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楼主本身是想写一篇关于CFA的经验,但是看到群里正在讨论的是CFA有用还是无用,或者换个角度说CFA机会成本是不是很高,就此提出楼主几点看法.
楼主本身认为任何结论是我们所站在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正所谓后会无期中所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楼主在股份银行信贷部门曾经工作过若干年,后来又因为金融部门只有高学历(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才有更好晋升机会,于是辞职考研.现在在某一非名牌学校读研.
CFA无用论,确实有道理.楼主工作的岗位只有一个要求,存款,每季度递增3000W日均.在这样的工作情况下CPA,CFA,C各种估计都没有用吧.或许可以"坦然"的说有了这些证书就不用到“如此”的岗位工作,但是楼主大二就听说了这个证,但是没有钱.直到现在楼主用自己挣得钱来考这些证书,来读研,生活哪里是如想象中的有捷径.
CFA有用论,如果真没有用,那楼主也不会浪费工资.在金融圈子里,有关系有渠道为王,有户口有名校有海外背景有理工科混合知识结构次之,证书最末.有前两者的条件确实让人羡慕,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楼主属于第三类.进不可和关系户相比,退没有名牌大学做背景.难道就一辈子无法踏入金融业么.诚然CFA确实没有那么重要,咸鱼翻身靠CFA纯属做梦,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点特殊才能都没有还不思进取,又如何在当今于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呢.
机会成本,如果把CFA的时间和经济拿出来,确实是庞大的一块.CPA,FRM,CIIA等等或许都是备选,如何不要荒废时间-特别是像楼主这样不努力生存都会有问题的人而言,这些证书对应的不仅仅是个人爱好,职业方向,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关于人数而言,楼主并不认为考的人多了这个证就废了.相反,只有人都不考了,这个证才真是废了.人多意味着被关注被承认,每个考过的人除大牛外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马克思说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供求只决定价格,所以楼主认为只要题不放水,证是不会贬值的.
至于人生方向,楼主认为外面的人看金融永远是镜花水月.只有深入其中才会知晓其中各般滋味.一个人要了解一个行业,特别是门类如此多的金融业非常难.特别是学校非名牌的学生,似乎永远被排斥在好的实习岗位之外-真实经历.所谓厚积薄发,则是在有机会时候不要浪费,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学会蛰伏,蓄积自己的能量,比如各种知识的储备.
诚然CFA设计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提高从业者道德和技能水平知识面,在中国就变成了大部分学生参考的证书.但是中国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一年比一年还艰难的就业季,造就了国人学子相比国外学子在知识上的过早成熟,从奥赛到高考再到CFA何其不是一脉相承.在中国生存不容易,在中国的金融业生存更难,在中国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发迹于金融业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答案,无论CFA考还是不考都代表着每个人对于CFA考试对自己利弊的真实衡量.选择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只要不是虚度时光,任何证书都是会对自己有提升.只有抓住每一份稻草,才更有可能爬上事业的巅峰.清晰的衡量,谨慎的选择,不懈的努力,必然不会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