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说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上一篇中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历史的影响实际上已经部分说明了。 当一次技术进步已经对政治和军事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才能说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那么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主要从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建立这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和历史的逻辑。
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影响就是小国“出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的产业,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就可以参与进去,第一次工业革命主体就是蒸汽机和纺织工业。这个对于产业工人和市场的启动要求并不算太大,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就可以启动一次工业化的进程。一次工业化的核心约束第一是原料,就是纺织工业的原料棉花需要大量的土地。第二是市场。第一个约束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第二个约束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国家的规模的要求就显著增加了。以电力这种二次能源的发明为标志,世界进入了“机械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的新型产业,像冶金、汽车、航空、无线电、电子和化学工业等等。这些产业相互联系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繁荣。由于新兴产业的大量增加,对于工业国家的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约要5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才能容纳比较完整的或者说拥有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小国不再有成为有影响力国家的机会了。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带来的产业规模更加庞大,产业链更加长。没有2亿人口的国家规模不能维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完整产业链或者是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产业。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三次工业革命对于人口和国家规模的要求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欧洲要建立欧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首先就运用于军事。那么由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军事力量与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军事力量相比,有着代差。所谓的军事力量的代差是指这种技术造成的军事力量的差距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弥补。这种技术上的代差是以军事工业投资的数量级的差距为代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武器装备的价格是前一代武器装备的10倍以上。用于这个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科研和工业投资也是前一代武器的10倍以上。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在武器上,有着代差的武器它的经济代价必定是数量级的差距。在一次大战以后坦克被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打入冷宫,就是因为坦克的价格太高了,ZF和国会感觉承担不起。这样巨额的投资也不是一般工业国所能承担的。新一代的工业规模相对于前一代的工业其规模也是惊人的。无论是核工业、航天和航空工业,他的规模往往工业规模就是几十万人,连带的产业规模数百万人,还要有数十万专业的科技人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例如1亿人口以下的国家都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更何况,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在长期被仅仅局限在军事工业范围内,只有投入,没有经济产出。这一方面是保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昂的投资造成的巨大的成本使得这种技术的商品难以获得市场支持。这样昂贵的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唯一用户就是ZF。那么ZF为了维持这个新的技术革命的投资,必须要靠一次和二次工业化的产业来支撑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一次、二次工业化的产业也需要庞大的工人队伍。这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国家的产业规模的要求也必定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这些就决定了随着一次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小国和中等规模的国家被逐步淘汰出世界大国(GREATPOWER)的行列。这就是小国“出局”。
由于这个产业规模的庞大和产业链的空前的延长,就使得战后的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所有的工业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国家地位,都必须不遗余力地竞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当然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到条约和国际体制的限制无法发展这些技术。虽然历史的逻辑决定了这些原先的资本主义的列强必定要出局,但是在这个历史的逻辑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他们总还是要挣扎一番的。
受到这个产业规模的约束,在争夺这个三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的竞争中,中等规模的国家首先不能继续其巨额的投入而败下阵来。首先是英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关于要飞机还是要导弹的争论就是这种资源不敷需求的表现。相比当年大英帝国海军关于要战列舰还是要航母的争论(当年在建造威尔士亲王号新型战列舰的时候,英国国内也产生了要航母还是要战列舰的争论。最后支持战列舰的一派说出了“支持战列舰,如果我们错了损失的只是金钱,如果我们停造战列舰,我们错了,我们失去的是大英帝国”。最后支持战列舰的一派赢得了争论),战后的英国再也没有当初的气魄了。在航空工业和核战略中英国只能选择一个。结果是大英帝国放弃了航空工业而选择了导弹。最后的结果证明大英帝国这一次还是选错了。从那以后,英国的航空工业就步入了下坡路,而它的核工业也不能维持。现在英国的核力量要依靠美国,它的核导弹是美国,它的最新的核潜艇要依靠美国的技术。英国已经不能维持一条核潜艇的生产线了。
