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28 10
2014-07-26
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是学术骗子们的低级骗术之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声称,某些事情对于局部而言是对的,对于整体而言未必是对的。比如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但家家都这么做,却无法如愿,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考上大学;一个人开车上街,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开一辆汽车同时上街,那么交通就会瘫痪。

这么听起来,貌似是有道理的。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转而论证: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节俭和储蓄总是能使未来的生活水平变好。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却并非如此。从宏观上来说,节俭和储蓄会使得一个经济体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只有挥霍浪费,增加消费和投资,减少储蓄,才能使得有效需求得到提升,避免经济危机。

很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听到这里立刻被这种虚假的智慧所折服。其实反驳“合成谬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只需要用一些生活的常识就能做到。比如说根据“合成谬误”,如果每个人都立刻自杀,那么整个社会的平均寿命就会大幅增加;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今天出门都戴帽子,那么整个国家今天不戴帽子的人就会变得更多。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合成谬误”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得以成立,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不成立,或者恰恰相反。怎么来判断哪些情况下成立,哪些情况下不成立呢?这就要用到微观的,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了:

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在短期之内就必然会增大其他孩子考上大学的困难程度。一个人开车上街,在短期之内就必然会增大其他人开车上街的难度。因为上大学也好,开车上街也好,都要用到一些稀缺的资源。大学座位就那么几个,马路就那么宽,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

在这些例子里,一个人的这种行为会增加另外一些人的同等行为的难度,所以“合成谬误”在这些情况下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一个人自杀,与另一个人自杀无关;一个人今天出门戴不戴帽子,与另一个人戴不戴帽子无关。所以“合成谬误”在这里就会失效了。而每个家庭都节俭和储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的作用,则要用到更加深入的经济学知识。

一个家庭节俭和储蓄,意味着这个家庭为了未来的消费而节制了现在的消费。这个家庭把可以用于消费的钱投入了生产之中,那么社会上的资本,也就是用来生产未来的产品的东西也就多了一些。资本增加了,意味着在未来能够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能够满足每个人的更多的需求。

也就是说,每个家庭都节俭和储蓄,一定会提升一个社会的普遍生活水平。节俭和储蓄的作用与凯恩斯主义宣传的“合成谬误”恰好相反。

从以上的论证中可以看出,人在微观层面的行为如何影响宏观,是由微观行为的性质决定的。那些认为微观不能决定宏观的学说,实际上是为了兜售一个虚假的宏观理论。比如凯恩斯主义就把宏观和微观彻底割裂。纵然有众多的大学教授苦心研究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也是无济于事。   文/布尔费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6 07:42: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6 07:46:32
“比如说根据“合成谬误”,如果每个人都立刻自杀,那么整个社会的平均寿命就会大幅增加;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今天出门都戴帽子,那么整个国家今天不戴帽子的人就会变得更多。”————你的例子也太不恰当了。凯恩斯的理论符合经济规律,符合逻辑。而你的例子........,自己想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6 08:12:31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6 08:43:45
lee_zhonghua 发表于 2014-7-26 07:32
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是学术骗子们的低级骗术之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声称,某些事情对于局部而言是对的 ...
观点甚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6 09:30:21
赵本山总问:1+1等于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