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命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平区分局 赵本东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外需。目前中国经济存在以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之争,且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投资派占上风;曾经扶持投资追求GDP增长的地方政府只是通过人为调结构、限制或削减产能的简单办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本文认为,投资拉动是伪命题;投资与消费是同一社会经济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串联关系,不可分割;经济发展靠需求拉动,以现有条件为基础,以投资为调配生产要素的手段,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投资应以需求为条件。称之为伪命题是因为:它以统计数据为皮,施玩弄逻辑、隐蔽或淡化假设条件、混淆概念之计。
1.      投资拉动是伪命题
           1.1 投资的本质是调配生产要素
投资就是将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资金与实物(生产要素)相对应,资金本身不能直接发挥生产作用,是对应的生产要素在起作用,通过管理使资金购买到的生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产品,即投资起调配作用,将生产要素调动起来。投资增长率表征在某一领域经济活动量。生产要素的价格表征调配难度。资金的量表征调配能力。调配作用与拉动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拉动意味着有投资就带来产出,只是投资回报率高低问题;调配只涉及过程,不包含结果。
在计划经济中,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生产要素调配,虽然也以资金的形式出现,但只是记账作用,因为计划经济中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
           1.2 投资拉动的提法存在逻辑错误
经济发展=需求空间×生产要素×调配手段,详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乐观派与悲观派的统一》。在西方经济学预测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中资本和其他要素之间也遵循乘法关系。投资既为调配生产要素的手段,它就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发展需要投资,但投资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还需要需求空间做为条件。没有需求的投资是浪费行为。投资拉动的观点错在将必要条件看做充分条件,属于逻辑错误。水是生命所必须的,但我们不能光喝水就能维持生命。将必要条件做充分条件,不是思维能力有问题,就是有煽动嫌疑。
1.3 统计数据能证明增长是投资拉动的吗?
从统计数据看,投资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呈正相关的统计不一定证明拉动作用。没有市场空间的投资不带来效益。低效的投资不带来经济真正增长,如豆腐碴工程;甚至带来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大于收益的项目,治理费用大于产出;没有需求的投资,如形象工程;产能过剩的投资。长远投资看不到近期效益。基础理论研究甚至看不到效益的影子。边际效应的存在也证明投资不带来正比例的收益。
1.4 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是同一社会经济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唯有投资才有可消费的产品,唯有消费才能将产品有意义地消化掉,投资是手段,消费是目的,二者不是并列、并行关系,而是串联关系、协调一致关系,不能割裂的,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所以不存在哪个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少问题。如同一条生产线上,不能区分出哪个工段对产品的贡献大小。因此无投资拉动之说。
1.5 投资带来收入增长吗?
投资带来收入增长,因为投资带动就业,果真如此吗?否,因为这种说法的前提条件是有需求的投资,即有效投资。如果是无效的投资,虽然工资发出去了,但只是货币从投资方转移到工人手中,工人的劳动价值依然滞留在过剩的产品中,可消费的产品总量并未增加,所以总体上收入并未增加,因为货币数量和产品数量存在对应关系。投资带来收入增加具有很大迷惑性,它隐瞒了或淡化有效投资这一假设。虽然货币转移可以带动消费,但其代价是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是无源之水,最终投资方无以维持工资发放。
1.6 投资拉动内需?
投资拉动上游生产资料消耗,因而拉动内需。此处混淆了消费(内需)与消耗的概念。如果是无效投资,则或者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滞留在生产过程,或者滞留在社会生产各环节,或者滞留在库房、货架,不能被国民消费。此处,拉动的是上游生产资料消耗,而不是拉动的消费。混淆概念又是一种迷惑。
1.7 只剩下投资拉动这一条路了吗?
外需方面国际市场疲软,只能转向内需;内需不足,所以不能依靠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内需和外需都无望了,所以只剩下投资拉动这一条路了。逻辑推理过程很严谨,但此种意见是建立在投资、内需、外需服从加法关系的基础上;而实际三者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空间(内需+外需)×生产要素×投资之乘法关系。加法关系中因素存在主次关系,东方不亮西方亮;乘法关系中各因子不存在主次关系,而是关键与否的关系,一个因素薄弱导致整体危机。所以需求不足靠投资拉动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内需不足说明内需薄弱,薄弱因素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很敏感,所以解决内需问题更有效。生产过剩说明投资过大,为非关键性因素,再增大投资对结果的影响也不会明显,所以此时应减小投资而不是继续增大投资、甚至依靠投资。生产已然过剩,依然主张投资拉动,不知其居心何在。
2.      投资拉动带来的危害
在计划经济中,行政命令起生产要素调配作用,是看得见的手,因为受人类认识水平所限,不能准确把握经济规律,造成决策失误,如我国建国初期大跃进带来的灾难性经济困难。
同样,在市场经济中,以投资拉动经济也会带来灾难,如迪拜房地产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于金融企业,投资拉动可带来利息差额的直接收益增长,但引发经济危机后坏账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对于贷款方,投资拉动会带来恶性循环:盲目投资→亏损→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生产过剩→加剧竞争→降价→多次循环→部分企业倒闭→暂时市场平衡。对于国家层面,单纯投资拉动会造成产能过剩、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影响其他领域投资、产业结构失调;引发经济危机。所以对于溃败的行业,政府不能以注入资金的方式救市,此方式只能越滚越大、越陷越深,最终无法维持、经济崩溃。
3.      以需求为条件进行投资
因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不能以经济增长为投资目的,而应以满足需求(消费)为投资目的,投资必须与需求(发展空间)相结合,将资金投入到有发展空间的领域,才可带来经济增长。
3.1投资方向
医疗、教育、基础研究、生态保护这些薄弱、公共领域。重大投资由人大表决通过才能执行,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其他领域由企业投资。
3.2 内需:将潜在发展空间变为现实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策略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有赖于消费能力的提高。当前限制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基尼系数,致使潜在的需求不能变成现实需求,因为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基尼系数(参考文献同上)。企业工资水平由市场调节,政府只能引导。为拉动内需,政府只能通过二次分配实现,以降低基尼系数,将潜在的发展空间变成现实发展空间,向福利型社会转变,实现经济增长。而国务院2008年拉动内需的政策依然是以投资的形式出现,而且是巨额投资。
3.3 外需: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外需空间是客观的,但市场占有份额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技术提升使产品档次提升,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外需=国际市场空间×市场占有率。
4 准确把握内需与投资的关系
既然投资(生产)和内需(消费)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那么在两个阶段中物流的流量相等,因为物质守恒。为防止发生物流堵塞或者断流,物流必须在流速上相等;产能过剩就是发生了堵塞,堵塞在了消费阶段。若使流速提高,投资与消费必须同时动作,以消费拉动,以投资促进;同时保护好源头的生态平衡,处理好废弃物,形成稳定的循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