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起源应该是蛮荒时代,当时人类社会正处于以小团体为单位进行狩猎和生产的阶段。利他行为直接表现为增大了当前小团体的生存几率(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间接实现了利己的效果。同时,利他行为的发出者感受到利他行为反馈回来的利己效果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行为。当然,利他的目标也仅限于当前小团体内部,而不是整个人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团体的规模随之扩大,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对当前团体生存几率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虽然道理仍是一样,却因利他行为的发出者无法及时收到这一行为所反馈回来的利己效果而导致此行为无法得到有效强化。于是利他行为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便是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不同,利己行为可以直接改善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进而强化这一动机,于是利己行为的流行便顺理成章了。
当然,利他行为也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范围之内。例如邻里之间、同乡之间、同学之间、亲友之间。这与原始社会中利他行为提高小团体生存几率的道理类似,通过利他行为连接起来的小团体可以改善个体在整个社会中的生存状况。虽然利己效果的反馈未必及时,但由于团体本身是稳定的,长期的,因而利己效果也是可期的。例如,中国人很讲究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和发展。
另一种利他行为是超出小团体的,不求回报的。这可以解释为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利他行为的示范和教育,进而产生利他的行为。同时,基于文化传统的利他行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原始社会的利他行为继承而来。这种继承更多的体现在宗教上,宗教在利他行为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许多宗教都导人向善,号召帮助他人,这其实是原始社会的管理阶层在充分认识到利他行为对于团体生存的重要性后将才其提高到教义的高度,广为传承。(另外,这种超出小团体的利他行为也可能是自然选择所固化下来的潜意识思维模式,就像人类与生俱来的损失厌恶倾向。)
现代社会,利他行为仍可改善整个社会团体的生存状况,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况。但这是从宏观角度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在微观尺度上,由于利他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己效果不再明显,利他行为的自我强化功能的弱化,直接导致了利他行为的逐步淡化。
结语:
社会管理者应在了解利他行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既重视利他行为的宣传教育,更懂得利用政策手段建立微观层面上的利他行为自我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