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 发表于 2014-8-29 00:27 
想法很有创意。容我再想想。
罗大侠好:
我记得YJDWII曾指出,商品生产价格形态是独立于商品价值形态的,商品价值的时间量是建立在生产价格这一基础上的,所以,应该是以价值的时间量的变化反映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变化,而不是反过来,以生产价格的变化反映商品价值的时间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商品价值是围绕商品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不是反过来,商品生产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
换句话说,假如某件商品生产价格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该商品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即(交换)价值发生变化。即便某件商品生产价格不发生变化,其相对价值也会发生变化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形成其生产价格形态,就很难改变。例如,我国社会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它们所制造或生产的商品数量庞大且品种千差万别,但唯有一条诫训是共同遵守的,那就是在当前经济结构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成本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注1】,融资举债越来越困难,劳动生产率提升越来越面临瓶颈阻力,市场竞争导致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所产出的企业利润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唯有抱团取暖或节俭精简,才能度过难关。可想而知,商品生产价格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它比企业利润还重要,企业家宁可企业利润薄而又薄,甚至发生了经营亏损,也决不会提高商品生产价格。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家都知道:在此情况下,“不提高生产价格的,顶多在等死;而提高生产价格的,那纯粹想找死!”大凡企业家都有三只眼,左眼紧盯成本价格的变化,右眼紧盯生产价格的细微波动,中间的“天眼”即紧盯企业营收状况及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企业利润则来自于成本价格与生产价格这二者间所形成的差额。
李嘉图去世几周前,曾写了一篇《论绝对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文章,他企图分析和找出:商品交换价值的背后到底有没有绝对价值即真实价值,其实交换价值的背后即是生产价格。
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有的,价值的含义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及与之相对应的供求结构,它是历史的自然形成的东西,它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物质技术生产条件,将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择优配置,由此构筑了不同质的生产力要素(注:构建商品大厦的建筑材料)之间的数量与质量的函数关系,且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比较优势和生产竞争力。价值规律即是指,通过利用该社会的资源禀赋并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率。而价值规律的基本职能及其作用,又是通过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得以实现的。所以我说,凡是通过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历史的自然形成的商品价格,都是该商品生产价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无处不在。
据此,我们所讨论的“价值”,也许都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价值。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实质就是消费价值论,一些商品的边际效用的价值链较长,边际效用单位是逐次地缓慢递减的,曲线呈现缓坡状;而一些商品的边际效用的价值链较短,边际效用单位是急遽递减的,曲线呈现陡崖状。这些经济现象似乎都与社会经济结构及与之相对应的供求结构及其满足程度有关联。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比较贴近真实价值,而劳动价值论则贴得没有那么近。
仅属个人之陋见,供罗大侠参考,恳请指教。
【注1】
这里的“成本价格”专指人力成本或劳动价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劳动生产率提升至何种高度,除了某些商品之外,大多数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使用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似乎变化都不太大。例如,马克思时代,一件上衣=20英尺麻布;今天时代,一件上衣=20英尺麻布。只不过二者花色品种更精细化了。但这一经济学解释并不适用于资本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商品,即劳动力商品。
在资本社会,自由人的劳动力作为一种新商品——劳动力商品,它是以工资形式表现其价值或价格的,或则说,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所以,劳动力商品价格即生产价格,也称之为人力成本或劳动价格。正是由于它的自由流动性,使它看起来,具有一种超脱于商品社会的魔力,它的本质及其职能,就是针对所有企业业绩的增长空间及其产品未来的盈利状况进行甄别、鉴赏、估值和抉择,其择业行为仿佛就像是蜜蜂选择花卉一般的挑剔,劳动力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提高的,如果某一企业产品长期处于滞销状态且其劳动生产率又长期低于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自由人”就会说:“对不起,老板,花儿都干枯了,我也该另择栖居之地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