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统计学 如何做出好的投资组合
我们说某两样东西有相关性,或是无相关性,用来判断某个商品涨跌会不会影响另一个商品?纯粹从统计学来看,那是个机率问题。不管相关或不相关,它们一定都有时相关,有时不相关。这个相关性在统计上就是机率而已。既然是机率,那么明天到底相不相关呢?即使高度相关,明天也不一定相关,即使是低度相关,明天或也许会因为某个原因一同大涨大跌。
相关性=机率=巧合
因此,投资组合看来抵消了风险,那只是巧合。不同的投资发生最大风险的时间不同,那是巧合。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商品,统计上出现收敛,那也只是巧合而已。
什么叫做统计呢?
就是人无法去一一解释的东西。例如我无法一一说出,每一个人的身高,于是我说了大家的平均身高。由于我不知道为什么股市会上涨、下跌。于是我做了相关性分析:
股市可能跟货币供给量有关系…
股市可能跟国际其它市场有关系…
但这有关系不代表因果。
如果能知道背后的因果,其实不需要依赖统计学。因为统计学本身是无意义的,唯有从数字背后去发现因果,数字才有意义。
相关性是这样的,统计上来说,相关性是不同的商品的每日波动率之间的相关性。每天来看或许不大。但就周或月的层级来看,或许相关性就很高。因为许多不同国际市场波动的背后因素都是相同的。
又例如不同的两个策略,我们去算它的相关性。你会发现,只要这两个策略的出手次数够低,一般来说它的日相关性会很低。但假设这两个策略每个月都出手一次,而且是经常获利的策略,即使是策略的逻辑不同,那么它的月相关性也会很高。
所以,相关性是伪议题,那只是个表面的现象。其实结论还是一样的:统计学本身是无意义的,唯有从数字背后去发现因果,数字才有意义。
大家都在想,要怎么做出最好的投资组合比例。至于标准配置的方法,其实大学教的财务管理中就写的很清楚了,投资组合理论可以算出最好的投资组合比例,那个比例可以得到一个获利/风险比最大的投资组合。
只是实际到到底如何呢?
那其实还是用过去的数据在做最优化的事。我记得在某本杂志上看过,有个自营部的主管说,他用投资组合理论算出的最佳比例来分配他整个部门的投资组合。但一年后他才发现,权重大的策略不一定表现比较好。结果他的结论是,或许简单一点,平均分配,总体绩效会更好。因为实际的情况告诉他,每个策略明年的绩效是未知的。
回到原点,一个赔钱的策略,经过控管,它最多只能少赔。一堆赔钱的策略做投资组合,它还是会赔钱的。除非先确认策略的有效性,否则谈投资组合太早。在此之前,资金控管优于一切…
资金控管的目的就是提早把赔钱的策略下架,让获利的策略继续表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