法国的命运要好的多,这多亏法国的国民特性,它的骄傲的民族性决定了法兰西绝不肯甘居人后。但是法国也不能支持一个完整的三次工业产业。法国人在这点上比英国人强,法国选择了整合欧洲的力量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三次产业链。法国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利益来整合欧洲的力量建立一个航天工业和民用航空工业。这一点上英国选择了全面依靠美国,放弃它的欧洲特性。结果是英国再也无法支持它的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而法国借助欧洲的力量仍然保有航空和航天工业。有趣的是,英国在军事航空方面采取了与欧洲合作开发了“台风”战斗机,而法国这回选择单干,独自开发了“阵风”战斗机。结果是法国单干非常勉强,“阵风”连同研制经费单价就高达1.4亿美元。由于只有法国一个用户,当然现在印度从理论上选择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巨额的研发经费根本无法收回。“阵风”比“幻影2000”仅仅有半代的进步,但是采购成本却有3倍的“进步”。在现代技术中再次证明了“代”的技术进步要以数量级的金钱为代价。估计“阵风”将会是法国最后一代有人战斗机了。如果开发下一代战斗机,这个研发的成本就要超过1000亿欧元。法国没有能力承担了。整个欧洲能够承担一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但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就连一个单独的产业例如航天、航空、信息产业都难以承担。只有美国、中国这样的超级规模才有资格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链。即便是美国要拥有这样的一个产业链也要动员全世界的资源,要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要把这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链一部分转移到世界各地去。苏联曾经拥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链的大部分,航空、航天、核工业和电子工业。但是这是以放弃民用工业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在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和德国由于是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受到国际政治的限制不能进入富含军事色彩的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日本和德国只好专心在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中和民用工业中下功夫。这些产业为日本和德国带来巨额的利润,因为没有军事工业投资的拖累,日本和德国反而成了“冷战”中得利最大的国家。50年代到7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日子过得比那些战胜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要滋润得多。这真是“塞翁失马”。德国人很聪明地放弃了日耳曼人曾经的骄傲,愿意在欧洲的框架下做一个第二等的脚色。在航空空客公司,在航天领域都扮演一个第二等的脚色。也因为德国的忍耐才有欧洲的联合。这个联合外在的压力就是美国和前苏联的巨大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其内在的因素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工业规模的要求决定了欧洲要么出局,要么联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取代曾经由英国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这是美国战略能力的体现。美国主动地为他的盟国提供军事保护,特别是核保护伞。这个核保护伞是他的盟国都不具备的。在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下,欧洲和亚洲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动地投入了美国的怀抱。同时美国还主动地帮助他的资本主义盟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在欧洲启动了马歇尔计划,在日本停止清算日本的财阀,重新开始经济建设。当然作为加入美国阵营的一个行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自愿和不自愿地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制,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进入美元主导的时代。在这个世界经济体系下,美国提供最高端的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的核心技术在美国,无论时核技术、航天技术和喷气航空技术乃至信息技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都依赖美国的核心技术。那么美国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主导就表现在这里,美元霸权的金融体系,美元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的技术霸权,美国是资本主义甚至是全世界唯一掌握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部产业链和全部核心技术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美国站在了世界的制高点上,美国也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其他的国家在5、60年代都必须仰仗美国的鼻息。这种情况下,美国主导了世界的分配体系,就是在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体系。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是技术的唯一提供提供商,是金融的最后提供人。这样美国就可以决定某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这就决定了在产业链中的所有生产者所能得到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与参与生产的竞争者的多少成反比的。参与产业链的竞争者越多,所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这个分配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美国的利益。
美国的世界经济体系或者说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以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三位一体控制了这个经济体系。在战后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没有美国的支持谁都不可能获得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单一地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美国,都不具备集资本、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条件,因此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要或多或少地借助美国的因素才能发展起来。这就是美国特殊论的经济基础。像日本、韩国和台湾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在原技术上依靠美国,韩国和台湾是日本的技术和资本转移目的地。而日本则是在战后得到美国的扶持,以低廉的代价获得了美国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大量转移,比如汽车技术、电子技术等,和部分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如火箭航天技术等。欧洲在其经济恢复时期仍然依靠美国的资本和市场,以及部分高技术,比如法国的喷气发动机技术等。
美国控制世界资本主义的架构。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美国作为唯一拥有完整核武器系统的国家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安全保护。作为获得美国保护的条件,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入了美国为核心的军事体系,都要从美国引入武器装备和支援装备。作为获得美国经济援助的代价,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接受了美元体系,美元成为唯一的世界货币。进入美国市场和获得美国技术的代价就是接受美国的技术标准。这一切使得美国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当然后来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也努力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法国。但是摆脱不了,就像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一样。法国后来还是要加入北约,否则法国的力量无法伸展到世界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