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sseau 发表于 2014-7-27 12:15 
你的文字充满武断和无知。别贴个儿子头像出来就显得自己很老成了,中国这里大多数人都只会繁殖本能,真论 ...
略作总结,以便后来者看得完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经济学的所谓“磨刀”,我并认为完全在于多年对经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事实上,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知识一年半载足以学遍,就是经济学所需的数理方面的工具一年时间也能有较好掌握。但真正要作出对国家甚至对人类有贡献的经济学研究,恐怕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磨炼”。
进一步说,创造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怎么才能理解知识呢?前提假设是前人的知识在其背景下的逻辑是正确的。即便如此,哪怕离我们年代很近的知识,也不易理解。一些名人常提到“顿悟”或“拍案而起”,这种意外收获不是只靠长期于此就能悟出或拍起,有时需要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交互作用。然后才有创造。
回过头来再看张五常对杨小凯的评价,张五常说,如果杨小凯像他有那些经历然后又会怎样。那么我要问,张五常已经有这样的背景了,他的哪个贡献可以媲美杨小凯缺乏他那样的背景作出的贡献呢。一个都没有。这就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他的背景不过如此。或者换个角度,假如说他的背景确实有多了不起,在当代,像有他这样背景或比他更好背景,钻研了更长时间的经济学的人我想应该是有的,且可能还不少,但试问,近年来我们有哪个成果可以超越“超边际分析”呢?中国肯定是没有的。所以,成果的创造与是否跟他张五常有相似背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明确地说明因果关系。由此,我否定他看问题的逻辑和角度。
批评是欢迎的,但我们更欢迎理智的批评。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们才会共同提高。从这样的讨论中,我们也基本进一步确认,中国各个阶层都充满了病态的人,尤其是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正如鲁迅当初感悟到的,中国要进步,要首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在我们现在学习各种工具的时候,还要想想到底我们的思想和精神该如何医治,当然包括我自己。
我在帖子中用了两个耳熟能详的简单例子做类比,清晰阐述张五常逻辑的荒谬之处,你连这种简单的逻辑关系都不能理解,因而我推断你还小,应该不超过30。我可以真正武断地对你评价:如果你还小,说明你还有的救,以后历练历练,还会有所提高,如果你年纪颇大,那救都没得救了。
当然,我要对更多人说,学习到了某个阶段一定程度,要回过头来看简单点的书,比如逻辑等表达能力方面的。高考是不专门考逻辑学的,公共管理硕士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型中都有明确涉及逻辑学的题目。加入这些题目是非常明智的,如果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混乱,或者根本没有思维逻辑,那就不可能正确表达,其表达也不可能正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