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81 2
2008-04-14

       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主流官方经济学政策文件之,感觉颇深.中国式经济学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不乏一些可取得思想精髓.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其不可逾越的学术障碍和思想自由壁垒.那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是主流经济学之一些经典规律,从而探讨和思索中国式经济学之走向和变迁.

       首先中国式经济学之所以呈现出单一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取向,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与中国的集权制中央政府的政治体制结构有关.也就是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权威性不容否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即使是再英明的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出现政府的失灵.比如毛时代的很多经济政策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政治强权的氛围之下,即使是再权威和主流的经济学家也只能是试图去阐释和论证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对于政治上的经济决策的质疑和批评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论文中会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比如说"我们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一定时期取得了吸引外资的巨大进步,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国内乃至国际环境都有利于并且需要我们进行两税合并."当然这些就中国式的经济学解释也同样具有其经济学的精髓思想和学术精华,但是其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在阐述经济现象的时候往往都是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之内,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也就是本身充满着自由理念的经济学在政治框架的局限下仿佛被阉割了一样,成为了残疾的经济科学.很多时候我们的文件中充斥了这样的字眼"我们一定要......,加大......,减少......,增强.............,转变.........,摒弃.........,总之,在全方位的.........,我们一定能够........."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很精确的社会科学,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背景研究,然后通过数据或者一些已有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而不是一些单纯的"我们应该........,不应该........,"当然这些"应该和不应该"的话语权还是决定在其背后的政治权力和地位,所以说经济学在遭遇到政治解构过程中必然出现独立性和学术性的阉割.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多元的经济学研究解构,也就是鼓励多派系的经济学观点出现,然后综合各学派的精髓.从而出台一种利益均衡条件的政策,我始终认为多方博弈的均衡效果会达到近似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然中国并不缺乏学术个性鲜明的经济学家,只是在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不敢或者是不愿去突破学术思想的禁锢.也就是经济学家本身也就是一个理性的个体,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其说真话的成本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益与要付出成本之间的权衡.当中央有这种政策出台的倾向时,一些经济学家会顺势而行提出相关的政策.但是如果这个政策一直是个禁区,我想再牛的经济学家也只能是选择沉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14 17:20:00
[em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7 10:59:00
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