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资本批判
应该说,理思的这篇文章是在继承:马克思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在阐明的“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的继续。换言之,本文是在将发掘出马克思在“为德国理论家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的现实前提,亦即“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的观察现实和考察历史的方法来观察:当今世界在支撑着整个社会大厦的单元,不是资本,而是企业,这才是对《马克思〈资本论〉资本批判》的根据。
理当说,“资本”在整个社会大厦中,它是“企业”在期待“真理的彼岸世界”的拥有。实际上,无论是对工业的企业来说、还是对农业的企业来说,根本不是“资本运作”,而是企业运作。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企业运作,它如果要想获得丰厚的“资本”,就要具备“现实的物质前提”的“两个”现实前提;第一个现实前提,是要策划这个企业,在现实世界中要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才有可能支撑长久生存的谋略;第二个现实前提,就是企业的“资本”是来源何方。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经济学将“资本”当做是“企业”的运作支柱是虚假的。也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在将“资本”当成“企业”的运作支柱,是颠倒的。诚然,支撑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就应该将“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当作是企业运作的支柱才是真实的。而且无论是在蒸汽机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还是在电动机时代、还是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时代,能支撑整个人类生存的社会大厦的最本基本的单元,不是资本,而是企业。
那么,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在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以后,来从事研究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学,就不应当立足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来确立“资本”是支撑人类生存的整个社会大厦的“单元”来研究《资本论》,而应该考察在支撑人类生存的整个社会大厦的是企业。因此,企业才是真正的能支持人类生存的整个社会大厦的单元,那么马克思就应该是按照在“此岸世界的真理”来确立《企业论》。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中,所有在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它既不是从“对天国的批判”来得到的,也不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来收取的,而是在前一代和后一代的资金和物质基础的这“两个”现实基础,来得到、来取得的。
实际上,在任何时代的任何现实,企业要想长期地生存下去,就是在当今的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现代企业,在拥有的“资本”,也既不是“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能得到的,也不是“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能取得的,还是要通过在前一代和后一代在留存下来的资金和物质基础的这“两个”现实基础,来得到、来取得到,这就是现代企业长期生存下去的根本。
那么,理思在通过运用马克思创立的观察现实和考察历史的这两种方法,来考察《资本论》在将“资本”而当成:是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大厦的单元支柱,就是虚假的即不是真实的。实际上,能支撑整个社会大厦的最本的单元是企业,而不是资本。
因此,后人一旦找到真实马克思的真实思想,那是将“真理的彼岸世界〈来证明它在〉消逝以后”,并着手创立能“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它“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那么,后人也会同马克思生活在现实中在展开对《黑格法哲学批判》的那样,同样也会运用马克思在“为德国理论家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在创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来根据现代化在支撑整个社会大厦的单元是企业,而不是资本,来展开对《马克思〈资本论〉批判》。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理思 于阳新 2014-7-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