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493 1
2014-06-18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真像是什么呢?我来说说这几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工人阶级运动的压力;这运动的目的,一直是想改善无产阶级状况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无保障。既然劳动力的价值,只敷工人一时生存之需,那么一旦劳动力的出卖受阻碍——失业、疾病、伤残、老年等任何有碍工人常态工作的意外——便会把无产者掷入贫困的深渊。在资本主义制度起始之时,没有工作机会的工人,在困窘的痛苦中,唯一可求助的地方,只是私营或公营的“慈善团体”,以他们人的尊严受严重打击为代价,换取无足轻重的物质帮助。而工人阶级运动则一步步逼出了社会保障这个原则,起先是志愿性的,后来变成强迫性的,以和命运的打击相抗争。这包括了医疗保险、失业补偿、老年保险。工人阶级运动的斗争,最终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原则。在理论上,赚工资及薪水的人出现当前收入的任何损失,它都应保障。
  
    后来国家对实行社会保障也发生兴趣。那些获得大量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计划的机构,往往拥有大量流动基金。它们可以把这些基金借给ZF,贷款给国家(通则是短期合同)。纳粹政权应用了这个方法,后来这个方法也被大部份资本主义国家采行。
  
    这些社会保障基金数量不断增加,又进一步造成了一个特别的情况,给工人阶级运动提出了一个既具理论性又极实际的问题。工人阶级运动正确地认为,所有付给社会保障基金的款项,无论是由雇主付的、国家付的、或由工人自身工资扣出的,都仍然是工资的一个部份,或可谓之“间接工资”、“延付工资”。这是唯一合理的观点,也是符合马克思价值论的观点,因为工人用劳动力换来的任何东西,都应该列为此劳动力的价格的一部份,无论是当时就付给他(直接工资),抑或以后才付给他的(延付工资)。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甚么“对等管理”(劳资对等,劳国(家) 对等),只是对工人权利的一种侵犯。既然工人才是这些基金的唯一主人,那么除了工会之外,其它任何未经授权的社会团体,若想干涉这些基金的管理,都当拒绝。一如资本家不会让他们的银行帐户受“对等管理”,工人也不应同意他们的工资受“对等管理”。
  
    但是缴纳社会保障的钱愈来愈多,造成了直接工资和延付工资之间的某种“冲突”,因为延付工资有时达到了全部工资的40%。许多工会反对再增加延付工资,而集中于要求新的收入立刻付现。不过,我们一定要了解,在“延付工资”和社会保障的背后,是阶级团结这个原则。实际上,疾病及意外等预备金,根据的不是“个人收入”的原则(每个人都应得到他本人的供款,或雇主、国家存入他的户口的供款),而是保险原则。没有遭到意外的人也供款,为的是使遭到意外的人得到补助。这种作法所根据的原则,是阶级团结﹔也就是说,工人利益所在,正是要避免一个次无产阶级的产生﹔一则,以防损害劳动群众的战斗性(每人因为害怕自己有一天沦落为次无产阶级而不敢反抗),再则,也防止因竞争上岗而引起工资下跌。所以,我们非特不应抱怨延付工资“过多”,反而应向工人解释其不足得可怜,因为即使在最繁荣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种不足也造成了大部份年老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下跌。
  
    要有效应付直接工资和延付工资之间冲突,就要用普及全体公民的团结,来代替仅限于劳动阶级的团结﹔把社会保障(健康服务、充分就业、老年服务)涵盖全民,并由收入累进税来支付。唯有如此,“延付工资”才能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工资增加,在对工资收入者有利的条件下,真正重新分配国民收入。
  
    我们必须充分看清楚,到目前为上,这种制度并未在资本主义普遍实现;我们甚至有必要问问:实现上面所述的要求,是否无可避免地会激起资产阶级的对抗,而其强烈性质,会引起革命危机的时期。就事实言之,社会保障最有意思的几次经历,如1944年以后在法国实行者,尤其是1945年起英国实施的全民医疗服务,其资金来源,自课征工人本身的税得来的部份(主要是增加间接税,及对工资不高者也增加税额——如在比利时),要远超过对资产阶级课征的税。这就是何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我们从来看不到靠课税而真正地、根本地重新分配国民收入,以为在资本主义下可以靠课税而改变所得的分配,那只是改良主义的诸大神话之一罢了。
  
    说“延付工资”和社会保障对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日益重要,尚有另一意义,那就是它们的反经济周期的特性。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何以资产阶级国家、新资本主义乐于见到“延付工资”的量得到增加的另一理由。那是因为延付工资量的增加,产生了吸震垫的作用,防止了危机发生时国民收入太突然、太剧烈下跌。
  
    从前,一个工人若是失去了工作,他的收入便减为零。一个国家里劳动人口四分之一失业,全部赚工资领薪水的工人的总收入,也会随之自动地减少四分之一。这种收入下降,也就是“总需求”下降,而这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有严重后果。这点已屡屡见之于书了。它给资本主义的危机造成了一种连锁反应的现象,以慑人的逻辑与必然性不断继续下去。
  
    让我们假定,危机是在一个制造机器的部门中发生的。这个部门被迫关闭工厂、遣散工人。被遣散的工人在收入上受到损失,由而剧烈地削减了他们对消费品的购买。因此,很快地,在生产消费品的部门中,出现了生产过剩,这类部门便也被迫关闭工厂、遣散人员。由之,随著更多工人失业,消费品的销售愈发下跌,滞销库存品反告增加。此时,制造消费品的工厂因为受到了严重打击,便须减少或根本取消订购机器。这样一来,又造成重工业部门中更多的工厂关门,以及再一批工人遣散,于是又使得对消费品的购买力再下跌,又更进一步加剧轻工业部门的危机,于是又迫得解雇另一批工人,如是者一直蔓延下去。
  
    但是,如果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危机的这些累积效应便可以得到抑制;失业补偿愈多,也就有愈强的抑制危机的效果。
  
    我们再回头从危机的起始阶段看起。制造机器的部门发生了生产过剩,必须要遣散一些人员了。但如果失业救济金达到遭遣散工人工资的60%,那么这遣散不致于造成失业者收入完全丧失,而只是使他的收入减少40%。这样子,一个国家中10%的失业率,就不至于导致需求减少10%,而只是4%,25%的失业率,也不过使所得减少10%。所得的减少造成的累积效应(学院派经济学用一乘数乘需求的减少来表示此效应)于是相对地减低,这场危机对消费品部门的打击便缓和多了。于是消费品部门便不须要解雇太多工人,对机器的订购也多少可以继续,等等。简言之,危机不会如螺旋状扩散开来,而会在中途被“遏止”。然后,可以开始解决它。
这就是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真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25 22:13:19
危机不会如螺旋状扩散开来,而会在中途被“遏止”。然后,可以开始解决它。
这就是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真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