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891 34
2014-08-31
   说到科斯定理,大家都很清楚。说科斯定理是胡编乱造的定理,大家一定不会同意。科斯之所以出名,从思维上来讲,他用的是反思维。反思维是和流行的思维对着干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反思维的效果就相当好。为了让大家明白反思维是怎么回事,我这里给大家一个例子。杀人是不能得到大家尊敬的,知道什么样的人杀人能够得到大家的尊敬吗?大将。请问那一位大将不杀人如麻?可是大将是大家都尊敬的。以反思维相对应的是反逻辑,在日常生活里,你如果能够比较好地应用反逻辑,你会被人认为很聪明,至少,只要稍微训练,你就是一个解答脑筋急转弯问题的高手。


  科斯用的就是反思维。当大家都认为“外部性”是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他却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前提是你必须让它产权清晰。当大家都认为市场机制(这不是我的观点)可以有效配置资源时,他却认为,既然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为什么还会存在企业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解释为什么存在企业的问题,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的存在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为什么说科斯定理是胡编乱造的?我们得从他的交易成本开始。成本是一个分配的概念,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如果我们把生产过程扩大,分配的范围就会相应扩大。我们说工人得工资、资本家得利润、土地得地租,这是传统的分配方式,随着分配范围的扩大,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等等都加入到分配的队伍里来了,这时就有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签合同的成本、获取信息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在进行第一次分配后,我们还会有第二次分配,这次分配的手段是价格。同样是10元钱,在大米一元一斤时,我们可以买10斤大米,如果大米五元一斤时,我们就只可以买两斤大米了。人们的买卖、交换活动,实际上是以价格作为手段的分配活动,价格的每一轮波动,都会导致财富的重新分配。第二次分配也是需要成本的,签合同的成本、获取信息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就是这第二次分配的成本。


  科斯把交易过程的分配活动叫交易成本,进而把企业存在的原因归于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按照科斯的逻辑,一个国家如果只有一个企业,它的交易成本应该是最低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因为任何国家都不止只有一个企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制约企业存在的不是交易成本,而是企业的“总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一定意味着“总成本”的降低。只有在假定“非交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成本的节约,才意味着“总成本”的节约,这个假定事实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实中有交易成本很低的跨国企业,也有交易成本很高的小卖部。


  就人类的分配活动而言,其分配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证明科斯的胡编乱造,我假定分配的手段只有一种,这种分配手段就是价格。我把人的整个分配活动定义为1,如果我再把人的分配活动分成m块,则每1块的分配活动是总体分配活动的1/m。我们知道,人的经济循环运动有产品循环运动和货币循环运动,人的分配活动要么和产品的循环运动有关,要么是和货币的循环运动有关。设与交易有关的分配活动为l, m > l >=1/m,当与交易有关的分配活动减少时,其他的分配活动会相应增加,如果增加的分配活动的成本大于减少交易活动的成本时,总成本将不会减少,而是增加。由此看来,用节约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呢?这个问题,我在以后的文章里将会做出解释。如果我们把交易延伸到企业的内部的话,企业之间交易的减少,必然是企业内部交易活动的增加,交易成本的多少和企业的存在没有什么关系。


  设有10个修皮鞋的人,他们可以单独修理皮鞋,也可以以企业的方式组织起来修理皮鞋。如果他们以企业的方式修理皮鞋,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他们会增加其他的分配成本,比如,谁分多少报酬之类的成本,如果他们节约的交易成本比他们增加的成本要小的话,他们是不会组织什么企业的。由此看来,节约交易成本不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一般是其他成本的增加,并且增加的成本,一般大于所节约的交易成本。如果我们把买回来的修鞋用品分给修鞋人的过程也看成是“交易”的过程,“交易成本”是不一定会减少的。


  科斯是怎样用价格机制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的呢?他虚构了一个农民和牧民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他“证明”了只要交易成本不为零,就可以利用明确界定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克服“外部效应”,而无须放弃“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外部性”的问题是可以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的,而无须ZF的干预。


  对于成本、市场机制这些概念,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就是不要把这些概念当成既定的事实。先来看成本,作为计量工具的成本,它既可以用来反映我们的货币支出,也可以用来计算我们有多少利润。成本的实质是什么?成本的实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分配自然会涉及到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分配环境及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是人,分配的对象是产品和货币,分配的环境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在什么制度下的分配,分配关系指的是分配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还是在交换过程中的分配。记住:成本是反映分配关系的一个概念。


  界定产权、ZF干预、使用市场机制,它们的共同主体都是什么?都是人,没有人谁去界定产权?没有人,谁去执行ZF的干预?没有人,谁去设计和使用市场机制?说句题外话,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庸俗的经济学家,一点也不冤枉他们,他们确实很庸俗,只知道在表面上兜圈子。人去界定产权也好、去执行ZF干预也好、去设计使用市场机制也好,他们这么做的结果是参与产品的分配,在总人口一定的情况下,分配的人多了,每人分的份额自然会减少,如果分配由企业来决定,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


  既然“界定产权”“使用价格机制”都会发生成本,我们又怎么能够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证明它的成本比ZF干预的成本低呢?当然不能。对企业来讲,成本低意味着在产品的分配里,企业所得的份额大。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还能卖出去吗?当然卖不出去。


  “界定产权”怎么界定?这即涉及产权主体的问题也涉及技术的问题。在产权主体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也界定产权比较容易,如果产权主体很多,要界定这样的产权主体,它不仅节约不了交易成本,还会加大交易成本。想想看,我们要界定100户人家前面的一段1公里长的路的产权,其结果会是如何?其结果是交易成本大升。“界定产权”的第二个问题是技术问题,没有相关的技术,或者相关的技术不能被产权主体接受,你又怎么去界定所谓的产权?科斯编的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背后还有一系列的假定,如果没有这些自导自演的假设,科斯是无法完成他的逻辑推理的。


  必须指出的是,现在的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的经济学。这些庸俗的经济学用解析几何(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等比数列(如乘数)、微积分(边际效用、成本、收入等)等数学工具,不断误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一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越来越高。由于这些庸俗的经济学象病毒一样在全世界流行,它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作者:谭根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31 21:38:21
李攀 发表于 2014-8-31 21:01
   说到科斯定理,大家都很清楚。说科斯定理是胡编乱造的定理,大家一定不会同意 ...
路过,围观大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1 21:55:58
大将杀人如麻被尊敬,多数是洗脑的结果。特殊情况下,杀人如麻是对邪恶势力(这需要被定义)的防御乃至进攻,这样的杀人如麻是可以被尊重的。这样说,还是会有极大可能被将军(经由士兵)杀掉的人的亲人强烈反对。
由此可见,“反思维是和流行的思维对着干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反思维的效果就相当好”,这不足以成为言说“胡编乱造的科斯定理”的理由。更何况,既然能自圆其说,那就证明“流行的思维”有毛病,为什么不能被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1 22:02:58
又是谭根林(非指楼主)!
“这些庸俗的经济学用解析几何(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等比数列(如乘数)、微积分(边际效用、成本、收入等)等数学工具,不断误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一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越来越高”——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用的是解析几何?真敢说啊。烦请楼主告诉谭根林,让他赶紧创造出不误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所有国家不发生经济危机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1 23:12:39
受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1 23:28:07
其实一件产品最终能够销售出去不外是有两个环节:一个生产,一个销售。即:一个是生产成本+欲获利润=价格。一个是商业成本+欲获利润=价格。说白了,科恩的交易成本就是商业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