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的替考事件不难看出,“枪手”、“掮客”,以及那些组织替考者、主考官、监考老师等,已形成从买方到卖方的完整利益链条。此番河南替考事件,概莫能外。
舞弊者何以有恃无恐?从央视报道看,这些被替考者的学生家长皆是两地“有钱人、当官的”,地方上有关系网。再者,老枪手们有“死不承认”的应对之道,并称曾顺利过关。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则在事件中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内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顽疾仍存,舆论也曾引发“寒门难出贵子”以及“穷孩子没有春天”的讨论。
正因如此,包括河南等地在内的考生,更加体会到高考公正性的意义所在,更加痛恨高考作弊,更加渴望公平。
替考事件,不仅仅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它可能会影响他人一辈子,严重破坏和干扰正常高考,更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挑战。 然,网络上却出现这样的声音,认为替考事件发生,是源于河南高考录取率低,无奈之举;甚至还有人为“枪手”鸣不平。 诚然,教育在城乡、区域之间严重不均衡,这在被曝光的农业大县杞县、通许尤甚。但这决不能成为被替考者的借口。特别是当“十年寒窗”遭遇“7万元打点”,无疑撕裂了高考公平的底线。 解开公众关于“枪手”们一路绿灯之惑,应当严查事件背后的权力寻租,以儆效尤。既不能让“枪手”和“掮客”们觉得违法成本低、收益高,也不能让组织者和雇主们觉得“教育部门怕事惹大”。 目前,教育部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相关部门已着手调查此事。在官方、民间以及舆论关注之下,相信真相不久会大白天下。舞弊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亦将被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