学证明。⑥
不过,“置盐定理”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罗默(1979年)对“置盐定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原子化的生产中,资本家为了最大化利润,用机器替代劳动很可能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⑦随后,杜梅尼尔和列维(Dumenil and Levy)也对“置盐定理”中的固定工资假设提出质疑。⑧莱伯曼(Laibman)也对“置盐定理”进行了评论,认为其关于利润率的论述没有足够的说服力。⑨
置盐信雄与罗默等学者争论的实质是从理论上来分析真实工资、技术进步和利润率下降的关系问题。
(二)沃尔夫与莫斯里的争论
沃尔夫(Wolff)在理论分析中提出,一般利润率变化的方向未必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方向相反,同时认为未必存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⑩他利用美国1947~1967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在此期间,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都上升了,不过由于剩余价值率上升的速度快于资本构成上升的速度,利润率下降了。随后在2001年和2003年,沃尔夫继续使用了最新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美国的利润率发展趋势,仍然坚持了利润率上升的观点。
由于沃尔夫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与马克思提出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论述是相反的,他的研究引起了又一次争论。莫斯里(Moseley)对沃尔夫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沃尔夫的估计与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论述相左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11)莫斯里认为,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在估计利润率时应该仅仅使用生产性劳动部门的数据,因为非生产性劳动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由于沃尔夫和莫斯里在对待“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理念上有分歧,这导致他们的实证估计中,资本构成和剩余价值的估计差异分别为44%和85%。
随后,沃尔夫回应了莫斯里对其的批评,他认为莫斯里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是值得争论的;即使按照莫斯里的研究思路,其生产性劳动中没有包括ZF性企业;另外,造成他们的估计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还有数据因素,沃尔夫采用的是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而莫斯里使用的是国民账户分类别数据。(12)
可见,这一次争论的焦点是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问题,其实质是关于非生产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理论分歧。
(三)库伦伯格和莫斯里的争论
库伦伯格(Cullenberg)对莫斯里提出的非生产性劳动增加是导致战后美国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批评。(13)他认为,莫斯里仅仅用静态模型来分析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充分的。在莫斯里看来,非生产性劳动仅仅是剩余价值的“拖累”(drag),因为它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而他自己认为,非生产性劳动应该被看做是“拖累”和提高剩余价值动态生产的组合体,它在剩余价值的分配时会对利润率产生相反的作用。
随后,莫斯里从价值模型、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回应,仍然坚持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降低了战后美国的利润率。(14)库伦伯格和莫斯里争论的焦点仍然是非生产性劳动对利润率的影响,即其作用方向是相反的还是同向的。
(四)布伦纳和莫斯里的争论
布伦纳(Brenner)分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融危机,认为只要更好地了解导致危机的原因,才能找到克服危机的办法。(15)他认为利润率是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波动以及生产经济危机的关键变量。他还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驱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资本家试图把利润率恢复到早期水平的努力,而要做到利润率的恢复,资本家采取了直接削减工人工资、加速物价上涨、将生产转移至低工资水平的其他地方等措施。
莫斯里同意布伦纳关于利润率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等说法;不过他认为,资本家采取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和转移生产等手段来恢复利润率的做法一方面导致了高的失业率,另一方面降低了工人的生活水平。(16)莫斯里也赞同了布伦纳对“利润率挤占”理论的批评,即利润率下降不是由于工人索取高工资等原因引起的。布伦纳认为,战后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部门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低价商品冲击给美国本土制造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莫斯里部分同意布伦纳关于制造业部门利润率降低原因的解释;不过他认为,一般利润率是全社会的总体利润率,而制造业部门的利润率仅仅是单个部门的利润率,故不能用单个部门的利润率变动趋势来解释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布伦纳和莫斯里争论的内容是部门(如制造业)利润率能否替代一般利润率来解释利润率下降规律,其实证是对一般利润率规律概念的界定和理解的分歧。
三、利润率下降规律原因的不同解释
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此问题的研究除了考虑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外,还考虑了真实工资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变化、社会制度和冲突的积累,以及人口的统计学因素等。
(一)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
(二)技术变化
因为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降低利润率,所以一般认为利润率下降是技术变化的结果。不过罗默认为,这一影响可能会因为其他抵消性的因素而变得无效。(19)以马克思的观点,利润率可以表示为ρ=e/(k+1),而k=C/V为资本有机构成,e为剩余价值率。如果“死劳动”替代“活劳动”,那么技术进步可以增加资本有机构成k;同时,如果e没有增加,那么ρ可能会下降。罗默认为,这样表示存在三种逻辑性错误:(1)新生产技术的采用未必会改变商品的劳动价值结构。因为资本技术构成(以人均拥有的机器数量来度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如果技术进步导致的不变资本的贬值快于可变资本,那么k可能会降低。(2)只有假定真实工资不变时,技术发生变化,剩余价值率e才会上升。(3)利润的价值率(以劳动价值表示)和利润的价格率(以价格表示)的转化问题应该考虑。当假定工人的真实工资消费约束不变,罗默认为,如果采用成本节约型的技术,一般性均衡的结果会使得利润率增加。
(三)真实工资率
克里斯蒂安森(Christiansen)认为,影响利润率的因素除了资本技术构成和由生产率决定的有机构成外,还包括真实工资率。(20)汤普森(Thompson)也认为,技术变化和资本积累对利润率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真实工资率。他建立了一个利润率与真实工资变化关系的模型:,其中,r为利润率,w为真实工资率,m物质材料的投入产出系数,l为劳动的投入产出系数。在其构建的利润率模型中,如果真实工资率对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没有影响,那么可用的技术变化可能会增加均衡时的利润率;如果真实工资变化以维持劳动收入份额在净产出中保持不变,资本投入型的技术变化可能会降低均衡时的利润率;当真实工资率上升时,如果真实工资的变化没有使得劳动需求降低,资本投入型的技术变化对均衡利润率的影响要依赖于初始的利润率、技术变化前后的技术系数、劳动需求对真实工资的弹性和资本的积累率。(21)
(四)劳动生产率
(五)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变化
(六)社会制度和冲突积累
鲍尔斯、戈登和韦斯科夫(Bowles,Gordon and Weisskopf)利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即SSA理论分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问题(24)。他们不仅关注了影响利润率的经济因素,而且拓展了视域,聚焦了影响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过程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冲突等因素。在SSA理论视角下,在给定的制度环境中,历史的和制度的因素会影响利润率,这些因素包括阶级斗争、国际冲突以及其他可以引起制度结构性变革的因素。虽然SSA理论为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拓展了视域,但是其包络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没有给予人们足够的理由去理解和信任它。
(七)工资推动型的利润挤占
对资本主义利润率下降问题的解释,格林和苏利夫(Glyn and Sutcilffe)(25)以及韦斯科夫(Weisskopf)(26)等学者提出工资推动型的利润率挤占是其主要原因。他们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工人通过工会等形式的斗争取得的高工资是引起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时期,较低的失业率增强了工人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使得工人挤占了资本家的利润获取了高工资。依据这种说法,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武装化了和取得谈判地位的工人索要高工资的结果,这会降低利润率。
不过,这一理论很快受到了莫斯里(27)和布伦纳(28)的质疑。他们认为,工资推动型的利润挤占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利润率长期保持低水平。如果说低失业率有利于工人在工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高失业率时期为什么利润率仍然是下降的?最后他们认为,也许利润挤占理论可以解释利润率下降。但是他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近20年来的高失业率和低工资并存的状态下,利润率仍然没有回复到以前的水平?
(八)人口统计学因素
科特雷尔和科克肖特(Cottrell and Cockshott)试图从人口统计学的视角来解释利润率下降规律。(29)他们认为,现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人口特征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人口再生产水平,这预示着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停滞和下降。虽然这一影响可以部分地被退休年龄的推迟以及女性参与产生的数量的增加抵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净资本积累都会压低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